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探访林黛玉的故乡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孙菊园 参加讨论

     在江南古城中,苏州是一座美丽而迷人的城市。她的魅力,除了有那古老城垣环抱着的许多秀丽的园林之外,还因为古往今来,无数名人逸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她交织在一起,象薄雾、似轻纱,使她充满了诗一般的瑰丽而神秘的色彩。其中,她和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之间的关系,便是无数最有吸引力并最为人所乐道的姑苏掌故之一。特别因为她是著名的苏州姑娘林黛玉的故乡,更使她成为我国广大红楼梦研究者和爱好者所神往的一座城市。
    “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打开《红楼梦》,小说正式的故事开头,便正是从描写姑苏的阊门开始的: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日姑苏,有城日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闾门外有个十皇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以下便是甄士隐家的一段小荣枯)。
     这里,小说虽然着墨不多,但它对姑苏和阊门的形容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景的。自明清以来,苏州就是江南地区数一数二的繁华之地。这里土地沃饶,物产丰稔,交通方便,贸易兴盛。特别是阊门一带,由于它是一个水陆交通的总汇,因而其热闹和繁华更是由来已久。还早在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范成大就曾有“日夜飞帆与快鞍,阊门川陆路漫漫”之咏。至明代,这儿更成为一个热闹的市廛,歌楼妓馆,穷极奢华。正如有名的苏州才子唐寅在《阊门即事》一诗中所形容的:“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从这首诗里,我们不难想见当年阊门一带那种“富贵风流”的情景!
     到了《红楼梦》成书的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和阊门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历史记载,乾隆年间,苏州已是一个拥有十万户居民的城市。如以每户五口计算,城市人口已不下五十万。由于人口激增,阊门地区出现了向城郊扩展的现象。例如阊门外南濠之黄家港,“明朝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至国朝(清)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矣。”在各种清人的笔记里,保存了大量反映当时阊门地区工商业发达的记载。如有记载说:“苏布名重四方,习是业者,阊门外上下塘居多,谓之字号。”又曰:“布坊各处俱有,唯阊门为盛。”还有的记载着:当时经营布匹买卖的商人,他们收买了上海所产的梭布千匹,“运售阊门,每匹可赢五十文,计一晨所得五十金”;还有经营烟草的商人,专门成立了烟商会馆,将“阊外昌四图三码头”各为自己一帮的“烟帮码头”,严禁外来货船。可见当时的阊门,实为苏州工商业的一个中心地区。商人们在此能一晨“得五十金”,其富贵繁华便可想而知了。
     出阊门北行,就到了下塘街和山塘街。山塘街素有“七里山塘”之称,加上下塘街相接,足有十里之长。这大约就是《红楼梦》里所写的阊门外“十里街”之本。据记载,两街之间有一条横巷叫小邾弄,弄内有座小庙,从前确曾发生过一次大火灾。当时先是南濠街的一家灯彩店失火,后来小邾弄庙里有一小和尚因为赶去观看,不料庙内香烛烧着了柱梁,两边火势渐渐蔓延开来,把南濠街和小邾弄烧了个精光。相传此便是《红楼梦》里火烧仁清巷那段故事的张本。
     这个传说是否正确,当然只有留待红学家们去探讨了。但这条从阊门直抵虎丘的七里山塘街,却也是古时苏州有名的“富贵风流之地”,曾有许多著名的歌女出生在这里。唐朝诗人刘禹锡所作“泰娘歌引”中就写到一个叫泰娘的歌女,她是韦尚书家歌女的领袖,一生遭际很不幸。她就是山塘地方人,所谓“泰娘家本闾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明末清初有名的歌女陈圆圆也是出身山塘,吴梅村所作《圆圆曲》中有“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之旬。还有历史上曾被旧红学家附会为林黛玉的著名歌伎董小宛,她原是秦淮人,后来从南京迁至苏州,就住在山塘一带,冒辟疆所作《影梅庵忆语》中云:“屡访之于半塘”,可作证明。
     可见,《红楼梦》开卷把姑苏、阊门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决非夸张。今天,虽然沧桑几经变化,但实地查勘,当年的富贵风流之貌仍依稀可辨,阊门一带仍是今日苏州的商业中心。难怪许许多多的红学家和《红楼梦》爱好者,到江南必到苏州,到苏州必到阊门,因为谁不想亲眼看一看这块“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呢?
    勾起黛玉乡情的虎丘土物
     出阊门沿着七里山塘步行,用不了一个小时便可到达虎丘。这条路虽然曲折迂回走起来比较费力,但比起乘坐公共汽车走大路来,却大有情趣。一路上青山苍苍,绿水悠悠,画桥曲曲,杨柳依依,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使人恍如置身于当年的“红栏碧树,绿波画舫”之中。当你在一路漫步时,时而在河中划过的船中还常会看到摇橹撑篙的女同志,使你不由想起《红楼梦》里提到的“苏州驾娘”。然而凡看过《红楼梦》的读者,更不会忘记小说第六十七回写到的这样一件事情:
     薛宝钗的哥哥薛蟠,从江南贩货回来,带来了两大箱小礼物,其中“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金斗的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小象,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把这些玩意儿一份一份配合妥当,分送给诸姐妹。于是“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那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来?,”她还特地要到宝钗那里,想去听听“南边的古迹儿”,“只当回了家乡一趟。”这个多愁善感的少女,因为见了她家乡的土物,确实大大地伤感了一阵。
     小说有关虎丘土物的描写也是完全真实的。虎丘作为一个游览胜地,除了美丽的风景吸引着千千万万游客之外,她那特有的土产土物也是颇有魅力的。例如使宝钗最为惊叹的泥捏的薛蟠象,据记载,当时在虎丘一带,就有好多家专门做这种泥捏小人的艺人。在《桐桥倚棹录》一书中,就有虎丘玩物的详细记载。这种精致而有特色的小工艺品既可以给人以艺术欣赏,又可留作人们游览虎丘的珍贵纪念品,以及馈送亲友的好礼物。这一传统至今还一直保持着。今天我们游虎丘,在头山门内外仍可看到一个热闹的小市集。在这里,你用不着化很多钱,便可以挑选购买自己心爱的土物作为纪念。只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当年见之于《红楼梦》里的那些土物已不见了,而多代之以草织手编的小扇、小篮、彩蛋之类。
     经过一座式样美观的石桥,我们便到了二山门。二山门本身的建筑也叫做断梁殿,因其中间正梁所用的木材系两根连接起来而得名,旧名也叫双梁殿。这座殿的闻名固然和它的建筑特点紧密关联,但座落在殿宇两庑的四座巨碑,也使它的文物价值增色不少。这四块巨碑中,有一块又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关。原来,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任过二年零八个月的苏州织造,后奉旨移镇于江宁。据史料记载,曹寅在苏州有一定政绩,所以吴人建生祠于虎丘,由尤侗作《司农曹公虎丘生祠记》曰:“公之来也,人皆喜而迎之;其居也,人皆悦而安之;及其去,莫不泣而留之;留之不得,莫不讴而思之;……公何以得此于觉民哉?吾观公之为人,固以至诚格物者也:每发一言制一事,油然自中而生,未尝矜性矫饰,好大强为;其御下宽简,百执事之在公者,鞭朴不施而工程办”。文章中还称曹寅“严于律己”,“学问优裕”,“功绩犹著人耳目间”云云。这当然是一篇颂扬文字,未免有言过其实之处。但雪芹祖父在苏之口碑,由此也可见一斑。苏州人民惯于用建祠来表示对贤者的怀念。在虎丘境内就有一个五贤祠,也是奉祀过去做过苏州地方官的五个贤人的。他们是: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自居易、刘禹锡;宋代长洲令王禹俘,学士苏轼。苏州人民又建生祠来纪念曹寅,这当然也决不只是言不由衷的捧场。我们由此也可想见曹雪芹的家庭教养和学问渊源!
    玄墓山上梅花雪
     在姑苏名胜中,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去处,叫玄墓山。它与光福、邓尉诸山相连,相传东晋时青州刺史郁泰玄葬此,故得名。此山在明清时甚有名,唐寅在《玄墓山记游》一诗中曾云:“玄墓名山久注思,少携闲伴是春时”,可见其享盛名久矣!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妙玉请黛玉、宝钗品茶,因茶味清醇,黛玉问起:“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
     这里曹雪芹借托又一个姑苏人氏妙玉之口,点到了一个不大为常人所知的姑苏名胜,就这一点,也可见曹雪芹对姑苏的熟悉。玄墓盛开梅花,这也是确实的。明清就有好多人题咏过。如唐寅在上述《玄墓山记游》诗中就有“隔窗湖水坐不起,塞路梅花行转迟”之句,可见梅花之多,把路也塞了。此外如明代王樨登《探梅过玄墓》诗中有“桥外花开日,分明雪作图。不将他树杂,未有一家无”之句,清代宋荦《过玄墓看梅》诗中也有“崦里梅花放,人家酒旆多”,“山瓢挹冰雪,风袂??????槎枒”之句,说明玄墓梅花,名不虚传;而收梅花上的雪以为炎夏之饮,这是南方人至今还有的习惯。
     妙玉提到玄墓蟠香寺,这寺名是小说家的借托,不过这寺也和阊门外十里街一样,是确有所本的。据记载,玄墓山下有一座圣恩寺。明人金问的《登玄墓山》诗中,就有“风便有时闻梵铃,云深之处觅禅关”之句,足证山上确实有寺,只是无蟠香寺名而已。每读《红楼梦》至此,总觉得曹雪芹对苏州不是一般的熟悉,而是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感情上的眷恋。
    当年织造府和李煦别业
     除阊门、虎丘、玄墓这些名胜古迹外,在东城一带,也同样有着一些很值得游览的地方,只是一般游人只知拙政园、网师园这些有名的园林,而甚少知道和《红楼梦》有关的织造府旧址。
    上面述及曹雪芹祖父曹寅曾任过二年零八个月的苏州织造,这织造府就在葑门内带城桥东,葑溪以北,它包括了今天的第十中学、卢家花园及苏州地区公安局等一大片地区。这是清朝顺治三年,工部侍郎陈有明利用明朝外戚周奎的住宅别建的,从《陈有明建总织局记》中可见其规模宏大,前后二所,大门三间、机房一百六十九间,验缎厅三间,局神祠七间,绣缎房五间,染作房五间……共二百多间,屋宇鳞次栉比。
     前后二所以“孔夫子巷”(此巷名至今还保留着)为界,前所的大门即为现在第十中学的后门,此门及门前一对石狮,至今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
     曹寅离苏后,其内弟李煦(即曹雪芹的舅祖)继任苏州织造。李初到苏,因为织造署曾为康熙所驻跸,于是“加辟而增新之,敞以亭阁,延以廊庑,翠竹碧梧,交荫于庭,清风徐引,则飒然衣袂间。”在今天的第十中学里,我们仍可略略窥见当日的风貌;特别是西花园一角,神采轩昂的“多子轩”,玲珑秀丽的瑞云峰,以及残剩不多的旧廊庑,都有当年的遗迹可寻。据说还有几间平房教室也曾是当年的机房和染作房。特别是那块瑞云峰,依然那样“亭亭玉立”。相传它还是当年宋徽宗时“花石纲”丢落在太湖里的。今天,人们多喜欢在留园冠云峰下摄影留念,其实织造府里的这块瑞云峰,比之留园的冠云峰更天然浑成,秀姿飘逸而有来历。
     李煦长年任苏州织造,曹雪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不会不到苏州舅祖家来玩。织造府系李煦的公署,除此之外,他还有别业,离织造府不远。清人赵执信在苏州时曾有诗赠李煦,题云:“小舟沿葑溪,至李莱蒿煦使君别业,对饮话旧,知王南村亦客此二首”。可知李煦别业就在葑溪边上。清人张云章曾有专文记李煦别业:“初,公于郊外种竹成林,结屋数楹,杂树墟间,时一往游,遂自号竹村。至是以其地远,别购南城废畦一区,流水萦其前,编篱缭其外,中为堂三问,……四围帷多植竹,以隔市尘”。由此我们不禁联想到《红楼梦》里的潇湘馆,那也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且“得水一派”,“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既多植竹,又得引水,其景致不是颇有相似之处吗?也许,苏州姑娘林黛玉的原型,就是生活在此的一位雪芹的表妹吧!因而他才特意让她住进了这样一个以多竹为特色的院落。
     当然,今天我们已很难找到李煦别业的遗址,因为沧桑变化,物换星移,当年的竹舍,早已不复存在了。不过,考其大致的方位,当不出葑溪以南,现今的南园大队周围一片地区。
    《红楼梦》的创作距今不过才两百多年的时间,这对一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实在算不得太长的历史。但由于《红楼梦》的广泛影响,特别是其中主要人物苏州姑娘林黛玉的形象深入人心,关于苏州和《红楼梦》的关系,无疑已成了这座古城最富有魅力的掌故之一。相信随着祖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苏州游览;而吸引着这些游客的,不仅是她那美丽的园林,更在于她的悠久的历史和因此而来的种种神秘而动人的传说。到苏州去旅游的《红楼梦》爱好者们,请不妨接受一下我们的建议:循着《红楼梦》所描写的踪迹,去探访一下林黛玉的故乡吧!
    原载:《我读红楼梦》
    
    原载:《我读红楼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