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所写的《 红楼梦》 ,是古典文学中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书中通过对贵族官僚大地主贾家故事的动人描写,充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腐朽及其必然走向没落与死亡的道路。作家曹雪芹还通过他所塑造的贾宝玉、林黛玉两个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对封建社会的反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阶级矛盾。 自清乾降以来,这部杰出的作品不但为广大人民所传诵,同时在其他文学艺术方面也获得了强烈反映,象诗歌、戏曲、美术以及洒筹、信笺等,都有关于《红楼梦》 的题材。在绘画方面如民间年画、灯画和一些人物画家所绘的“红楼,人物、版画等,更是丰富多采。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保存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中,即有一件巨幅设色《大观园图》 横被(见图版)。 这幅《 大观园图》 ,纵1 . 37 米,横3 . 62 米,历史博物馆于1955 年购自北京宣武门内大街简文斋书画店。全图以蘅芜院、凹晶馆、蓼风轩、牡丹亭四处建筑,经过画师的艺术处理和巧妙的布局,分布在一个平面上,用回廊亭榭,自然地连接在一起,一曲池水自衡芜院流向牡丹亭,凸碧山庄在后部山坡,由凹晶馆后的石径可登。在上述的几处主要建筑后面,出现层层亭台,一望无尽,在建筑中间用丛竹高松作点缀,显示这处豪华的园林极为宏伟幽深。图中的建筑式样,大体都是北京式的歇山顶灰瓦木结构建筑,但轩槛廊柱,则实苏式建筑风格。 画家在这幅作品中,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大观园的建筑景色,同时还以民间画师特有的技巧,创造了曹雪芹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形象。这里画家选择了清代贵族家庭的豪华生活,但也怀着对宝玉、黛玉的同情和怜爱,因而对他们作了重点的描写。在蘅芜院正厅,是诗酒文会场面,黛玉抚案握笔,从容赋诗;宝玉则坐案头凝望注视着黛玉,随着黛玉诗情的倾泻,可以见到宝玉喜悦的内心活动。其他多人也都以不同的表情注视着他们。这可能是“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的故事形象。 凹晶馆三面临水,池中白莲盛开,台上有数女倚栏垂钓,宝玉左手执扇远文阶下,似欲前来观钓。自凹晶馆后,穿过朱栏小桥即达一竹院,只有宝玉黛玉两人伫立门前,黛玉似有所言,宝玉沉思静听。凸碧山庄华灯初上,亭外一女坐石上吹笛,宝玉陪贾母于亭中为笛声所动,这应是“凹碧堂品笛感凄情,的故事。画的最后部分是“牡丹亭家宴”的场面:贾母居上座,众女向其进食献酒,而一男数女离开酒筵在亭外阶下散步,一女与宝玉并肩偕行,其人应是黛玉。 综观全图,共绘人物一百七十三人,宝玉凡六见。这种在一幅画面上,以某一人为主,描写不同情节故事的创作手法,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北魏敦煌壁画里的佛本生故事和其他人物故事画,可以说是这种连环画的较早形式。这幅《大观园图》 采用这种传统技法,它在艺术上和内容上都给人以真实、亲切的感受。《 红楼梦》 一书的刻本,多附有插图。但较早的刊本始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木活字本,嘉庆二十年蟾波阁刊荆石山民《红楼梦散套》 (戏曲);王希廉评《 红楼梦》 ;姚梅伯加评《 红楼梦》 等,其插图多以人物为主。后期刊本始有大观园描图出现,所见清光绪中广百宋斋增评补图《 石头记》铅印本中,附有《 大观园总图》 ;同文书局石印本也附有《 大观园图》 。两图似根据原书情节而虚构,画法近于点石斋画报风格。这里介绍的《 大观园图》 ,是出自民间画工之手,近于版画风格。根据前简文斋马留五同志谈,这幅画是北京解放初期得自德胜门小市,原为“打鼓”小贩从收集到的附近某王府(或即摄政土府,俗称北府)的废纸中选出。这一线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当时府邸招请民间画工,根据府邸园林,结合《红楼梦》 故事内容,创作了这幅绘画。 关于民间画工应召为宫廷、王府作画的有关记载很多。杨柳青许多著名画师,经常奉旨进入内廷和王府,为“贵人”写真画影。道光年间著名的杨柳青画师如张祝三等,已长年留在京都“听旨候差”。这些画师除在官内应差外,还经常为廊房头条、打磨厂、隆福寺街等处的彩画作坊,画些彩灯、壁画等精工细活。这幅《大观园图》 很可能出自北方民间画师之手,从它的画法和内容方面看,应是嘉庆、道光时期的作品。这时《 红楼梦》 已广泛在民间流行。我们从乾隆间西清《 桦叶述闻》 (未刊本,据邓之诚《骨董琐记》 卷八引)所说:“《 红楼梦》 始出,家置一编”,嘉庆间得硕亭《 草珠一串》 竹枝词所谓“闲谈不说《 红楼梦》 ,读尽诗书是枉然” ,都可以看出《 红楼梦》在民间流行的广泛。因此这幅画不失为一种研究《 红楼梦》 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当我们纪念曹雪芹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逝世二百周年的时候,特将《 大观园图》 介绍给读者,并提出个人一些极不成熟的看法,希同志们指正。 原载:《 文物》 1963 年第6 期 原载:《文物》1963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