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绛珠草与林黛玉 ——中国传统文学中草的文化内蕴与林黛玉形象论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莉森 参加讨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了很多意象来衬托作为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其中既有人文意象如湘妃、西施等,又有自然意象如斑竹、芙蓉花等,用以隐喻林黛玉的相貌或性格或思想或命运。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为她设计了一个“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林黛玉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草,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后来下世投胎为贾宝玉),日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得个女体(即太虚幻境之绛珠仙子)。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绛珠仙子下世为人为贾宝玉流一生的眼泪,最后泪尽而亡,魂归离恨天[1]8-9。在这个美丽的神话中,绛珠草独特的意象历来受人们关注,很多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其中关于其原型比较有影响力的考证有两种:一种是人参[2],另一种是灵芝[3]。这里笔者并不想研究绛珠草的原型,而是要探讨曹雪芹独独把绛珠草意象安排给林黛玉的深意。其实,“还泪”的情节并非曹雪芹首创,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博物志》又云:“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今本无)这“泣珠报恩”传说应该是最早的“还泪”故事[4]420。
    很多研究认为绛珠草应该是一种生有红色果子的草,《说文解字》言:“绛,大赤也。”甲戌本侧批“点‘红’字”。“珠”则应该就是指现今所说的圆球状体,或说眼泪形状的,因有“泪珠”的说法。脂砚斋于《红楼梦》第一回“有绛珠草一株”旁写有批语:“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明确指出“绛珠”乃“血泪”之意。这正好符合了“绛珠还泪”的神话主题。那么,林黛玉的前身为什么是一株“绛珠草”呢?曹雪芹为何不遵循中国古代的审美习惯———把美女写作娇花的化身,而是设计成一棵草呢?我们是否可以推想:林黛玉形象和“草”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的文化内涵,曹雪芹为了使林黛玉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借助了“草”意象所具有的历代中国文人赋予的精神特质。
    一、草的袅娜纤弱与林黛玉的形体相貌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六回宝玉在警幻仙境看到了报了灌溉之恩重返归真境的绛珠草:“惟有白石花阑围着一颗青草,叶头上略有红色,但不知是何名草,这样矜贵。只见微风动处,那青草已摇摆不休,虽说是一枝小草,又无花朵,其妩媚之态,不禁心动神怡,魂消魄丧。”[1]1544-1545这是书中唯一一处详细描写绛珠草状貌的地方,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棵蕴含灵气的仙草的纤细、袅娜、妩媚、风流。再看第五回宝玉初见黛玉时对她的形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49林黛玉这“袅袅婷婷”“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1]39正是绛珠仙草的幻化,也难怪薛蟠一类的凡俗之人“忽一眼见到了黛玉的风流婉转,已酥软在那里”[1]343。
    二、草的奇妙灵异和林黛玉的才华气质
    在上古神话中,对“草”的记载均是具有特殊灵性和奇异功效的。《山海经》就有大量这样的记载。如《中次七经》:“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服之媚于人。”[4]399《西山经》:“符禺之山……其草多条,……如婴儿之舌,食之使人不惑。”[5]358《中山经》:“牛首之山,有草焉,命曰鬼草,……服之不优。”[5]359如此种种,我们可以断定,“草”在我国古代传统中,是极其富有灵性的神圣之物,不是一般的植物可以相比的。
    林黛玉是个充满灵气的女子,从小生得“聪明俊秀”。在大观园中,她的诗才压倒众人。她喜欢任性而为,无拘无束,恨不得溶化在永恒的诗情画意之中。她关心的是个体生命的幸福与否,她追求的是惺惺相惜的纯洁爱情,厌恶为功名利禄而蝇营狗苟。贾雨村第一次提起林黛玉,评价说“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1]32。整个《红楼梦》中的数量庞大的青年女子,确实无一可以与黛玉媲美,她的灵性、才华、气质、思想、志趣、情操,都是如诗如画一般唯美缥缈,超越一切凡间女子。林黛玉在文学上的才华在《红楼梦》中非常耀眼,第五回黛玉的判词中一句“堪怜咏絮才”正是用晋代才女谢道韫的典故来赞扬林黛玉的诗才;黛玉还是一个口齿伶俐、博古通今的才女,她能自然地化用典故,也能用三言两语逗乐所有人;不仅如此,大观园中多处景物的命名都采用的黛玉的方案,如“凸碧堂”、“凹晶馆”等,这说明黛玉的才华是连代表封建家长的贾政都是欣赏的。而《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花下读曲、月夜联诗等唯美场景更表现林黛玉的才华横溢和浪漫气质。
    三、草的文学意蕴和林黛玉的思想性格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传统中,草所富有的精神内涵则更为深刻,它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圣洁、忠信的道德情操和追求自身修养的生活态度。上古神话中有“指佞草”又作“屈轶”或“屈佚”。《玉函山房辑佚书》卷七二辑《田俅子》:“皇帝时有草生于庭阶。有佞人入朝,则草指之,名曰屈轶。是以佞人不敢入也。”晋张华《博物志·异草木》云:“尧时有屈佚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屈而指之。”[4]257这是草的忠贞和灵性的体现。继而屈原的《离骚》中大量使用“芳草”、“香草”等比喻君子的忠信高洁的美好品德。随后,草更成为文人、隐士相应的审美对象。《礼仪·士相见》:“在野侧曰草茅之臣。”《汉书·梅福传》:“朝堂之仪,非草茅所当言也。”唐代曹邺《庭草》:“庭草根子浅,造化无遗功。低回一自心,不敢怨东风。”以草比喻“在野未仕之人”,草无疑是被赋予“在野未仕之人”的人格品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操,不容于社会,孤高自傲的性格,保真守朴,不守礼俗规格的人格特征[6]121。
    作为封建时代中一名寄生在等级森严的豪门大家的孤独少女,林黛玉居然具有所有以上所谓君子的美德操守。
    (一) 忠于自我感情,敢于违抗封建礼教
    林黛玉在警幻情榜上的考语是“情情”,这是指林黛玉只对有情者用情。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知遇之恩,绛珠仙子冒着万劫不复的危险下界“还泪”。在现实世界中,黛玉对宝玉情有独钟,矢志不渝。她将“心情魔态几千般”尽付宝玉一人身。她生存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1]370的贾府,却不像王熙凤,处心积虑地争取当家奶奶的地位;也不像薛宝钗,安分从时,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腐朽的封建等级制度。而是除了爱情,别的什么也不在乎。唯有贾宝玉对林妹妹的真情,才是她维持孱弱生命的仙丹。而贾宝玉的“情不情”一直笼罩着她的“情情”,于是有了林黛玉爱拈酸、爱使小性儿的性格。特别是对于“金玉良缘”的威胁,她更是表现得敏感、尖酸。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写贾宝玉亲近薛宝钗,招来林黛玉的奚落。贾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来解释,林黛玉则啐道:“我难道叫你疏他?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1]276二十九回由于史湘云的金麒麟而再起冲突,林黛玉先是讽刺薛宝钗:“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1]399继而指责贾宝玉:“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还在心中暗想:“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1]410在她看来,不管是薛宝钗的金项圈,还是史湘云的金麒麟,都是对她的爱情与婚姻的直接威胁。这些率性和多疑,在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时代,不是一个弱女子所拥有的权利,而林黛玉却一心为了守护她的爱情,一次次地违背封建礼教,试探贾宝玉对她的忠贞以捍卫她的感情。这种执著和勇敢无数次闪现在这位体弱多病的小姐身上,正蕴含着娇弱的小草所富有的极为澎湃的激情和顽强的生命力。
    (二) 气质超脱,不与封建世俗同流合污
    《红楼梦》中薛宝钗、史湘云以及袭人等多次以“仕途经济”、“科举取仕”规劝宝玉,都遭到了宝玉的反感。而“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1]475,在听说宝玉要上学去,却用一句“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1]132以讽刺。由此看来,林黛玉并不认同封建时代考科举、入仕为官的传统道路,也并不希望宝玉以科考求功名富贵。林黛玉具有超前观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和思想从此可见。第三十二回湘云劝说宝玉“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立刻翻脸。袭人在旁劝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1]433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宝钗、湘云、袭人是身处琼闺绣阁“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1]475的一组人物。而贾宝玉特别反对“仕途经济”,即反对去走读书做官的道路。林黛玉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可知黛玉和宝玉一样打心底里反对封建政权得以世代延续的根本制度,即科举制度。因此可知,宝、黛二人是两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他们共同的思想和社会理想都是不容于当时社会的。虽然他们对于封建社会的反抗是微弱的甚至是无意识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气质与历史上那些超脱世俗、具有高洁情操、不沉沦于污浊社会的文人、君子是相通的。
    (三) 孤高自傲,洁身自好
    在小说的第四十一回中,“为人孤僻,不合时宜,万人不入他的目”[1]875的妙玉说林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1]555从这句话来看,素日在妙玉眼中,林黛玉并不在贾府那一流俗人之列。作者通过妙玉这个最看重“洁”的人物之口赞美了林黛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又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黛玉挚到“芙蓉花”的花签时,“众人都笑道:‘这个极好!除了他,别人不配做芙蓉。’”[1]872看来黛玉的高洁脱俗、出淤泥而不染,是显而易见而十分深刻、自然的,才会博得大家的一致认同。而她花签底下的唐诗“莫怨东风当自嗟”,不正是来源于上文所引的唐代曹邺的《庭草》么?这说明曹雪芹在创作林黛玉形象时,有意地借用“草”所具有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7]的精神内蕴。
    (四)任性而为,无拘无束
    林黛玉“心比比干多一窍”[1]49不可能不懂得在封建大家庭中明哲保身的生活原则,却在日常生活中任性而为、心直口快,又“天性喜散不喜聚”[1]418,她只是追求自然本性,不愿做世故圆滑、虚伪苟且的人,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8]。但是这份率性自然却被贾府大多数人认为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尖酸刻薄,从而有了黛玉不及宝钗的说法。其实,这个评价正是用宝钗的“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1]68反衬了黛玉具有君子洁身自好、崇尚自然本性的高洁品质。所以说,在整个贾府唯有林黛玉才配做这一棵“芳草”了。
    四、草的文化内涵和林黛玉的身世命运
    以草喻离情和相思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楚辞·招隐士》:“王孙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蔡邕《饮马长安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唐代吴融《赴职酬过便桥书怀》:“乡思旋生芳草见,融愁何限夕阳知。”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范仲淹《苏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6]122本文认为代表林黛玉的“草”也蕴含着深远的相思离别之情,是因为古代传说的一种“断肠草”。断肠草,一名“相思草”。《述异记》卷上记载:“今秦赵间有相思草,状如石竹,而节节相续,一名断肠草,又名愁妇草。”李白《妾薄命》诗:“昔为芙蓉花,今作断肠草。”宋代文学史料《冷斋夜话》云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花;出陶贞白《仙方》。”[4]363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首先,断肠草状如石竹。林黛玉不是那个身处“千百竿翠竹遮映”之中的“愁妇”么?其次,使人相思至断肠的草又叫“芙蓉花”,而“芙蓉花”恰恰就是黛玉的花名!我们发现这两个巧妙的联系之后,再去细思林黛玉的一生:在仙界时“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1]8-9;在贾府时仅以与宝玉的真情为唯一生存的信念,日夜淌泪只为了守护爱情的忠贞;在得知爱情不能得到结果时,竟口吐鲜血、肝肠寸断,焚化了诗稿,带着对宝玉的思念魂归离恨天。这一朵为相思而断肠的芙蓉花,虽然她的命运是前世早已注定的,可是因果神话固然能够说明黛玉受苦受难的原因,却由于她身世奇特而难以减轻我们目睹她怨世忧怀所生的凄清。
    综上所述,林黛玉的形体相貌、言行举止、思想见识、道德情操乃至生死命运都活脱脱是“绛珠草”的化身。绛珠草来源于神话传说和文化传统的意蕴、情感,通过林黛玉人生命运、性格特征和情感世界的具体描绘得到充分的展开。而林黛玉形象在绛珠草意象的表现下,更为生动饱满、真实感人。故曹雪芹将绛珠草这奇特曼妙而又深含文化意蕴的神话意象赋予林黛玉可谓合情合理。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6
    [2]陈景河.绛珠草·人参·林黛玉[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1):53.
    [3]朱淡文.林黛玉形象探源[J].红楼梦学刊,1994(1):125.
    [4]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5]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汇编[G].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6]王青山.论《红楼梦》中绛珠草意象[J].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
    [7]屈原.渔父·楚辞章句疏证[M].黄灵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1901-1902.
    [8]李白.李太白文集[M].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574.
    原载:《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第4期
    
    原载:《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