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逗红轩 参加讨论

    一、宝玉的年龄
    宝玉的年龄是解读《红楼梦》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
    第二回宝玉“衔玉而生”,而宝玉及其通灵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皇权,所以宝玉的年龄其实就是北京朱明的皇帝数。北京朱明本来有十四帝,减去一个废帝(即景帝),实际上是十三帝。《红楼梦》是明末清初的“明史”,所以到北京朱明末代皇帝崇祯帝时宝玉便十三岁,而到南明弘光帝时宝玉则十四岁,到隆武帝十五岁,到永历帝十六岁。(在南明四帝一监国中,鲁监国与隆武帝、绍武帝与永历帝的在位时间相重叠。)
    弄清宝玉在特定情节中的年龄,就能判断该情节中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比如:
    1、第二十三回:“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再有一等轻浮子弟,爱上那风骚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
    宝玉“十二三岁”,表明时间在天启(第十二帝)末年或崇祯初年。
    2、第二十四回,宝玉道:“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庚辰侧批:何尝是十二三岁小孩语。】倒象我的儿子。”贾琏道:“好不害臊!人家比你大四五岁呢,就替你作儿子了?”宝玉道:“你今年十几岁了?”贾芸道:“十八岁。”
    贾琏说宝玉比十八岁的贾芸小四五岁,那么宝玉十三四岁,但脂砚斋指出宝玉仍是“十二三岁小孩”,所以此处时间仍在天启末年或崇祯初年。
    3、第二十五回,那和尚接过“通灵宝玉”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通灵宝玉已入世十三年,那么宝玉十三岁,所以时间在崇祯年间。
    4、第二十二回:“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
    薛宝钗应比宝玉大一岁,那么宝玉十四岁,所以时间在南明弘光年间。
    5、第十九回,宝玉问袭人:“今儿那个穿红的是你什么人?”袭人道:“那是我两姨妹子。”又道:“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备了,明年就出嫁。”
    按书中情况分析,此时袭人应该十八岁,那么宝玉十六岁,所以时间在南明永历年间。(第六回说,袭人“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
    6、第四十五回,黛玉道:“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脂砚道:“黛玉才十五岁,记清。”
    宝玉大林黛玉一岁,那么宝玉十六岁,所以时间在南明永历年间。(第三回黛玉道:“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
    等等。
    二、“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史湘云脱胎于元顺帝,代表蒙元、蒙古族。(见第五回湘云之判词和“红楼梦”曲、第六十二回“射圃”)第二十回史湘云现身,明末三大势力也就凑齐了,即明(汉族)、清(满族或后金、女真族)、北元(蒙古族)。湘云的到来随即引起一番热闹,即所谓“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第二十一回,因宝玉和湘、黛之间没了“分寸礼节”,“没个黑家白日闹”,“贤袭人”决定“娇嗔箴宝玉”。脂砚道:“是醋?是谏?不敢拟定,似在可否之间!”这引起了宝钗的注意,“留神窥察”,觉得“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而宝玉则因此赌气不理睬袭人等大丫鬟,并续《庄子》表达不满。
    原文: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译文: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的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
    宝玉之所以续《庄子》,是因为“宝玉恶劝”,脂砚道:“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劝”即“箴”。
    原文: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译文:将花袭人、麝月焚毁抛散,闺阁中就没人来劝了,毁灭宝钗的仙姿,灰灭黛玉的灵窍,消减情意,闺阁中的美与恶就相近了。她们不来劝,就不用担心关系不和,毁灭其仙姿,就无恋爱之心,灰灭其灵窍,就无才思之情。钗、玉、花、麝等人,都张着罗网、挖着陷阱,是迷惑缠陷天下的人。
    这里宝玉将“箴”的原因归结到了他人身上。所以黛玉批道:“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本回宝钗生日。看戏时,宝钗给宝玉念了一支《寄生草》: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钗也加入了“劝”(妒)的行列,希望宝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不要和湘黛“没个黑家白日闹”。宝玉则对曲文和宝钗的学识称赏不已,这又引起了黛玉之“妒”:“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脂砚道:“趣极!今古利口莫过于优伶。此一诙谐,优伶亦不得如此急速得趣,可谓才人百技也。一段醋意可知。”
    戏散时,宝玉用眼色阻止湘云直言“小旦”长得像黛玉,同时惹恼了湘云和黛玉。宝玉前去解释,被湘云嚷了回来。黛玉又道:“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所谓湘黛之“恼”,实乃“妒”(争)也。
    宝玉“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
    “山木自寇”,《庄子·人世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脂砚道:“按原注:山木,漆树也。精脉自出,岂人所使之?故云‘自寇’,言自相戕贼也。”“源泉自盗”,脂砚道:“源泉味甘,然后人争取之,自寻干涸也,亦如山木意,皆寓人智能聪明多知之害也。”
    宝玉悟出这次“落了两处的贬谤”,乃自招也,正所谓“山木自寇,源泉自盗”。宝玉对袭人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还提笔立占一偈,并续一支《寄生草》在后: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看此曲文时,脂砚道:“出自宝钗目中,正是大关键处。”宝钗本来和袭人一样,只是想“劝”宝玉注意“分寸礼节”,不料却引出了宝玉的这段“疯话”。宝钗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
    脂砚道:“此处亦续《寄生草》。余前批云不曾见续,今却见之,是意外之幸也。盖前夜《庄子》是道悟,此日是禅悟,天花散漫之文也。”
    “无我”,又称非我、非身。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的存在。无我有两种:(一)人无我,指人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并无“常恒自在的主体(我)”;(二)法无我,指诸法乃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并无“常恒的主宰者”。
    既然“无我”指人无常恒自在的主体,而人分你、我、他,那么“无我”即“无你”、“无他”,所以“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意为:“无我”原本就是“非你”,从“他”不能理解另一个“他”;“伊”即“他”。
    “肆行无碍凭来去”,即“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此句当中却又出现了“我”,所谓“来去”,不管是“肆行无碍”还是“赤条条”,其主体皆为“我”。有“我”就有“牵挂”,即所谓“从前”,所谓“真无趣”。所以宝玉还没有真正达到“无我”的境界。(“说亲疏密”见第二十回)
    宝玉偈语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证,佛教用语。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
    黛玉又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钗解释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duì)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
    此处道理一样,指宝玉还没有达到“本来无一物”的境界。所以黛玉向袭人道:“作的是玩意儿,无甚关系。”并对宝钗湘云道:“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
    黛玉之“机锋”道:“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此机锋直指宝玉之“我”,而宝玉还没有真正悟到“无我”,只能认输,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第二十五回,癞头和尚对通灵宝玉叹道:“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指朱明灭亡后(即“劫终之日”),通灵宝玉将回归大荒山,“复还本质,以了此案”。脂砚道:“三次锻炼,焉得不成佛作祖?”又道:“通灵玉听癞和尚二偈即刻灵应,抵却前回若干《庄子》及语录机锋偈子。正所谓物各有所主也。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
    “悬崖撒手”即“顿悟”,指佛教之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宝玉即传国玺,传国玺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那么宝玉的“劫终之日”又何指呢?乃专制君主制度结束之时也。如果宝玉“悬崖撒手”、立地成佛,那么人世间就没有了皇权,也就没有了皇帝。这就牵连出了《石头记》的“无君”思想。
    黄宗羲(万斯同之师)在《明夷待访录》中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其第一篇《原君》道:“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jiān ténɡ)固扃鐍(jiōng jué),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石头记》的“无君”思想,与黄宗羲的“君为害”思想一脉相承。《石头记》即“传国玺传”,传国玺是封建皇权的象征。“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改朝换代的历史,也就是争夺象征封建皇权的传国玺的历史。
    对于宝玉悟道参禅,脂砚斋归结道:“前以《庄子》为引,故偶继之。又借颦儿诗一鄙驳,兼不写着落,以为瞒过看官矣。此回用若许曲折,仍用老庄引出一偈来,再续一《寄生草》,可为大觉大悟矣。以之上承果位,以后无书可作矣。却又作黛玉一问机锋,又续偈言二句,并用宝钗讲五祖六祖问答二实偈子,使宝玉无言可答,仍将一大善知识,始终跌不出警幻幻榜中,作下回若干书。真有机心游龙不测之势,安得不叫绝?且历来小说中万写不到者。”
    在《庄子》外篇中庄子明确提出了“无君”思想,所以“前以《庄子》为引”,后也“仍用老庄引出一偈来”。宝玉之所以续《庄子》,是因为袭人之“箴”,即“劝”(含“妒”)。宝玉为了避免“劝”,竟要“焚花散麝”、“戕钗灰黛”,于是遭到了黛玉的嘲讽:“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本回则因湘黛之“妒”,宝玉悟出了“妒”之根源实际上在他自己,即所谓“山木自寇,源泉自盗”,便作一偈并续一《寄生草》,表示要“肆行无碍凭来去”。如果宝玉真做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则跌出了“警幻幻榜”,即跳出了《石头记》(“传国玺传”)。因为如果没有了“传国玺”,“传国玺传”也就无法继续了,正如脂砚所言:“以之上承果位,以后无书可作矣。”黛玉、宝钗、湘云(传国玺争夺者)则要设法打消宝玉的这种念头,黛玉先来一句“机锋”,又续两句偈语,宝钗再来两段“语录”,“使宝玉无言可答”。宝玉想道:“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于是“四人仍复如旧”,为传国玺(皇权)继续“竞折腰”。
    “无君”思想即《石头记》的主题思想。庄子认为天地万物的发展都应遵循其自然之道,人与社会也如此,所以庄子提出废弃君臣之分,复归原始的无君返朴思想,为世人勾画出一个无等级君臣的理想社会。《石头记》也预言了宝玉的“悬崖撒手”,如第二十一回脂砚道:“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第八十回,王道士为女人(传国玺争夺者)之“妒”(争)开了一剂“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意为:囚(禁)你,(你生)病躺(倒),(一朝)成屁,遂算完(了),(总之)你输为度。
    三、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这日是宝钗十五岁生日,宝玉则十四岁,指清朝刚入关、南明刚建立之时。本回的灯谜正是南明之谶,而南明的下场就是清朝将来的结局,所以本回的灯谜亦即清朝之谶。
    1、贾环之灯谜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谜底:(1)枕头  (2)兽头
    “大哥”指明朝;“二哥”指清朝。
    “枕头”指“绣花枕头”,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这里指外强中干的明朝。
    “兽头”指吻兽,古建筑屋脊上避邪的神兽,屋顶正脊两端上的吻兽叫鸱吻。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龙形吞脊兽,本叫蚩尾,据史料记载:“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鸱,一种鸟,即鹞鹰。因蚩尾的形状与鹞鹰的尾部相似,故蚩尾又叫鸱尾。中唐时,因其造型改变,由原来鸱尾前端与正脊齐平变为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故称鸱吻,俗称吞脊兽。这里用以代指清朝。在晚明时期(末世明朝),长城就像明朝这座建筑物的正脊,清朝则像“蹲”在上面的“吞脊兽”。
    贾环代表李自成农民军(大顺军),贾环之谜模拟出了清朝入关前的明清态势。此时清朝在关外虎视眈眈,外强中干的北京朱明则摇摇欲坠。故脂砚道:“诸卿勿笑,难为了作者摹拟。”又道:“亏他好才情,怎么想来?”李自成则利用这个大好时机,于崇祯十七年(1644)一月从西安出发东征北京,导致崇祯帝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西撤,南明建立,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全国形势。所以本回先用贾环之谜道出此处的历史背景,为下面的灯谜做铺垫。
    2、贾母之灯谜
    猴子身轻站树梢  打一果名
    谜底:荔枝
    “荔枝”即“立枝”,指南明的建立。脂砚道:“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日,多尔衮进入北京。同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南明建立。南明各个小朝廷犹如“立枝”的“猢狲”,随着南明之“树倒”,纷纷作“猢狲散”。
    3、贾政之灯谜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谜底:砚台
    脂砚道:“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红楼梦》作者撰写《红楼梦》也正如此,“虽不能言,有言必(笔)应”。而本回灯谜之谶语,正是《红楼梦》所记载的内容。
    4、元春之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炮(爆)竹
    此灯谜用爆竹比喻南明弘光朝廷。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五月三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四月,扬州失守,史可法殉国。五月清军占领南京,弘光帝仓惶出逃被俘。故脂砚道:“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
    5、迎春之灯谜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谜底:算盘
    迎春即南明永历帝。南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 十一月,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即皇帝位,年号永历。永历帝性格懦弱,遇事毫无主见,一生从未自主,先受制于拥立大臣和军阀,后依附于张献忠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永历帝一生受人摆布,正如任人拨弄的算盘。故脂砚道:“此迎春一生遭际,惜不得其夫何!”所谓“夫”,指能干忠心的文武大臣。
    6、探春之灯谜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风筝
    探春即南明隆武政权及郑成功。南明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在清廷基本稳固了大陆统治的情况下,郑成功出师台湾。第二年二月一日,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同年五月,郑成功病逝。郑成功就如断线的风筝,再也没能回师大陆。故脂砚道:“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陈寅恪先生谓当时之人都“心悬海外之云(指延平王郑成功 ),目断月中之树(指永历帝)”。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爆发,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师登陆参战,不久败回台湾。
    7、惜春之灯谜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谜底:佛前海灯
    惜春指明朝宗室后裔。明亡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明朝宗室后裔中,亦有如妙玉出家保命者。故脂砚道:“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8、宝钗之灯迷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1)更香 (2)崇祯帝
    解读:(此谜作者没有给出谜底)
    (1)更香
    更香,用于计时而特制的一种香。即在香上标出刻度,根据燃点后的香的长短,来计算时间的长短和迟早。
    “朝罢谁携两袖烟”,从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句化出,隐“香”字。
    “琴边衾里总无缘”,弹琴时焚鼎炉之香,衾被则用熏笼之香,所以更香与“琴边衾里”没有关系。
    “晓筹不用鸡人报”,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或铜筹。晓筹,代指早晨的时间。鸡人,古代宫中头戴“绛帻(zé)”(象征雄鸡鸡冠的红布头巾)专职司晨报晓的卫士。此句点出更香本身就用于计时。
    “五夜无烦侍女添”,改自唐代李颀《送司勋卢员外》诗“侍女新添五夜香”,隐“香”字。“五夜”即五更。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焦首”、“煎心”喻更香的燃烧特点,香从头上点燃,盘香由外向内燃烧,棒香则有细竹棍或细木棍做“芯”。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更香只提醒人们时间,不管“风雨阴晴”“变迁”。
    (2)崇祯帝
    “朝罢谁携两袖烟”,谁“朝罢香烟携满袖”呢?
    “琴边衾里总无缘”,“琴边”,“琴的边上”,指“琴”的前后左右,是一个平面概念,不包括“上面”或“下面”;“衾里”,“衾”是盖的,故包括里面和下面,是立体概念;“琴”与“衾”都带“今”字,而且都与“今”字发音相近,所以取“今”。“今”字的边上(平面),里面下面(立体)“总无缘”,那么只有上面了。“今”字的上面是什么呢?只有“琴”字的上半部分,即两个“王”字,比“王”还多一个“王”,那只有“皇上”了。而“今上”本就是“当今皇上”的意思。这就是对上一句做出的回答,即“当今皇上”。
    “晓筹不用鸡人报”,这个皇上不用鸡人报告早晨的时间。清史颂扬乾隆帝道:“宵衣问夜传清漏,瑶殿上,勤政名留。不待鸡人报晓筹,燃绛蜡,答词头。”(《清史稿·志七十三·乐五·乐章三》)其中“不待鸡人报晓筹”一句是说乾隆帝起得早,与此句意思一致。
    “五夜无烦侍女添”,改自唐诗“侍女新添五夜香”。因伺候皇上的是太监,不是侍女,故有此一改。上下两句是说这个皇上起得早、睡得晚。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这个皇上和更香一样,朝朝暮暮焦头烂额,日日年年忧心如焚。
    “光阴荏苒须当惜”,时光应当珍惜,但时局的变化已经由不得他了,只好“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不是特别像明朝末年的崇祯帝吗?是。当我们知道第五十回“春灯谜”和第五十一回“怀古诗”的谜底后,(见“红楼入门之三”)就可以断定此谜暗含着另外一个谜底——崇祯帝。《明史·本纪第二十四》:“然(崇祯帝)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清代郑达《野史无文》卷三:“(崇祯帝)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此谜点出崇祯帝,表明崇祯帝也是《红楼梦》所记载的关键人物,并为《红楼梦》第二大部分作引。
    《红楼梦》第一大部分《豪宴》脱稿
    逗红轩2010年9月21日于北京
    

    
     相关文章
    
    
    “衔玉之宝玉”即传国玉玺
    《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
    红楼”亦“青楼”
    《红楼梦》作者是万斯同、钱名世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石头记》解读方法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戚蓼生序》译注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说明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石头记》“还泪”真相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