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在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的一次讨论中称,所谓“网络文学”是“前文学”,没有经过准入程序,不能称之为文学,“网络文学”本身就不存在。此言一出,众多“网络作家”的拥趸们一拥而出,口诛笔伐之声不绝于耳。那么,肖鹰认为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他心中
的“准入程序”又是什么呢?记者就此进行了专访。 肖鹰表示,为什么说不存在“网络文学”而只有“网络写作”,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学”这一概念起源于18世纪西欧,特别与当时德国的启蒙思想有关。肖鹰说:“我所说的文学,应该表达人类具有普遍深刻意义的人文情怀,它的标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人文理想和艺术水准。”“文学就是严肃的,”肖鹰强调说,“一个作者的写作如果真是文学,那他一定要有为文学献身的精神,而不是把文学当作谋生的手段。”他认为,现在很多签约网络写手为了“生计”被逼日产数千字,甚至上万字,的确做的只是“码字的文字农民工”。网络写手的“作品”普遍是动漫画、连环画的“看图说字”,破碎、怪诞、空洞,缺少文学之为文学的灵魂。因此,他们只能算是写手,他们写出的是文字,但不是文学,“写作是自我表达的权力,每个人都有这种权力,但是你不能管那个叫文学,那个不是有精神价值的创作”。 虽然认为网络写作不是文学,但是肖鹰依然承认它们中有佳作出现的可能:“网络上当然也有好的作品,但是这不能根本改变网络写作的前文学状态。而且,文学需要经过准入程序。一部作品需要经过编辑出版的过程才能被称之为‘文学’。”他表示,编辑出版的过程就是最初的一次筛选,“这不存在任何歧视,因为只要是有价值的作品,就不愁出版。从文稿到文学必然有一个程序,天才的胚胎没有孵化也始终是胚胎,放在抽屉里暗无天日的稿纸再优秀也只是稿纸,就开明如诺贝尔文学奖也只颁给正式出版一年后的作品,而不会颁发给手稿或网络写作”。 对于郭敬明的新书《小时代2.0》号称销量突破120万册,肖鹰认为,“郭敬明”的畅销,并不是流行文学的奇迹,而是消费文化的奇迹。在这个时代,畅销书的写作、出版和营销,是全程符号化和消费化的,“郭敬明”成功的奥秘就完全在于它是消费文化市场打造的一个从真人到影像、包括负面新闻都被完整包装的“80后”消费文化符号。读者购买的不是那本书,阅读的更不是那本书,而是那本书所指代的消费文化符号“郭敬明”,这个“郭敬明”只有市场价值,没有文学价值。“依靠商业运作和营销,完全屈服于点击率与销量,被市场所左右,满篇都是堆砌的奢侈消费符号,这能叫文学吗?”肖鹰说。“在这个消费文化主导化的时代,真正的文学追求的恰恰是反消费的精神价值。这是纯文学存在的唯一理由,也是它不可消亡的唯一理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