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人·新风·新质——青年作家队伍现状观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白烨 参加讨论

    
    ◎青年作家们基于他们的个人体验和个性追求,更为感兴味的是那些正在“进行时”的日常化生活现实和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那些较为重大的题旨,过于宏大的叙事,他们都以一种不无警惕的姿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使得他们的文学作品在充满生活的底气的同时,又缺少一种精神上的大气与时代的豪气。
    ◎目前的文学批评,依然把目光较多地集中于名家名作方面,对于文学创作的新人新作较少光顾,更缺少从宏观层面对一些倾向性问题的认真跟踪与细致剖析。而那些在市场上广为行销的玄幻、穿越、悬疑类小说,最该有文学批评以评说的方式加以引导,但文学批评恰恰又在这一领域里严重缺席,以致使类型化小说基本在无批评的状态下大行其道。
    
    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从创作方式到作品样式。从文学态势到文坛格局,都在不断的演进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诸种变化之中,最为重要的新变动向,还是文学新人的纷至沓来与长足崛起。这种新的创作主体的强势凸显,使文学创作队伍的构成较前大幅度地年轻化,也使文学创作的生态较前更具多样性。因此也可以说,文学新人的成长与成熟,是新世纪以来文学的最新收获,也是当下文坛的最大亮点。
    如何在年龄上界定青年作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于2000年启动的主要彰奖青年作家、青年批评家的冯牧文学奖,以40周岁为“青年”称谓划线,迄今已持续十数年,这大致反映了文坛多数人的共识。以此为参照,那么这个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群体,实际上还可细分为“70年代人” 、“80后”和“90后” 。这样三个代际的青年作家的联袂而来与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当下文坛最具活力又颇为壮观的青年作家队伍。
    
    新生的文学力量
    青年作家群体中的“70年代人” 、“80后”和“90后” ,在现身文坛的时间点与借以赢人的关节点上,也互有区别和各有千秋。他们实际上是带着个人的和代际的独有特点汇聚在一起,由丰繁的创作个体共同合成的一股新兴文学力量。
    
    “70年代人”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新世纪之后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因为这一群体中较早露头的卫慧、棉棉的作品受到严厉批评,并被冠以“美女作家” 、“身体写作”的不雅名号,实际上严重遮蔽了这一文学群体,并影响了对于整个“70年代人”的重视与评价。实际上,崇尚个人化写作的“70年代人” ,比之“50年代人” 、“60年代人” ,更是一个丰富而多样的创作群体,因而也并非卫慧、棉棉二人能简单替代。“70年代人”熟悉都市生活,钟情于都市文化,无论是写作中短篇小说,还是写作长篇小说,都多以都市背景和青春题材为主,表现出对于都市文学的全新建构。这一群体较早显露文坛的,有丁天、周洁如、卫慧、棉棉、冯唐、盛可以、金仁顺、戴来、魏微、叶弥、朱文颖、鲁敏、潘向黎、柳营等人,随后又有乔叶、阿袁、章元、滕肖澜、傅爱毛、付秀莹、任晓雯、张惠雯、李娟、崔曼莉、薛舒、东紫、艾玛、葛竟、杨帆、金娜、金子、慕容雪村、路内、曹寇、阿乙、江南、黄咏梅、石一枫、陶丽群、孙未、走走等先后涌现出来。人数上的不断增长,素质上的日益提升,使“70年代人”成为一个写法多样又活力四射的实力派写作群体。尤其在目前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领域,“70年代人”已是整体队伍中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
    
    “80后”是在新世纪之初逐步显露,渐成气候的。先是张悦然、郭敬明、韩寒、春树等个别作者以走市场的方式引世人瞩目,紧接着蒋峰、李傻傻、张威(唐家三少) 、小饭、那多、水格、马中才、李海洋、颜歌、周嘉宁、苏德、龙女、苏瓷瓷、马金莲、塞宁、郑小琼、莫小邪、麻宁、马小淘、蒋方舟、尹珊珊、霍艳、鲍尔金娜、董夏青青、米米七月、董晓磊、宋唯唯、宋浩浩、许多余、姚摩、许艺、照日格图、陈克海等相继涌现,使得这一群体从阵容到声势,都陡然壮大起来,“80后”由此成为他们的共名,并在文坛内外引起广泛影响。近些年来,“80后”群体又不断有新的面孔加入进来,并带来属于他们的新的气息,如笛安、七堇年、落落、祁又一、郑小驴、吴瑜、杨则纬、沈诗棋、唐欣恬、文珍、九夜茴、涅盘灰、辛夷坞、吴雪岚(流潋紫) 、桐华、鲍鲸鲸、施初晓、尚晓娜、甫跃辉、姜银、桂石、独眼、徐艺嘉、张怡微、祖若蒙等。现在来看,“80后”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不断分化的趋向,追求上的相互有别与写法上的彼此不同,既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纷繁。他们和“70年代人”所不同的,是他们既熟悉市场经济也熟稔市场文化,因此在作品的写作策划与运作方式上,都更加注重读者反应和适应市场需求。
    
    这些年才崭露头角的“90后” ,大都是尚在校就读的学生作者,其中有大学生,也有中学生。大学生作者中已有一定影响的有何天白、刘辰希、魏天一、张牧笛、苏笑嫣、李军洋、刘景南、王唯州、胡代旭、杜雅熙、彭莞尔、孟祥磊、李泓业、冯静茹、胡杉杉、马璐瑶、韩倩雯、马洪恬、余欢欢、姜睁峥、金远晴、夏梦洁等;中学生作者中较有影响的有李墨白、韩淑娴、区琳、谢然、吴姗姗、王雪然、史麒园、陈艺璇、张琳靖、朱雀、黄天问、罗婷婷、樊朔、麦麦提敏·阿卜力孜等。2011年7月,浙江湖州一次推出顾文艳、潘瑶菁、王凌宇、李思雨、郑芊蕙、余乐野、汪儒、沈若珩、郑希凡、孙凡浠等10位“90后”作者,年龄从15岁到20岁不等,而且都有系列作品发表或作品集出版。“90后”与“80后”存在某些相似性,他们出道在“80后”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80后”的遮蔽。但从这一群体性已经表现出来的素质和潜力看,绝不可以予以轻视。他们无论是看取生活,还是追求文学,都以其执著的态度与鲜明的个性,预示着他们有着不输于“80后”的巨大潜力。
    同为青年作家,分属“70年代人” 、“80后”和“90后”的不同代际,在人生与文学的积累上,在艺术的历练与创作的投入上,都互有区别与各具差异。比较而言,“70年代人”更为成熟和稳定一些,创作倾向上更接近于现有的文学传统;而“80后”正在走向成熟之中,业已形成的文学素养显得比较芜杂,很多人创作上尚不够专心致志,一些人发展的路向还氤氲不明;“90后”还处于文学爱好者的习作阶段,并在习作中演练自己,初步积累经验和开始寻求路径。因此,目前我们的青年作者队伍,“70年代人”和“80后”是其中的主力军,“90后”是他们的后备军。
    
    新异的创作追求
    对于分属不同代际又卓具自我个性的青年作家群体,很难笼统地概括其写作上的共有特点与总体特性,但作为年龄大致相近,出道大致衔接的一个文学新人群体,在某些方面显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并以此区别于别的代际写作,也可约略有所发见,并予以简要评说。
    从看取生活的视点,描人述事的重点等方面来看,青年作家们基于他们的个人体验和个性追求,更为感兴味的是那些正在“进行时”的日常化生活现实和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那些较为重大的题旨,过于宏大的叙事,他们都以一种不无警惕的姿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他们的文学写作中,“小人物” 、“小状态” 、“小情趣” ,就构成了一种连环状的要素。郭敬明的一部都市青春小说,就索性命名为“小时代” 。这种审美取向在他们这里的兴起与盛行,带来的是文学描写对象的平民化,文学表现方式的细琐化,这对整体的文学创作与当下生活的密切勾连,以及对普通人性的具体观察,既是一种丰富,也是一种深化。
    
    与看取生活的低视角和平民化相联系,青年作家们在艺术的表现方式上,更为注重薄物细故与以小见大。善于比肩而立地近距离观察,长于具体而微的细节化描写,常常使个人的生活状态与个性的内在情态等,都得到更为充分的观照与十分细切的揭示。因为注重细部与细节,他们又高度重视感觉的表达与语言的运用,力图通过这种管中窥豹的方式,表达在他们看来有味的意思与有趣的意境。这种取向的写作,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多地与“底层写作” 、“边缘状态” 、“中间人物” 、“青春成长“联系在一起,并使传统的小说艺术与当下的青年文化形成了内在的对接。
    如果我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领域,再把眼光放得更为开阔一些的话,那么,还可也看到,在这个庞大的青年作家群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投身于网络小说与类型小说的写作,同样在这个新兴的文学领域也取得了相当不菲的成绩。这些年不断兴起的网络小说,以类型化的方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仅影响较大的题材类型,就有玄幻与科幻、武侠与仙侠、后宫与穿越、悬疑与惊悚、官场与职场、婚恋与言情、青春与成长等。这些自成一格的类型化小说,由于题材与题旨的分立与分设,而使通俗小说经由细分而趋于专门,而这正好适应了大众文学阅读的分层与分众。于是,类型小说从网络到纸媒,一直都长盛不衰。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的类型小说,由于一些作者苦心孤诣地把经典文学因素带入类型小说写作,他们的一些作品不仅在本类型领域中脱颖而出,而且在当下文坛也影响甚大,如唐家三少的玄幻小说,流潋紫的后宫小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唐欣恬的婚恋小说,等等。这些新的迹象也向人们表明,类型小说写作大有可为,而它与传统小说在品质上的差异,经由一些有心作家的苦心经营,也正在不断地缩小和消弭。
    
    倾向与问题
    青年作家的成长与成熟,使文学队伍进一步得到壮大,文学事业的发展后继有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还有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给当下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生气与蓬勃的生力,而他们出道的多渠道和活动的多领域,也是当下的文学场域与文化空间不断扩展与放大的一个有力证明。这一切,只有在深入改革开放的这个时代,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
    从青年作家的创作来看,他们普遍重视个人情趣与个人经验,更加理直气壮地追求自我表现的真实,长于描述当下的“日常化”生活与都市的“小人物”形象,这使过去为人们所忽略的生活层面和人物类别,得到了前所少有的观照,占据了应有的地位,这是应予肯定的。但他们由此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过于看重个人和纠结于自我之后,对重大历史事件有所忽视,对重要社会问题明显疏离,这使得他们的文学作品在充满生活的底气的同时,又缺少一种精神上的大气与时代的豪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气象万千、群雄蜂起,与这样的时代盛世,这样的人物群英相称的文学描写,一直比较乏力,作品也并不多见,其中有多种原因,而青年作家们在这一重要方面的力所不逮和并不上心,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青年作家中的“80后” 、“90后”群体,有不少作者还表现出对于经典文化的不屑,对于传统文学的远离,与其他代际相比,他们不仅厚今薄古的倾向明显,而且崇洋尚外的劲头十足,在文化积累与艺术传承上,更重视横向的借鉴,而轻慢纵向的继承。这些偏向都使他们的知识库存与文学造诣有着明显的倾斜。当下的一些玄幻、悬疑、穿越等类型小说,难以在其中看到丰厚的人文内蕴,多是武力与武艺的炫技,智力与智斗的游戏,盖因这种写作本质上是出于知识基础的艺术想象,而并非立足于人间烟火的坚实大地。如果说那种远离“宏大叙事”的写作缺少一种文学的历史担当的话,那么,这种游弋于神鬼之间的文字游戏,显然缺少系连生活的人间生气。这样的两种倾向,都可作为写作中的一种选择而存在,但显然与“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的打造相去甚远,甚至大相径庭。对于有理想又有追求的文学新人来说,这种个人追求与时代需求的不相适应,委实值得认真反思,并切实加以调整。
    几点建言
    文学新人以他们的姿态和方式介入文学创作,在给文坛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品质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形成了某些新的倾向,并由此折射出文学批评与文学体制方面的某些不配套与不适应。而这样一些问题与倾向,也需要我们认真予以面对,切实加以解决。
    
    加强对于校园文学的引领和对学生写手的引导。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目前中学生、大学生中爱好文学并从事写作的人数众多,在目前注册的200多万网络写手中占居10 %,代际主要为分布于大学、高中和初中的“90后” ,“00后” 。青年学生爱好文学,喜好写作,对他们的学习与成长都有益处。但需要从多方面给予关注和引导。现在,除了一些学校自建文学社,自己开展相关活动外,学生作者跟主流的文学组织与体制,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他们作为一种文学存在,也基本不在主流文坛的视野之内。事实上学生时期的文学写作,既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也是文学发展的预习。应把校园文学尤其是中学校园文学作为整体文学的一部分,通过积极的介入与引导,使之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建立以青年作者为工作对象的青年文学工作机构。目前游弋在体制(包括社会单位和文学组织)之外、寄身于网络之中的青年作者,数量很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注册网络写手达200多万人,职业或半职业写作人群超过3万人,其中40岁以下的作者占到75 %。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能量与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因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青年文学群体,除去发展他们入会外,入会的和未入会以及不入会的,都有一个经常联系,加强沟通,彼此互动的问题。这一方面的工作需要专门的常设机构来谋划和运作。建议在现有的作协系统之内,组建青年文学工作委员会,以专门从事这一全新的文学工作。
    
    加强对于青年作家创作的研讨,以评论的方式进行更有效的对话。目前的文学批评,依然把目光较多地集中于名家名作方面,对于文学创作的新人新作较少光顾,更缺少从宏观层面对一些倾向性问题的认真跟踪与细致剖析,从而对文学创作的发展态势作出建设性的批评。而那些在市场上广为行销的玄幻、穿越、悬疑类小说,最该有文学批评以评说的方式加以引导,但文学批评恰恰又在这一领域里严重缺席,以致使类型化小说基本在无批评的状态下大行其道。因此,文学批评如何走出滞留于传统文学的现状,面对不断放大的文学与日益更新的文坛,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一场异常严峻的挑战。
    主流的文学期刊与体制内的文学评奖,要更多地关注青年作家的创作。由文学期刊、文学评奖等构成的现有文学体制与秩序,仍以传统的文学从业者为主,其关注的重心,主要是那些从事严肃文学创作的已经成名的作家群体,正在成长中的作家,体制之外的作家,网络领域的作家,过去一直不在视野之内。近年来因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结对子” ,“80后”作者加入作协等,开始有所改变,但力度仍然不大,办法依然不多,还没有真正达到在相互走近中相互了解,在相互了解中相互影响的理想状态。
    青年作家因为与传统文学有一定的疏离,又是当代文学的未来主体,加大对于他们的扶持力度与沟通深度,实属当务之急。这些针对文学新人的工作,看起来是为着青年作家,为着当下创作,实际上是为着文学的未来,为着文坛的整体。
    原载:中国艺术报 2012年6月27日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2年6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