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定开博时,曾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身居苍茫大地,观物而取象;心处乱言尘俗,得意而忘言。近几日,我的心情颇为愉悦,先是弟子们为我过生日,次是赴外授课而得见多位同学和学生,然傍晚碰见的一位同事告诉我的一件事,则让我在吃惊之余又倍感震惊。我不得不又要思考这样的话题:善心与恶念于人的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其实,由生活中的长舌妇现象,而讨论人性之善恶问题,不仅有点小题大做,而且也不是我的长项。但猛然间触及这一念想,似乎也有联系的。在读《论语》时,我就发现孔子这位老先生喜欢在人背后说一些“坏话”。在课堂上,我也常常以此为例,丰富学生对孔子形象的认知。但说完后,我总会补充,孔子这一“暇疵”其实不能算作毛病,因为孔子的目的还是在教育人成为一个有善念的君子。有的时候,这位老先生脾气虽大了一些,但这个暇疵至多也只能说他有个性。没办法,谁让他是圣人呢? 喜欢在背后说他人坏话,除了孔子想教育别人之外,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所谓的风俗习惯。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常常见到诸多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但说者往往不是出于恶意,因为大多数人只不过在消遣时光,从某种角度说,此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甚或可以说是世俗生活中的一道风景而已。记得做学生时,每年回乡,便常在树荫下、谷场上、池塘边见到这个氛围。大多数时候,我如同观摩话剧演出一样在欣赏着这一独特景观。 假如多读史书,便能发现背后使坏,其实是政坛、战场、商海上的重要计谋。或为信仰,或为功业,或为财富,虽损人利己,但还真的不好说。因为即便一个性本善的人,也会出于政治、军事、商业集团利益的需要,而不得不取“挑拨离间”战术。对于习惯于从文学性、诗性、审美等角度思考问题的人而言,面对此种现象,或许非常的无奈,但本着客观的历史主义态度,也就不便从道德角度分析评判。 可是,现实中确实存在一种只能从道德角度界说的长舌妇心理。当然,这不是出自善念的如孔子的圣人襟抱,也不是完全滋生于民俗的习惯,或是存在着某种“明争暗斗”的功利心态,但又不是大是大非的观念抉择。这是一种源自心中恶念(不希望别人好),初生为嫉妒,次长成敌视,而后枝繁叶茂,终成“坏”、“恶”的秉性。一旦如此,便难彻底根除,即便鉴于某种背景或现实的需要,或许会有所收敛,但其言行必常呈现虚伪之状,而终究也会原形毕露。 思考至此,惟有一不得已之结论:出于善念,或许有好心办坏事的苦楚,但良心坦荡;出于恶意,或许有片刻的得意,但良心煎熬。 原载:杨柏岭的空间 原载:杨柏岭的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