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全盘反传统问题 ——兼与林毓生先生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良玉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戊戌以来文化演进的延续,又在历史内容、社会主体和实践效果方面具有文化复兴的更高价值。对袁世凯政权的批判、文化革新的远大目标、道德现代化的趋向和五四新传统的形成,是五四启蒙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八十年代以来之低估五四的“全盘反传统主义”的论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五四学人的思想实际上,都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证明。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全盘反传统问题 陈独秀
    一
    “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二是指五四爱国民主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知识界以《新青年》杂志为旗帜,以民主与科学为宗旨的文化革新运动,它发生于1915至1921年。五四爱国民主运动发生于1919年,它是由北京学生发起的,有全国各地学生、教职员、工人、市民、资产阶级广泛参加的民族民主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大力汲取近代西方文化的养分,改良中国文化,发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伦理、新道德、新文学、新艺术。这是一场划时代的文化启蒙运动,也是五四爱国民主运动的强大思想因素。
    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形态。社会的变动,必然导致文化的变动。一般说来,中国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过渡是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而戊戌变法则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开始了它的现代转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戊戌以来的文化变革,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引进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方面,以严复翻译并写作《天演论》开其端;在按照西方模式对传统体制进行制度创新方面,以维新运动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改革开其端;在白话文运动方面,以梁启超的“时务文体”、清末讽刺小说和报章白话文开其端;在对传统的批判方面,以谭嗣同的《仁学》及《清议报》的启蒙工作开其端。也就是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视之为戊戌以来中国文化变革的历史延续。那么,我们又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把五四的文化启蒙称作新文化运动呢?笔者认为,与五四以前的文化相比,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历史内容不同。五四新文化拥有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首先,它具有更高的文化融合性。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一批训练有素的文化精英,他们对西方国家的思想与传统,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因此,他们所引进的外来文化更接近其本来意义。新文化运动高张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号召实行伦理的觉悟,完成充分的精神改造,培养自主自觉的青年一代,实现国家社会与民族的自新,这是西方文艺复兴在中国的重演。其次,它具有更鲜明的文化多元性。五四的文化启蒙,是戊戌变法、清末留学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在文化方面的历史积累。五四的著名文化分子,有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例如梁启超,他在五四后期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成为五四思潮中的一支;有辛亥革命的积极分子,如陈独秀,他在五四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崇拜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分子对法国大革命的讴歌一脉相承;有清末留学运动中漂泊海外的留学生,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他们分别把文学感化、阶级论、白话文和实验主义哲学作为开展文化拯救的工具。五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元化时代。就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引进而言,无论美国的、英国的、法国的、日本的、俄国的,也无论古希腊古罗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当代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所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科学主义、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改良主义,都畅所欲言、生机勃发。五四的繁荣,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相媲美,又以它的强烈的时代性更加光芒四射。再次,它具有更为阔大的文化本土性。戊戌变法在文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不仅数量太少,而且时间太短,而革命派的思想宣传,则主要在海外进行。恰切地说,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以变革社会制度为宗旨的政治运动,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在它的本来意义上可以称之为文化运动。它以致力于思想启蒙为宗旨,也是近代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本土化的文化改造运动。
    第二,社会主体不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上都是知识分子发起的文化的或政治的运动。五四知识分子的文化气质更具现代性。五四文化精英对权威的蔑视、对个性的发扬、对真理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至今堪称典范。而五四以后,由民族危难和革命热情所逐步培育并日益规范起来的集体主义价值,终于不可阻挡地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主流。一个社会当个性过分萎缩,集体主义过分僭越的时候,常常就是它的文化活力丧失殆尽,伪集体主义、伪英雄主义猖獗万分的时候。“文革”的痛苦经验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从启蒙对象方面来看,五四启蒙的受众是广大经过清末民初中国教育的转型而纷纷出现的新式学校的学生。这是中国社会经过较长时间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变化才诞生的新型知识阶层。这个阶层刚刚出生,就满腔热情地呼应了新文化运动的召唤,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
    第三,实践效果不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知识界的实际政治影响,还受到很大的局限。康梁维新派逃亡海外期间的理论宣传,其水平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他们很快便因为反对革命的立场而受到时代的冷落。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找到了社会革命的武器,然而由于来自传统的强大种族革命意识,排挤了少数分子向往的民主自由观念。这是辛亥革命的先天不足之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历时六年,它不仅造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民主科学的文化运动,而且调动了具有各种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的革命的进步分子,开辟了1921至1927年时期的波澜壮阔的国民革命。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南京大学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