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不赞同余光中在20世纪70年代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意见,并且认为:余光中否定朱自清的散文大家地位,是缺乏公正的历史观的,甚至变成了片面的对作家个人人格层面的质疑。同时,笔者进一步由探讨余光中自己的散文创作实践,含蓄指出评论家对作家的文学批评,都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余光中;批评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界可谓是“人声鼎沸”,凭着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的青年评论家葛红兵献给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纸“悼文”,就想把中国20世纪的文学大家们甚至鲁迅先生统统打进十八层地狱,怎能不引“朝野”一片“讨葛”之声? 看看葛之论文,却也有“哗众取宠”、“孤芳自赏”之嫌,然而他之所以敢如此大放阙词,就因为有“前车之鉴”,以供“东施效颦”,如今,敢于直面地“批判”别人,甚至实施“人身攻击”都不再是什么“烫手的山芋”,至多被冠以“失却道德标准”之罪行。 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诗界文坛评论天地”“叱咤风云”的余光中先生,被称为“蜚声海内外的台湾著名文化人”就首先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大家”地位提出了质疑,甚至予以了根本性的否定,在他的笔下,朱自清、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许多的知名作家诗人都纷纷“倒下”。难道是杨振声、王瑶等这些学者评论家失却了文学评论的水准吗?还是真的如一些学者附和余光中而说的,是由于余光中“其胆其识,已在一般学者之上。”同时,“我们的心态不够‘现代’,而支配着我们自然地亲近不够‘现代’的朱自清,因而只见其美而难见其瑕。” 如今重读余光中先生作于1977年6月24日的《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颇觉有一些问题须拿出来重新思考和审视,好在余先生依然健在,关于朱自清是不是散文“大家”的问题,兼与余先生商榷。 一、失却历史的眼光 余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的开头,首先列出了朱自清几篇散文代表作的篇目,如《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春》、《温州的踪迹》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余先生确实眼力不错,因为这都是在读者中间广泛流传的有口皆碑的散文作品,余先生选列这些篇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围攻”这些作品,才能产生批判的力量,甚而至于撼动朱自清“散文大家”的地位根基,这也显示了余先生一贯的批判作风,如批判徐志摩,主要是那首广传诵饮誉海内外的《再别康桥》,批判戴望舒,主要是那首缠绵委婉,扣人心魄的《雨巷》,批判艾青,则是那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树立了射箭的靶子,就预示着锋芒毕露的厉箭一触即发。 接下来,余先生直接切入杨振声和郁达夫两先生对朱自清散文的几乎是盖棺定论的两则论断,杨先生说:“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郁先生则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余先生认为朱自清散文有朴素忠厚平淡的本色,但缺少风华、幽默和腴厚,因此谈不上富有诗意,甚至谈不上是个优秀的诗人。好在余先生在这里还不忘交待自己的观点是在“半世纪后看来”。百年千年后看来,靠长矛短剑打天下的陈胜、吴广怎么算得上了不起的农民领袖呢?毕升算什么发明家呢,如果当时就发明出电脑,哪里还有今天的比尔·盖茨的天下?然而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列数“陈胜吴广毕升”的人真是无法穷尽啊!最初的实践哪怕是失败的,他们也因为当时的先见之明而名垂千古。如果用余先生的观点,怕多是“浪得虚名”了,余先生最致命的弱点就是站在历史之外看历史,殊不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那人却在风景里看你”,这种失却历史眼光的审视和评判,对朱自清等一批作家是有失公正的。 发生在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它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虽然最初只是由几个留学生如胡适之等人所提倡,而且是作为“白话文学工具”提出来的,却也是中国文学史或者说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变革,“从文言到白话,看上去只是形式的改革,其实不可低估。虽是形式的改革,得来也并不容易。通行两千年的文言文,一旦行用白话,这是了不起的大事。”朱自清的几篇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都写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后不久,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于1923年10月,《温州的踪迹》写于1924年2月,《阿河》写于1926年1月,《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背影》写于1927年10月等等,这些散文多写于作家三十岁之前,一经发表,即传诵开来,可见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率先提出的“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原则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也成就了“五四”以后一大批表现自己的散文作家,如瞿秋白、冰心、叶绍钧、俞平伯、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孙福熙等。朱自清利用刚刚转型还很不成熟的白话来写散文,也就注定了其散文从意识形态到表现形式的不完美性,然而这正体现了朱自清作为一代散文大家,自发探索,努力开拓的自觉精神和自然痕迹。我们评判一个作家,离开作家生活的土壤和社会的环境,就无从建立客观公正的价值认识体系。 余先生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主要就前面列举的数篇散文,逐一“解剖”,找到了不少所谓的“问题”,有内容上的,也有形式上的,主要还是形式上的,诸如“诗不像诗,散文不象散文”,“设喻太多太浮太阴柔”,“平凡的丈夫,拘谨的教师”,“欧化倾向严重”,“伤感滥情”等,为了叙述的方便,下面单列一部分来谈。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