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自20世纪50年代始流行于唐诗研究界的王维“亦官亦隐”说,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原因在于,“亦官亦隐”之说,不仅有违于唐王朝“干部政策”的历史真实,而且亦与王维生活的历史实况相去甚远。正因为如此,故唐代无“亦官亦隐”之例,而为研究者“标贴”于王维身上的“亦官亦隐”或“半官半隐”说,自然也就属子虚乌有之辞。 关键词 王维;亦官亦隐;考察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生活中的“亦官亦隐”,是最令研究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首倡是说者,为陈贻焮先生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的一组王维研究文章。依序为:《王维的政治生活和他的思想》(1955年)、《王维生平事迹初探》(1958)、《王维的山水诗》(1960年)、《山水诗人王维》(1962年)。这些文章,后来均被陈贻焮先生收入《唐诗论丛》一书中,其中所持之“亦官亦隐”(或作“半官半隐”与“不官不隐”)说,从两个方面影响着自1963年迄今的学术界。其一是以陈铁民《王维新论》为代表的王维研究成果,至林继中《王维小传》的出版而达到极致;其二是以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为代表的高校文学史教材,至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问世而蔚为大观。二者的互为融合,所表明的是“亦官亦隐”在当代的王维研究中,已广为人们所接受。其间,虽然也有一些著述不持“亦官亦隐”说,如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编《中国文学史》、罗宗强《唐诗小史》、杨世明《唐诗史》等,但终因势单力薄,而使“亦官亦隐”说在王维研究中遂成定论。 其实,“亦官亦隐”说是颇值怀疑的。这是因为,这种说法,既有违于唐王朝“干部政策”的历史真实,亦与王维生活的历史实况相去甚远。下面,对此进行具体考察。 一、李唐无“亦官亦隐”之例 有唐一朝,隐居之风盛行,乃为无可辩驳之事实,所以,政治家如房琅、皇室子如武枚绪、文学家如李白等,就都曾隐居一时。然而,综观唐人之隐居,却无“亦官亦隐”之例。对于这一结论,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四条渠道获得的:其一是《旧唐书·文苑传》,其二是《新唐书·隐逸传》,其三是计有功《唐诗纪事》,其四是辛文房《唐才子传》。《旧唐书·文苑传》共为106位作家立了传,但这些传记中均无传主有“亦官亦隐”之载。《新唐书·隐逸传》共载隐逸者25人,各色人等,应有尽有,然亦无“亦官亦隐”者。计有功《唐诗纪事》凡81卷,收诗人1150家(含帝王9人),其中未载任何诗人曾“亦官亦隐”。辛文房《唐才子传》10卷,立传“才子”278人,附见“才子”120人,二者共398人,其述诗人之“事”不仅较《唐诗纪事》丰富,而且立传“才子”皆为支撑有唐一代之文学大厦者,但其中无任何“才子”属“亦官亦隐”者。上述四种材料之载,为唐代文学家之大端,即唐代知名的各类文学家如诗人、古文家、小说家等,大都名列其内,其中无“亦官亦隐”之例的事实表明,王维生前是绝不可能“独标高格”于这些文学家之外,而独自一人生活于“亦官亦隐”的“理想世界”之中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