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考察韵律的发展和中国诗歌在不同时代的繁荣情况,比较可以发现,中国诗歌的繁荣与韵律的发达程度是同步的,诗韵越发达、越精致,甚至越严格,中国诗歌越繁盛,表明韵律对中国诗歌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和贡献。3000年来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在无韵或韵律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中国诗歌获得过引人注目的繁盛,也没有一首无韵诗成为经典诗篇。因而,韵律虽然不是诗歌繁荣的充分条件,因为诗歌繁荣还与时代环境、内涵等要素密切相关,但由于韵律是诗歌外在形式的本质特性,显然是诗歌繁荣的必要条件。如果作一个延伸,可以认为,韵律也是诗之为诗的必要条件,任何完全不具各诗律的文字,不管如何排列,作为诗歌的理由都是不充分的,尽管仅仅有诗韵是不够的。 关键词 韵律:中国诗歌:相关度 一、前言 (一)关于韵律的界定 韵、节奏、平仄构成中国诗歌韵律的三要素。传统诗词样式的韵律本来包括对仗,不过,对仗虽然是律诗的一项重要规定,也和诗歌韵律有关,但除了格律诗和少数词调,大多数诗歌体并无要求,因此可以视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而不必作为诗歌韵律的构成要素之一。另外,本文论及的节奏主要是狭义的,近于“节拍”或“顿”,广义的节奏还可包括由韵构成的有规律的呼应关系,但为了避免韵与节奏两个概念构成包容关系,因而采用狭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的韵律指创作中实际运用的韵律系统,而不是指音韵学研究的韵律理论。如宋代并无词韵理论,现在填词所遵循的是清代戈载整理的《词林正韵》,但宋代填词存在事实上的韵律系统,亦因此清人才可能进行总结研究。虽然需要借助有关的总结来描述诗歌韵律的特征,但后来的总结有时并不与实际完全一致,将进行必要的辩证或“还原”,本文评价一个时代韵律水平的时候,将综合考虑韵、节奏、平仄的精致程度和严格程度,同时考虑韵律系统与当时语言水平的适应关系,即只有实际运用的诗韵与语言的发展相一致或最大限度一致时,诗歌韵律水平才是高的。清代韵律理论研究发达,格律诗、词、曲韵的运用极其苛严,但实际上,自元末以后,诗韵已经凝固不变,但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清代诗韵不但不应认定为高水平诗韵,反而随时代推移不断下降。 (二)研究途径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韵律与中国诗歌繁荣的相关性。第一,从宏观上看,中国诗歌韵律有过两次巨大变化。一次是从早期的原始诗歌到《诗经》时期。原始诗歌由于当时条件的制约,韵律粗糙、简单、缺乏规则,到《诗经》时期,韵、节奏等韵律要素出现了很大的飞跃,偶句押韵的规则基本确立,双交、抱韵等更复杂、精致的韵式也得到成功运用,诗句或诗节趋于整齐。第一次是经过秦汉及六朝之后到唐、宋、元时期,由于六朝时沈约等人提出声律论,并迅速把这些语言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用于诗歌创作,平仄成为中国诗歌韵律的构成要素,大大改进了中国诗歌的韵律系统,使中国诗歌韵律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最精致,也最严格。我们将考察这两次高峰水平的韵律对中国诗歌的繁盛产生了何种影响:第一,唐、宋、元三代,是中国诗歌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但并不完全等同总体而言,唐代最盛,宋代略逊,元代又逊。本文准备考察唐、宋、儿三代格律诗、词、曲的韵律,来进一步研究中国诗歌韵律与其繁盛的关系。 二、中国诗歌韵律的两次高峰 (一)从原始诗歌到《诗经》:中国诗歌韵律的第一次飞跃 约2500年前编定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个繁盛期。在这一时期,诗歌韵律的押韵规则、相对整齐的节奏交排等得到确立,这是在原始诗歌韵律很不规则基础上的巨大飞跃。 一般认为,周以前的原始诗歌押韵水平比较低,随意性大,缺乏规律,很不定型。例如《周颂》里面最古的诗之一、被认为保留了原始诗歌特点的《桓》是这样的:“绥万邦,屡丰年(△l),天命匪解(△2)。桓桓武士(△3),保有厥土,于以四方(△3),克定厥家(△2)。于昭于天(△1)!皇以间之。”(△前是押韵的字,数字表示换韵的对应关系,下同)按王力先生韵部分类,“年”“天”同属“真”部,“王”、“方”同属“阳”部,可以认为是交替押韵的。如果按照顾炎武较为粗略的十部分类,“解”“家”同属第三部,也可押韵。这些句末韵字尽管交叉、无规律,但仍然一定程度增加了诗歌的乐感,在周以前的其它材料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押韵情况。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