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针对周锡 先生提出的“原始诗歌无韵”的观点,笔者以上古音韵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对划属原始诗歌时期的商代甲骨文的韵文及相关文献进行考察,通过统计、分析表明:原始诗歌肯定有韵,尽管还不太规则和科学合理:也有其它韵律要索,主要是字数趋于整齐,节奏感明显。平仄作为中国诗歌韵律另一要索,原始诗歌则基本上没有意识:这是由当时语言和诗歌水平所决定的。笔者认为,原始诗歌不断与语言认识及表达的现有水平相抗衡,始终致力于寻求和构建合适的诗歌韵律,并使之不断趋于完善进而为《诗经》时期我国古典诗歌的首度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原始诗歌 韵律 基础 一 学术界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在中国,押韵“与诗俱来”,即有诗就有韵最近,周锡 先生提出了不同看法:(1)中国诗歌并非一开始即有韵,韵文(韵语)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原始诗歌无韵,也无其他格律因素,与散文面目肖似,后来才发生变异、分化,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体裁,而诗歌也就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一一初具自觉形式美的早期古典诗歌阶段。在中国,这个演变是周代完成的。①就此,有必要讨论原始诗歌有无“韵”的问题。周锡□先生把中国诗歌的古典与原始阶段作了时间的明确划分:周之前,属于“原始诗歌”,周之后进入“古典诗歌”阶段,原始与古典的替换在周代完成。根据这种划分,原始诗歌主要存在于有较为系统和可靠的文献之前,当时一般没有文字记载。这样,主要通过考察公认最古的一批典籍,如《周易》、《尚书》、《诗经》的一些文献,了解原始诗歌的情况。上古时期的典籍成书于周秦,虽然不是直接的原始诗歌,但作为中国最古的一批成熟的书面文献,由于年代早,可能有追记或整理口传的原始诗歌的篇章。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诗歌刚刚从原始阶段进入古典阶段,处于原始与古典的交替时期,理应保留有原始诗歌的某些特征。由于时间较为接近和材料有相当的信度,这种途径比较可靠。 周锡□先生选择了《诗经》中公认较古的《周颂》的九首“无韵诗”,作为支持其论点的重要材料。他说:《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诗,包括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也就是商、周之交到春秋中叶的作品,其中年代最久远的,现在普遍认为是《周颂》部分。这部分包括了《诗经》里无韵的全部九首诗篇:《清庙》、《昊天有成命》、《时迈》、《臣工》(仅首二句有韵,其余十句均无韵,故可视为无韵诗).《噫嘻》、《武》、《酌》、《恒》、《般》② 押韵,指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字,但是,原始诗歌的押韵并不如此简单。原因在于,语音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古音没有记录、流传,哪些字属于同一韵部,可以押韵,并不很清楚。 不少学者进行了上古韵部系统研究。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虽然较简略,但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之后江永著《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段玉裁著《六书音韵表》分为十七部,孔广森、朱骏声都分为十八部,王念孙、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以上均是考古派的主张。审音派如戴震分为二十五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王力先生《古汉语史稿》分为二十九部,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又增为三十部,概括为十一类。王力先生认为:“同部相押,不同部就不相押”他还认为:“当然也有合韵的情况所谓合韵,就是临近的韵相互通押”③ 上古音韵,虽然与原始时期的音韵不完全等同,因为上古音韵主要指周秦时期的语音,但终归距原始诗歌最近,应该有不少相同点 一个明显的趋向是,自顾氏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分歧的增加,韵部作为某种调和的产物而愈分愈细——可能逐渐远离了远古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现代汉语共有三十八个韵母,分为十八韵。实际上,明清以来,北方说唱文学中押韵时广泛运用的是“十三辙”,一些相近的读音也视为押韵,比十八韵更宽④。原始社会形态远不如现代复杂,远古语言也不会比现代汉语更高级。所以,虽然实际情况肯定有差异,但就数量而言,原始语言的韵部(如果将古韵归类的话)不会很多。赵诚的《商代音系探索》指出:“商代音系划分韵部一定比现在为周秦古韵分的韵部要少得多。”⑤如果考虑到原始诗歌语言运用的水平,则那时不可能像古典时期分得很细,即便在韵律最严格的唐代,虽然韵部很细,但自由诗体(如古体诗)的“邻韵相通”仍然不少。王力先生说:“就唐人通韵的情形归纳起来,平上去入四声的韵大致可分为十五部”⑥可以认为,“十三辙”所反映的较宽的分类尺度,应该更接近原始诗歌韵运用的实际情况,因为说唱文学更接近于原始诗歌。据此,原始诗歌韵部分类大致应为十余部(不会超过十五部)。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