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刘基的乐府诗《懊憹歌》的主题既倾诉母亲的苦恼.也表达了诗人自身的苦恼和忏悔.由此可推算出其写作的时间当在1361年其母病卒至1362年回乡葬母这一段时间里。该诗首句异文还是以“自恶”为好。 关键词 乐府诗;《懊憹歌》;主题;时间;异文 刘基的乐府诗数量之多、题材之广、立意之新,在明初作家中堪称首屈一指,无与伦比。崇祯本《刘基文集》中的无名氏墨批称其“开有明三百年风气”[1](p278),的确是毫无夸饰,深中肯挈。《懊憹歌》是乐府吴声歌曲名,也作《懊 歌》、《懊恼歌》,产生于南朝江南民间,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南齐书·王敬则传》载王仲雄在齐明帝前鼓琴作《懊憹曲》,这是南朝乐府民歌从民间走上殿堂,得到王公贵人正式肯定,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懊憹歌》现存十四首,抓《古今乐录》记载,“唯《丝布涩难缝》一曲而已,后皆隆安初民间讹谣之曲。”后世拟作的,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也只有唐温庭均《懊曲》一首而已。刘基的乐府诗《懊憹歌》是对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目前尚只有吕立汉教授的专著《刘基考论》对此有所论及。鉴于此,笔者一不嫌浅薄,想就刘基的乐府诗《懊歌》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其中某些问题与吕立汉教授商榷。 一、关于刘基的乐府诗《懊歌》的主题 不妨让我们先录下章培恒等主编的《全明诗》所载的刘基的乐府诗《懊憹歌》: 白恶养雏时,夜夜啼达曙。如何羽翼成,各自东西去? 昨夜霜风起,入户复吹帷。儿啼母心酸,母愁儿不知。 养儿图养老,无儿生烦恼。临老不见儿,不如无儿好。 食檗苦在口,食莲苦在心。苦心无人知,苦口泪沾襟。 男儿初生时,蓬矢桑弧弓。老大却思家,懊恼无终穷。 该诗题,古乐府是五言四句,刘基仍采用五言,但句数已扩大为一十句,立意已明显不同于古乐府的抒写爱情之苦恼,但表达苦恼的主题不但没变,而且还有所深化。该诗第一句到第四句,以亲鸟哺养幼鸟劳心劳力,夜不能眠,而幼鸟的翅膀一长成,又离亲鸟而去,各奔东西作比:第五句至第十六句写母亲照顾幼儿的辛酸愁苦和儿不在身边的烦恼苦楚,第十一七句到第一十句写男儿志在四方(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使射人射天地四方,以寓志在四方之义),年老了还是想家而懊恼无穷。由此可见,这里既有母亲哺育孩儿的愁苦和儿不在身边的烦恼,也有儿子的未能尽孝心的苦恼与忏悔。同时,这些烦恼里面都包含着一种矛盾的心理:母亲一方面希望儿子成才,一方面又希望儿子厮守自己身边,孝顺自己,为自己养老送终:儿子一方面想驰骋四方,建功立业,一方面又想家念家。可以说,这是刘基设身处地的想象自己母亲绵绵不尽的苦恼和自己思家的苦恼以及自己不能减轻母亲的苦恼的苦恼。 刘基出生在一个远祖尚武、近世修文的家庭,际会于元明鼎革的特殊时代父。亲刘淪“蕴设施之才”[2]颇具声望:母亲为富弼之后,勤劳朴质,贞资婉范。家庭的熏陶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刘基势必要走上一条立功立名的道路。因此,刘基十四岁就第一次走出了清幽但又偏僻的故里去括城求学。二十二岁赴杭乡试,得中举人。二十三岁赴京会试,高中进十。以后就是坎坷仕元路以及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的驰骋沙场。这中间除了约一年时间的隐居青田外,几乎都是在外奔波,不能陪伴父母。朱元璋在《(刘基)母永嘉郡夫人富氏誥》中称刘基母勤劳,并将其与孟轲之母、王珪之母相提并论。刘母所忍受的苦楚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刘基对母亲深怀歉疚,朱元璋也理解他的心情,所以他在《(刘基)母永嘉郡夫人富氏誥》中说“为人子者思报罔极之恩”,同时又为刘基解脱,说“惟立身扬名,以显其亲,斯亦可为孝矣”。乐府多是“缘事而发”,刘基这首乐府诗也正是如此。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