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古代”与“近代” 看一下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学史,谁都可以发现文学发展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学,在古时候很长期间,以诗为中心成就了美好盛大的发展,而到了某一时期,其文学发展停滞,结果显示失去自己文学传统的现象,传统的丧失,自然带来创造和发展能力的丧失,所以中国文学失去传统以后,不能再向上发展,而发展到另一个别的方向去。 如果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近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学受某种势力的压力,失去自己的传统,不能再向上发展,由其顶点日趋下坡的时期。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分明而极重要的事实,但到现在似是很少人在文学史研究上,提出这一个问题讨论。又,现存的各种中国文学史,根据这一时代区分做基础而撰写的,尚未发现。 这里最大问题是中国人自己还不觉察到“近代”丧失传统的事实,又不知道现代亦尚属于这“近代”的事实。如果中国人不自觉这重要事实的话,恐怕真正中国的文学是很难建设的。 在此讨论的是,这“古代”转变为“近代”的分界在什么时点,为什么“古代”会变到“近代”,“古代”文学发展的特征在什么地方,“近代”文学又有什么特征等的一些问题。 一、“古代”与“近代”的分界 对这一问题,最初从中国古典戏曲史得到了初步的解答。其时点为北宋末年(1126)前后。我们看中国戏曲史,北宋以前传统的中国戏曲是所谓“小戏”,而北宋末年前后突然出现“大戏”,以后中国传统戏曲从戏文发展为元杂剧,明传奇,清以后的京戏和地方戏。“大戏”压倒了以前的“小戏”。中国古典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援用音乐舞蹈的方法来演出,又多反映绘画与文学意识,则可说戏曲的变化是反映着文化全面的变化的。 仔细看以诗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学史,北宋时候发展到最高顶点的水准,南宋以后不能再发展,渐向下坡,其文学创作的中心也由诗转变到戏曲、小说。 闻一多(1899—1948)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说: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际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我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味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敗,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从此以后是小说戏剧的时代。① 我们看中国文学史,如闻一多所说,北宋以前的“古代”是以诗为中心的传统文学不断地发展来的时期,南宋以后的“近代”是以诗为中心的传统文学停止发展,代之通俗的小说戏剧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展开的时期。再说“古代”是中国的传统文学不断地发展,其发展达到极高水准的时代,是在此世界上维持最高水准文学的光荣的时代,“近代”是以前的文学的传统断绝,而文学不能再向上发展,其性格也变易的时代。 不少中国学者也已经发现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准的时期,但他们皆不能觉察北宋和南宋之差别而已。 例如王国维(1877---1927)在《宋代之金石学》中说: 故宋一朝人,知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② 近来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中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③ 又邓广铭在《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说: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④ 可是这赵宋分明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属于“古代”,南宋属于“近代”,显然不同。 二、历史学者对唐宋变化的见解 对如此的中国历史上社会文化的剧变,最先注意的是一部分历史学者。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内藤虎次郎,发现中国历史上唐宋之间的历史事象里面有很多的大变化,他推定那是因为唐宋之间起了时代的大变化,所以开始研究那时期的变化,写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1922)等论文。他以唐代的贵族政治至宋代以后迁移到君主独裁政治的现象为中心,提示宋代盛行货币经济,解放奴隶和佃户,庶民也占有土地,庶民文化非常发达等等其时的重要变化,主张在中国历史上可说是“近世”的开始。他以为其前是中古时代,更其前是开始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上古时代。又他以为宋元时代是近世前期,明清时代是近世后期。(《内藤湖南全集》) 他的理论,得到宫崎市定等京都大学的很多弟子的响应,对历史学界予以很大的刺激,甚至一时有京都学派之称。以后很多学者一面批评内藤虎次郎的研究太偏向于文化史的观点,对时代变化的判断不正确,又一面用政治上的变化、经济的变化、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都市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本身的变化等等作根据,从多角度研究宋代的变化问题⑤。 中国学者里面也有不少对宋代的变化注意的人。例如严复(1853---1921),在《致熊纯如函》中说: 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⑥ 胡适(1891—1962)也在《胡适口述自传》中说: 公元一千年(北宋初期)开始,一直到现在,一一为现代阶段,一一或中国文艺复兴阶段,一一或中国的革新世纪。⑦ 他们的基本立场各不相同,而皆承认宋代变化的重要性,又皆以为其变化继续到现代。写中国历史的专书里面,Edwin O. Reischauer和John K.Fairbank共著的"East Asia,The Great Tradition”,根据与先举日本学者相似的概念作基础,区分了中国文化史的时期。他们以为从唐后期到宋代起来的政治上社会上文化上的变革,大体上到19世纪继续进行,所以说从唐后期经过宋到清末的时代可以称为"Early Modem Society。”⑧ 可是历史学者们和中国学者都不能发现宋代很大的变化起于北宋末南宋初的时点的事实。如在前所说,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达到最高成就的时期是北宋,不但是文学,而整个中国文化达到这地球上最高水准的发展的时期也是北宋。所以可以断定中国历史上“古代”终结于北宋末时候(12世纪初),从南宋开始是“近代”。“古代”成就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学和文化,从“近代”开始其发展显示停滞的现象。 三、变为“近代”的开始 如果说大的文化上的变革,不能一时突然起来,那么北宋末之如此变化,在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们细看中国文学史,就容易发现其变化分明在唐玄宗的天宝十四年(755)所起“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开始⑨。 在和平的唐帝国突然起来的“安史之乱”当中,杜甫(712--770)等诗人亲眼看到战乱里面的种种惨状,开始用诗写出那时社会的实况。又诗人们在剧变的社会里面发现新的自我,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自己的生活与思想。这使以前和平的大帝国士大夫们从弄风咏月的风流生活发出来的抒情诗,转向到完全不同的方向。白居易(772—814)、元稹(779---831)等诗人继承杜甫而作现实主义倾向的诗,韩愈(768—824)、孟郊(751—814)等诗人继承杜甫而作个性表现分明的诗,同时诗人们都开始用诗歌咏自己生活的全面情况。 中唐社会的又一个特征是庶民势力的增大。白居易和元稹等诗人援用庶民的平易的语言作诗,又用庶民鄙陋的抒情作诗。这几位诗人的庶民抒情之追究,终于产生援用庶民歌谣形式的长短句,即新的词。又民间里相唱相传的曲艺也上升到文学的地位。在敦煌石室里发现的变文等俗文学作品类即是。俗讲里讲的故事也形成新的文学,生产了新的传奇小说,又一方面诗也随着俗讲的影响,开始歌咏故事,弄出以文为诗的新诗倾向。 散文也反对骈文,主张用古文,韩愈、柳宗元(773—819)等文人是主张古文的代表。 中唐所起的这种诗、词、变文、传奇、古文等文学的变化与发展,皆在北宋发展到更高的阶段。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学到北宋而达到最高度的水准。 特别在中唐,韩愈主张古文之时提起的古圣人之道,到宋代终于形成称做道学的新儒学。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个大转变。 前举Reischauer和Fairbank两人共著“East Asia,The Great Tradition”一书,在中国文化史的时期区分,也分明显示宋代的变化从中唐开始。看看Chapter Five:The‘Barbarian’Challenge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the Empire/Chapter Six:The Late T’ang and Sung:7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Culture部分。他们将唐帝国一分为二,大约初唐和盛唐上附南北朝时代,以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更生时期,中唐和晚唐下附宋代,以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黄金时期。 这时期突出的特征是中国周边异族对中国的影响。内藤虎次郎在其《支那上古史》主张:上面所说前期是属于中世的时代,周边异族开始自觉自己的种族,他们的势力开始影响到中国内部的时期,后期是周边异族的势力在中国达到其顶点的时期⑩。 傅乐成也在《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中说: 大体说来,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到宋,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诸家,已趋融合,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的产生,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与收敛。南宋时。道统的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强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先见,也日益加深。11 两人都以为所谓中世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变与发展,实从异族或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来。 从南北朝时代,中国周边的异族对中国的影响,随着佛教的盛行,渐趋强烈。甚至于从晋永兴初(304)到宋元嘉十六年(439)的一百三十五年之间,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异族,入主中原,展开所谓五胡十六国之时代。可是他们皆在立国之后,采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又使用汉字,学习中国的文化与习惯。不然他们则无法统治中原的国家。结果异族入主中原,即皆同化为汉族。所以中国文化自然地吸收异族的文化,刺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更使之发展。 但是中唐以后异族对中国的影响,其性质与以前不同。惹起叛乱的安禄山的军队,以他任范阳(幽州)节度使时所收合的罗、奚、契丹等异族军人曳落河(壮士之义)八千名精锐为基础,大部分是异族构成的。他们以乱军进中原,以残忍的手段大肆杀戮与掠夺,在很短时间之内摧残大部分天下。又,肃宗也为了讨灭乱军,请来西域几个种族的援兵,特别回纥兵有精猛的声誉,肃宗为使回纥多派军队,定约如下:“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后来代宗也向回纥请兵。其时回纥的登利可汗亲自率兵来唐,目的为掠夺财物。 如此武力优越的异族进攻中原,互相乱战,恣行横暴,汉族自然而然地随着异族的种种压迫,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起了大的变革。这时候中国周边的异族也渐增独立民族的自觉,又增多自己的文化意识。所以异族对待比自己文化水准高得多的汉族,不但不容易像以前一样同化,反而显示对抗的姿态。从这一时期前后起,中国周边的很多异族皆开始有自己的文字12。只要我们看元世祖对自己文字的态度,可知他们异族的民族意识如何。世祖使国师八思巴创造拼音的蒙古新字,至元六年(1269)颁行天下(据《元史》卷202《八思巴列传》),其时下了如下的诏书: 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肇兴,而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 读几首唐诗,也可以知道这时外来文化对唐之影响如何。先看长安酒家有几多胡姬,看几句李白(701—762)之诗: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前有樽酒行》)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 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白鼻#》) 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醉后赠王历阳》)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异族风俗的影响也很大,读白居易(772—846)《时世妆》一诗,可以想像得到: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蚩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幸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可是中唐时候还有以前所建立的强健的文化传统,可以吸收如此异族文化习俗而滋育自己的文化,至北宋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顶点时期。只中国传统诗的发展,从南北朝到盛唐之间,中国古典诗歌的样样形式和修辞技法等皆备,到中唐更使发展其内容丰富,加之社会意识,又努力表现诗人自己的个性,又吸收庶民的言语和抒情而作诗,一直到北宋更使发展,终于达到其发展的顶点。 到南宋,民族意识增强的金元为中心的异族加以压力,终于灭坏汉族的王朝,异族开始统治中原,对汉族强加统治者的风俗习惯,使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停滞而失掉光彩。 四、“古代”文学的特征 “古代”是中国传统文学形成而后成就极度发展的时代,“古代”再可以分为上古与中世。上古是中国的古代国家到西周完备封建制度,国家的构成也完备,再经春秋战国的混乱和内战,最后形成秦汉一统的大帝国的时期。所以上古时代再以秦始皇统一时期(B.C.221)为分界点,自然而然地分为前期(先秦时代)与后期(秦汉时代)。中世是从汉帝国渐趋衰乱,三国和几个国家相分相乱而后,再经统一的隋唐大帝国,北宋再继承的时期。中世亦可以分为前期(从魏晋到盛唐)和后期(从中唐经五代到北宋)。这前期是异族的势力影响到中国内部的时期,后期是这异族势力更为盛大而其影响亦更为强烈的时期。 上古的时代,本来有诸子百家等很多思想家活动,而到汉武帝用儒学统一思想和学问,而后儒学君临为中国封建统治的理念。但在汉末叶,成立道教,佛教也开始流行,到中世,现实主义的儒教受了道教与佛教的影响,其学问的性格发展到观念论的方向,终于形成称为新儒学的性理学。 从文学方面来看,上古的前期是汉字的字体与读音尚未统一的时代。东汉许慎(98前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战国之时“分为六国一一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是在文字学所谓古文字时代(参见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最先秦始皇的丞相李斯(B. C.2847一B.C.208)统一汉字的字体而创制小篆,进为上古后期。不久程邈再简化小篆的字体,新造隶书,在汉代广泛地通用,所以称为汉隶。这上古后期大体上可说是“隶书时代”。后来东汉章帝(76—88在位)之时,王次中造出现在我们常用的字体楷书(据张怀瑾《书断》),和帝(89---105在位)之时蔡伦发明纸(据《后汉书·蔡伦传》)。而后与现在一样的汉字体和书写方式普遍,进到中世去。 上古前期的文学以《诗经》为中心,其外又有《易经》、《书经》,继之又出《春秋》、《左传》、《国语》和诸子书。进到上古后期以来,通过辞赋的流行觉醒纯粹文学的可能性,又乐府诗也出来发展,形成新的五言诗,中国的传统文学在此形成。继之出《史记》、《汉书》等的史书和很多学者的文章与著书。文章的修辞技巧,由西汉进到东汉,更为发展。 到中世,在其前期,文人自觉对自己社会的责任,以五言古诗或乐府体诗为中心,开始明题自己的名字而作诗。不久又发展古体和近体等中国传统诗的各样形式与作诗技巧。散文形式上的修辞技巧也达到发展的极点,完成骈俪体文章。到后期,从安史之乱开始,诗人觉醒现实意识,又受渐高的庶民势力影响,诗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个性,中国的传统诗成就多方面的发展,到北宋其发展达到顶点,庶民势力的增强,在散文展开所谓古文运动,又使援用庶民歌谣形式的长短句词也产生,又可说是庶民曲艺的所谓讲唱文学也盛行。其外,更进一步的小说传奇出现了,而后由讲唱发展的话本小说也流行。又在戏剧方面,与以前的小戏完全不同的大戏,即是戏文(南戏)也产生,使中国戏曲史演进到新的方向。因此这中世后期是传统文学和庶民文学皆成就最高的发展的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 再说,中国文学史上的古代是中国传统文学样样形式和其创作技巧皆完备而后发展到最高水准,庶民的俗文学也发展到很高水准的时代。 五、近代变化里面的新儒学 到近代的变化里面,最重要的事实是,以人间的问题与现实的问题为学问对象而久为中国封建社会伦理基础的儒教,从中唐时代开始变化,经北宋到南宋完全变为新的儒学。 其初韩愈(768—824)在《原道》中强调应以古圣人之道为学问目标,李翱(?一8447)在《复性书》中强调古圣人一样真善的人性之回复。这主张经过北宋周敦颐(1017—1073)、邵雍(1011—1077)、张载(1020--1077)、程颢(1032--1107)、程颐(1033—1107)等的研究,渐而形成为道学。至南宋朱熹(1130--1200)集大成于其学问,完成称为性理学或道学的新儒学。 现实主义的儒学变为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新儒学,形成离开实际社会的观念论的学问。他们做学问,圣人之道以外的关心很少。常用理、气、性等抽象的命题,追究圣人之道。对其他方面,却没有注意,对文学也不例外。所以他们对文学保持否定的态度。例如程颐(1033—1073),其弟子问“作文害道否?”对曰:“害也。……《书》曰: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二程遗书》)又云“向之云无多为文与诗者,……反害于道必矣。”(《答朱长文书》)朱熹也批判所谓“文者贯道之器”13的韩愈的观念,说“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朱子语类》卷139《论文上》) 这道论为基础的文学论,影响到大部分的宋代文人,欧阳修(1007—1072)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答吴充秀才书》)。陆游(1125—1210)也在示其子的诗里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通》)。都是从与诗没有关系的地方来了解诗作的。并且这反文学的倾向,扩张其意则可说是反文化主义的。 宋代道学如上的学问倾向,可说与南宋以后中国文学传统的失去和发展之停滞互相为表里。 注释 ①《神话与诗》甲集,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②《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安文集续编》,上海书店,1983年版。 ③《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④《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二期。 ⑤参见Change in Sung China-Innovation 0r Renovation?(Edited by James T.C.Liu and Peter J.Colas,D.C.Heath and Co.,1969年)。 ⑥《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⑦台北华文出版社,1986年版。 ⑧Chapter Six:rhe Late T’ang and Sung:The Golden Age of Chinese Culture P220(Houghton Mifflin Comapany,Boston,1960年)。 ⑨在一般的中国文学史,皆规定中唐从代宗之大历(766---775)开始,可是我们应该再规定中唐从安史之乱(755--763)开始。 ⑩据愚见,前期即中世前期是异族势力开始影响到中国内部的时期,后期即中世后期是异族势力强化,其影响亦膨大的时期。“异族势力达到顶点的时期”为南宋以后。 11《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版。 12突厥、粟特、吐蕃、高昌、于阗、龟兹、契丹、金、西夏、元等,皆这时前后开始有自己的文字。 13实际是李汉《昌黎先生文集序》之语。 (作者为韩国汉城大学名誉教授) 原载:《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