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对《儒林外史》不能评价过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钟焰 参加讨论

     翻一翻各种版本的文学史著作及近年来研究《儒林外史》的文章,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几乎是众口一词,认为它是一部伟大现实主义著作,“卓绝的讽刺小说”。发表在1995年第二期《江淮论坛》上杨义同志的文章(《〈儒林外史>的时空操作与叙事谋略》,把一些人对《儒林外史》的评价作了以下的概括:“《儒林外史》似乎是中国最伟大的几部古典长篇小说中至为清澈透明的一部了。它对八股取士制度下的士人社会以及官绅市井社会的社会相的穷形极相的描写,它的讽刺艺术在深刻中浸润着几分怜悯,它的语言在明净的已基本饰去说话人套数的口语中饱含着精粹的表现力,都令人叹为观止,推崇为中国古代甚至是唯一够得上高品位讽刺文学的杰作。”还有的著作盛赞《儒林外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说它的作者“以超越时代的慧眼预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
     对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本文着重谈一谈《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的严重缺陷。
     一、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吏制度的发展。对此应当历史地看,面不应笼统地加以推判。
     在中国,选拔官吏,历来都有制度。汉代有察举的制度,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汉代被荐举的吏民经过皇帝“策问”后按等第高下授官。魏晋南北朝的有所谓九品官人法,各州郡都设中正官负责品评当地人物的高低。这种制度本来是为了品评人才的优劣,以便选人授官,但是后来由于担任中正的都是“著姓士族”,人物品评全被豪门贵族所操纵,九品实际上成了门第高低的标志了。隋唐废除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通过考试的方法取士,相对于由中正官负责品评人才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免除了许多弊病。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也就是考实际治国的能力。但唐代规定参加进士科考试要请当世显人向考官推荐奖誉,才有及第的希望,这就在用人上保留了一个“开后门”的机会。为任人唯亲保存一块阵地。明太祖朱元璋是个比较开明的皇帝,它施行了比唐、宋更为完备的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洪武三年,明朝政府设科举,规定以八股文取士。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四书要以朱熹的注为依据。文章的结构、语言要求都有固定的程式。清代沿用了明代的科举制度。考试的办法相当严格,逐级过关。例如清代人为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察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式。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理论月刊》1996年0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