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当下的国学只是文化产业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楼宇烈 参加讨论

    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了“国学院”,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国学班”和“国学讲座”,“国学”成为热门和时尚的话题。
     什么是“国学”?近代“国学”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我们应当如何来看待当下的“国学热”现象?4月20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楼宇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讲座中,再次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讲演。
     「国学兴起」
     与民族文化自救有关
     ●国学热有几次潮流。
     ●以前是没有国学这个概念的。
     国学班、国学热,自去年以来,一下就火了。当然,国学热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但国学的话题却延续了很久。
     “国学”一词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出现的学术名称。上世纪上叶,国学出现与民族文化自救有关。国学热有几次潮流,上世纪初是第一次。以前是没有国学这个概念的。
     1841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人民为了抵御外敌、富国强兵,出现了一股学习西方文明的热潮。当时人们对比中西文化,或称之为“西学”、“中学”,或称之为“新学”、“旧学”,由此也提出了“中体西用”。“国学”一词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用以指讲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学问或学科。
     戊戌变法的惨败和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的现实,迫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道统”问题。所以,由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发起了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检讨,及对西方文化的全面学习,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平等、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学术风气以及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等。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及其对世界各国所带来的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西方文明尽善尽美的幻觉,曾引起世界许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内涵与特质进行思考。在中国学术界开始出现了一股以新的学术眼光和方法研究传统学术文化的潮流。
     「曾经的国学热」
     传统文化潮流与新儒家兴起
     ●“国学”一词的含义是非常笼统的。
     ●更多学者主张把“国学”界定在传统思想、学术范围内。
     在这股传统文化的潮流之中,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
     1920年初梁启超旅欧回来后发表的《欧游心影录》和1921年出版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两部著作。
     与此同时,一些著名学府中的著名学者,也办起了各种以研究传统学术文化为主的学术刊物。1919年3月由北京大学文科编辑出版的《国故月刊》,大概是最早的一种。
     1922年,被尊称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先生,应江苏教育会之请,公开向上海社会各界做“国学”专题讲演,前后共十次,后整理成两个文本,先后以《国学概论》和《国学讲演录》为题出版。
     此外,在一些学校里也设有“国学概论”的课程,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一书,就是以他1926年至1928年在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和苏州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
     “国学”一词的含义是非常笼统的,从最广义上讲可以包括本国的一切历史文化学术现象。
     但更多的学者并不赞同对“国学”做如此宽泛的诠释,而是主张把“国学”界定在传统思想、学术范围内。不过即使如此,学者们对它的理解与处理也不完全相同。例如,章太炎讲《国学概论》(《国学讲演集》)以传统的小学(文字学)和经、史、子、集的范围来论述“国学”,而钱穆的《国学概论》则借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之意,以“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为“国学”之旨趣。前者侧重于典籍,后者侧重于思想。
     上世纪下半个世纪,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严重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东西方都有不少学者反复提倡“新人文主义”,以期摆脱人类日益沦为机器、物欲奴隶的困境,找回失落了的人性、自我。而当他们倡导“人文主义”时,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东方传统文化。这当然也会引起东方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反思。
     此时新一轮的传统文化热———新儒家的兴起也可视为国学研究的一个发展。
     「当前国学热的实质」
     国学仅是一种文化产业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传承中间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许多国学教育将对象瞄准的是社会上的老板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价值观念急剧变化而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都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新评价。
     此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基本路线和方针,也说明要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学”研究因而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大讨论(即所谓的“文化热”),人们对八十年代新一轮的西方文化冲击波也进行了反思。因此,从八十年代末起,社会和学者们又都对传统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国学”、“汉学”等概念重新被提出和讨论,北京大学于1992年成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于次年出版了《国学研究》杂志(年刊,目前已出版三期)。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传承中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个根本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当前国学热中面临的一个问题。
     的确,现在是出现了国学热,但我们千万别将这种国学热当作一种时尚来追赶。现在确实涌现出了很多国学班,但有些是为了谋利,所瞄准的对象也有企业人士,这势必牵引着国学走向文化产业之途。因而当下的国学热所透视出来的是———国学是一种文化产业。许多国学教育将对象瞄准的是社会上的老板阶层。
     「国学如何建构」
     加大比例、身体力行
     ●必须在国民基础教育中大幅度地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应当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
     那么,当下国学班在全国四处兴建,我们究竟该如何来建构这样一个学科,现在还在思考探索过程之中。这显然不同于社会上给人留有的国学热印象。
     如果要马上说出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多大意义,这其实有点为难。儒家的一些理念,对上下关系、人际关系的规范约束,对人们该为、不该为之事都有许多规范,但很多东西都需要自己去参悟。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表现为注重现实人生的意义,具体地讲就是注重人生伦理价值与艺术品位,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与精神生活。因而,现在一些国学班只是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都是一些最基础的知识。
     上世纪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的结构和国民基础教育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偏颇,一是西方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中国本土文化,二是科技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人文文化。而这两个偏颇,都过分地否定传统文化,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此我认为,当前我们的“国学”必须在国民基础教育中大幅度地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次,也不应当仅仅是书斋式的研究,而应当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使“国故”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现时代新文化的根基和组成部分。
     我们看到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在教三字经。熟背三字经有用吗?有,但关键的是要身体力行地做到。例如“父母呼,应勿缓”,对于父母的召唤,当前更多的小孩是不会立马做出反应的。还有类似我们古人提倡出行前应该向父母打个招呼。应该说这些日常的规范才是我们新一轮国学热教育中最应该强调的。
     ■互动交流
     当前国学热考虑了功利性
     问题1:我们看到国学热在中国几次涌现,那么当前涌现出的国学其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
     楼宇烈:上个世纪初国学的涌现是从我们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的。国学的兴起是反思西方文明所产生的问题,同时也是在与反思传统文化相交织下产生的,它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主体。因而,从其出发点到所提倡、号召的,不管是形式内容,都是非功利的。
     但是我们当前的国学热却有不同。国学热中的某些形式内容恰恰是考虑了功利性的。比如说使中国的管理更具有一些中国的色彩,于是国学便渗透在这样的需求里,因而势必使其带有功利色彩。这时的国学便是作为一项文化事业在运作。
     有一些国学院在真正进行国学培养
     问题2:前段时间,看到有媒体报道有国学院推出手机国学,而刚才你也谈到了国学是个文化产业,你是如何看待的?
     楼宇烈:在我个人看来,推出手机国学确实是一种文化产业的运作,这是将国学的基础知识嫁接到现代技术后产生的,这也可视为我所提及的国学是一文化产业的佐证。
     但这毕竟还不是国学热的全部,还是有一些国学院真正进行着国学的培养。
     当前的国学热早就有了前奏
     问题3:如果说当前的国学热确实是新一轮的开始,那么在这一潮流中有哪些事件可以作为其标志呢?
     楼宇烈:当前国学热给人一种爆发性效应,觉得好像是突然一下子冒了出来。其实不然。如果当前的国学热真能称得上是新一轮国学热,那么这种热早就有了前奏。因而表征这一事件的也有几个事物。季羡林便表示过21世纪将是东方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其实这在某种意义上便算得上是一个。1989年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算是一个。这标志着当时大家已在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重新定位、重新思考。其二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儿童诵经运动,这其实也是受到台湾、香港的影响与推动。其三是当代儒家的兴起。当代儒家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儒家。
     他们强调儒家思想要体现在自我生活方面。第四点是书院组织的大量涌现。其间往往是由民间力量组成了书院。因而民间力量的兴起也可被视为一股新的力量。
     国学应该被纳入教育系统
     问题4:国学成为了文化产业,功利化倾向便较浓,我们该如何寻找好的路子?
     楼宇烈:当前我们应该看清的是,国学热究竟是一种表象还是我们真地意识到了,是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动寻求。
     应该说,国学的出现是在我们认识到了在现代化国家寻求过程中,光靠西方文明是解决不了的,而靠传统文化也不行。它的应势而生完全是因为在现代文明下人的物化、异化等现象的出现。因而,真正的国学解决这种矛盾便能起独特的作用,而这样的国学也就不该以功利追求为目标。
     我们的基础教育直到高等教育都不应该让国学只是成为业余的,只是多项选择中可有可无的。它应该被纳入教育系统之内,成为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学科。
     国学应将其贯穿到做人的道理
     问题5:在你的讲座中,也提到了光是国学知识的获得并不是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学习国学的最终指向是什么?
     楼宇烈:当然光靠知识的灌输并非是国学的最终目的,我觉得理想的是它应该是渗透进我们生活的细节中,将其贯穿到做人的道理。
     这便可能牵涉到许多传统的礼节问题。这些礼节是否是陈旧了,我看不见得。前不久人大举行了一次女子成年礼仪式。现在提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权利,因此便不可能有个简单的是非判断。成年礼告诉给参与者的是,从现在开始是成人了,因此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便有了责任。
    原载:《新京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