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艺呼唤真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吕钦文 参加讨论

    从受众的角度观照当下文学艺术创作的实际,有一种缺失格外刺目,让人看了心痛且担忧,那就是关于——真实。
     1、真实是文学艺术的生命,这话看似说滥了,却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管对文艺“反映论”有多少争议,作为负责任的文学艺术家,总要在作品中记录和传达一个历史时代的风云潮汐、春暖秋寒,展现生活其中的人们的纠葛命运、忧喜悲欢。
     遗憾的是当下对于文学艺术作品,虽然媒体上常常能够看到“强烈反响”、“巨大震撼”等言过其实的推崇与赞誉,却掩盖不住这样的事实,那就是文学艺术的现状与人们的需求和期望相去甚远。毋庸讳言,文学艺术的失真失实失准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文艺作品追求的是艺术真实,它所表现的社会图景起码应具有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可信性、可感性。真正的作家艺术家对生活入乎其内,体味灵魂;创作时出乎其外,鸟瞰全景,这内外的交融才是文艺家的功力和作品的魅力。
     真实与否,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要对生活求真,文艺家首先就要真诚。
     忠实于生活就要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读解生活,从中获得独到的发现。现在不是读者疏远了文学,而是文艺家远离了生活。与生活产生了距离感、隔膜感,艺术作品的形象与画面自然就会朦胧、模糊甚至虚假,如水中月雾里花,如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失真、失实、失准或者虚假、空洞、粗糙的作品,揭示不出生活的底蕴,只能制造热热闹闹的虚幻景象。
     2、拟态现实不是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在实际生活中深入探寻开掘,从而获得真实的创作素材、艺术感觉和审美直觉弥足珍贵,它促使文艺家产生创作欲望与冲动,这种前提下生成的艺术形象、艺术细节才可能是真实、独特和鲜活的,显现个性的光泽。而当今许多文艺家创作所凭借的只是一种“拟态现实”,不是原始状态、原生态的现实生活,更不用说生命的体验了,连对所反映的生活状态亲身“体察”都已是难得的奢望。创作的素材主要来自媒体:电视、网络以及报刊等等,“嚼别人嚼过的馍”。这是他人生活目光的折射,是生活二次乃至于N次的传递。充其量是社会生活的影子,不是生活本身,不是文艺家的自我发现。如此,创作中不可避免就会出现模仿、克隆、因袭、复制甚至复印的现象。难怪文坛上总是涌起一阵风又一阵风。“风行”乃众人之力,是艺术上的趋之若鹜、相互效法的结果,而文艺是个人化的活动,是自我独特视角与目光的发现、思考与表现。跟风跟不出真的艺术,有作为的文艺家要耐得住寂寞,要有自我生活和创作领域的坚执守护。
    3、迎合——迎合市场、迎合受众,在迎合中丢失了文艺作品的真实,同时也丢失了文艺家的真诚。
     为满足发行量、收视率诉求,“好看”成了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于是许多作品剑走偏锋、旁门左道,感官刺激、视觉愉悦,俊男靓女大展览等等。面对受众苛刻的选择,为吸引眼球,不惜降低艺术品位,片面追逐娱乐化、快餐化。
     当前最为活跃的最受青睐的文艺样式电视剧,几乎成了大众文化消费的主餐,也正是这样旺盛的需求致使电视剧创作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状况,特别是存在“五浮”现象:
     一是浮躁。创作情绪与反映的生活的浮躁、不扎实;二是浮浅。迎合受众心理,故事淹没人物,叙述大于情节,表面化、浅层次甚至浅薄地表现现实;三是浮华。场景、人物、生存环境过于铺排奢华,进出则名店酒楼、歌厅、高尔夫球场,出行则高级轿车,居住则华厦别墅;四是浮滑。话语的轻浮、油滑,故作高深的调侃,不着边际的戏谑;五是浮肿。情节“注水”,节奏缓慢,篇幅人为拉长,空洞浮泛。
     这种违背生活真实的“五浮”状况又岂止存在于电视剧之中?“文艺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它的直接后果是扭曲文艺,使之成为受众的附庸。市场运作下,有的文艺作品不过是一些人谋利的工具。因为一切都为了娱乐,吸引目光,便可以不顾事实,便可以“大话”、“戏说”、“水煮”,无所不用其极。文艺的真实被利益阉割了。
    4、时尚成为一只无形的手,牵拽、扭曲着文艺作品的真实。
     循媒体渲染出来的时尚反映现实,即使那是真实的,也只是局部的真实,不是全部的真实。
     抛离时代发展的宏阔生动背景,脱离社会变迁的矛盾冲突,无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情感,文艺作品无论如何花样繁多、色彩纷呈,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对时尚的追逐说到底是源于名利。今天的一些所谓创作,不过是时尚元素的简单调度和拼凑,什么题材热就制造什么,几个人物、几个场景,有争有斗、有仇有爱、有打有闹、有吵有笑,作品之所以那么容易归类,是因为实在没什么明显的差异。官场、反腐、警匪、商战、情爱等等,不是以个性化的作品识别,而是以题材的类别区分。
     尽管艺术上超越他人、超越自我是艰难的,但不超越就不能创新,就不能进步。趋时应景、争名逐利的人不知晓,苦心经营到手的每一道炫目的光环都可能成为枷锁,一点点束勒掉人性真实的自由和自我创造的才能。
    5、有时观看艺术作品会产生一种怀疑:这就是当下真实的民族艺术语言吗?
     以小说为例。小说的语言运用是作家的基本功,否则为什么把作家称为语言艺术家?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作家通过富于审美意蕴、诗性特征而又生动逼真的语言塑造人物、叙述情节,营造语言形象的陌生化效果。小说打动人的绝不仅仅是故事本身,那些丰富多彩、无穷变化的属于作家自己的个性化语言,那些或优美、或典雅、或质朴的饱含生活汁液的传神描绘,展示出艺术作品复杂丰饶的内涵,使人物、情节活灵活现,呈现出让人情感激动的独特的文本气质与韵味。
     然而相当多的作家越来越轻视、怠慢语言的作用与价值,语言艺术家不再致力于语言艺术。许多小说语言“素面朝天”。日常化、口语化甚或“口水化”现象屡见不鲜;语言表达粗糙、粗俗、粗鄙,少见精致与典雅,甚至连准确都谈不上;流行化、戏谑化语言的滥用,话语轻佻、浮飘、装嫩,缺少艺术语言应有的凝重、坚实与沉稳;不加节制、不讲规则地夹杂方言、英语、网络符号等等,有时非但没有阅读的快感,甚至令人难以卒读。特别应指出的是伴着“电视剧同期声”出版的小说,常常是电视剧拍摄脚本的原封不动的印刷。作者根本不在语言修辞上下功夫,粗疏毛糙,停留在情节的一般性叙述、场景交代或人物话语陈述,描绘性、刻画性语言少,对环境、人物形象也只是提示性表达。由于电视剧是编剧、导演、演员及其他人员集体合力打造的艺术形式,作家之外的二度、三度创作作用很大,单纯的剧本只能算是“残缺的小说”,这样的作品以小说形式与电视剧“联袂”推出,市场效应有了,却不可避免地破坏、伤害和误导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的语言品质。
    6、真情最美,没有真情就没有艺术作品。
     情感是人性的流淌,是生命润泽的养料。大千世界,风雨波澜,人们会有多少感触、感动、感激?只要不掺假、不伪饰、不刻意强求,这情感自然会融消人们心底的冷寂与荒芜,成为生活中迷人的依凭和附丽。
     创作的激情来自哪里?热爱与感动是激情的源头: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热爱,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家在生活里体味和浸润真挚丰富的情感,高尚的真诚的亲情、友情、爱情才能饱含激情地从作品中传递和表达出来。那些注重功利、膨胀自我的文艺作品最让人失望的也是缺少真情、无动于衷、冷漠世故,是把创作视为一种换钱的行当、谋利的手段。
    相反,文艺作品太多温情、矫情、虚情、滥情、煽情,那些变了味的“情感”或者靠情节、情绪、情调支撑,一本正经地编织着虚拟的故事,云里雾里、虚无飘渺;或者一味地言“情”:情色,情欲,情仇,情杀,情入色渊,人堕欲海,热衷于描绘下半身风光、动物性本能。这一切根本谈不上对生活真实、真情的反映。我们不妨多想想:百年之后,子孙后代到底会如何评价我们这个时代?
    原载:《文艺报》2006年9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