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于丹:让孔子穿越千年尘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冯伟宁 参加讨论

    按:本篇是原文的删节,取访谈和评论部分。
     “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
     记者:有人说,如果没有当年打倒孔家店,于丹还在裹小脚,所以今天没必要再讲《《论语》》?
     于丹:在我们几千年文化中,《论语》其实有一个被主流意识形态化,而且被经典化的过程,我觉得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穿越那个作为主流文化、高高在上而且被作为宗教供奉的儒学,回到最初的原点。
     记者:有人说《论语》这套东西养生还可以,治国平天下就不行,与主流节奏不符,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于丹:《论语》有很多面,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他能穿过千年尘埃,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同时,我也只能说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我不希望强加于人。
     记者:有人说你只不过是把孔子思想简化,用事例、典故或寓言印证阐释,变成了一碗励志杂拌儿,与林清玄、南怀瑾等人无甚区别,你怎么看?
     于丹:这没什么不好,大学的讲法是学术性的,电视只能有一种角度,那就是贴近传播。更愿被称为有“幸福感”的人
     记者:既然你主张多元化,那现在是个偶像的时代,你是学术明星,也是偶像,不矛盾吗?
     于丹:(笑),其实这是媒体造成的,与那些不动声色的老先生比,我于丹只是讲点心得罢了。
     记者:在“美女学者”、“女易中天”、“电视学者”等诸多称号中你喜欢哪个?
     于丹:一个人是有很多面的,职业化的一面在你的生命中能占多少?我更愿意被称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
     记者:你的生活有很多面,如何排序?
     于丹:上课是第一位的,我要给本科生上课,还有28个研究生;其次是学校的管理工作;第三位的是研究工作,我本质还是研究传播的,《百家讲坛》的事得往后推。
     记者:易中天为你的新书写了序,是你邀请的还是他自发的?
     于丹:(迟疑一会)他给我写的吧,他写的时候我还不知道。
     孔子成了我们的邻家老头
     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在过去的2556年里,“批孔”还是“尊孔”像“活着,还是死去”一样,成了困扰这个民族的千年问题,孔子在不同的时期也被批上了不同的外衣,搞得我们一度眼花缭乱,在学生生涯里几乎就没容下过孔子真实的容颜。
     这本《于丹<论语>心得》的最大看点在于,孔子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而像一个面目和善,言谈可亲的邻家老头,和满腹困惑的一小群古代弟子、一大群看书听讲座的现代男女,就我们今天的成长心事及奔小康冲中产道路上的遭遇和不平大拉家常。因为他穿越2000多年的睿智远见、从不随意谈屑和忽悠我们、点到为止般的为我们留有思考的余地、甚至还很风趣很好玩,所以我们愿意听、愿意看这个年满2556岁的大老头儿与我们拉家常。
     整个书和讲座初步消化下来,我觉得这个名叫“孔子”的2556岁大老头儿对我们今天的最大提醒在于,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过犹不及”的境地。对今天的大多数读者来说,一如于丹之言,“我们的困惑是选择太多了”,但我们似乎一点儿都不嫌多,因为曾经选择少,所以我们现在才贪多。但在选择多了后,我们就眼花缭乱了,就患得患失了。就像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走得太远了,已经忘记我们为何出发。所以,于丹才说:“在信息时代,我们的悲哀是信息的过犹不及”。其实在上班下班吃喝拉撒人情世故休闲娱乐等等方面的日常生活中,有原则,有分寸,真正恪守这一点,仍然是今天我们面临的基本命题。即便在最爱的人之间,比方母女之间、恋人之间,孔子也主张一定要有分寸有距离,以此避免那种以爱的名义对亲近的人做的非爱性掠夺,从而为亲密的人留一点尊重的空间。
     我承认我绝没有对时光倒流的渴望,但我真向往到那个2556岁的邻家老头面前做一个安静的学生,在这个万物疯长同时乱象丛生的时代,向老人家学习那种心灵的淡定、对人对事“黄金分割点”般的分寸原则,同时把对他人的那份敬重之心,摆放得像孔子的诞辰一样长。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有“女易中天”之称的于丹新书版税就达到12%,比起易中天也丝毫不逊色。《于丹<论语>心得》的责任编辑、同时也是《正说清朝十二帝》责编的宋志军告诉记者,于丹的论语心得是有温度的,所以书采取的是双色印刷,封面设计也有种温暖的古意,内页还配上了8幅插图。
     据记者了解,这次中华书局能签到这张“大单”,内中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于丹的父亲曾是中华书局的老领导。而且《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版税为12%。12%的版税、20元一本、起印数60万,粗略一算,于丹写这本书的版税收入就有144万,比起易中天丝毫不逊色。
    原载:《重庆晨报》2006年11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