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变迁,必然导致人类伦理观念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而文学伦理批评内涵必然也会出现不同于传统伦理批评的质的改变。可以这样说,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人类社会出现了不同的伦理观念,同样,文学领域也出现了当代语境下的新的伦理批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搞清楚今天伦理观的新内涵和当代语境下伦理批评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1、当下的伦理是以人类共有的价值之核为基础的伦理观。我们知道,伦理是一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产物,每个时代的伦理观都反映着特定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内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伦理观念,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血缘关系下形成的伦理观念,有信仰关系下形成的伦理观念,也有理性关系下形成的伦理观念。我认为,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人类出现的社会维系为一个整体的方式,大约有三种情况。 所谓血缘维系方式下形成的伦理观念,就是指一个社会集团或社会组织由于主要是靠血缘关系维系起来的,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可以被称为血缘伦理。这种维系方式主要发生在人类的早年时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曾经指出:“凡是同一部落的氏族,一般都出于同一祖先,并拥有同一部落名称。所以本来不需严格规定由哪些氏族联合成一个胞族,由那些胞族组成一个部落,只是由于某些氏族是由一个母氏族分化出来的,他们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因此自然而然地组合在一个胞族之内。”①马克思也指出:“与原始形态的氏族——希腊人像其他凡人一样也曾有过这种形式的氏族——相适应的血缘亲属制度,使氏族一切成员得以知道相互的亲属关系。他们从童年时代起,就在实践上熟悉了这种对他们极其重要的事物。”②血缘维系方式在古代社会里是极为重要的保证每个胞族、氏族和部族,成为一个社会整体的必然方式。在这种维系方式中,凡是有血缘关系的人都会被看成是自己的人,从而成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由于这种维系方式来自于血缘,所以从中发展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道德观念:对血缘家族酋长的忠诚,为维护血缘家族利益或荣誉所需要的勇敢与胆识(后来发展成为英雄精神),就成为了这种社会里最需要的道德价值尺度。这种维系方式的价值在于,它保持了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并使之有效地进行运转,并把人们从蒙昧社会带进了文明社会。所以,“当氏族制度依然存在的时候,它还通过自身的经验并积累起发明政治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智慧与知识。氏族制度,就它的影响,就它的成就,就它的历史,在人类进程图表上所占的地位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制度。”③ 第二种是信仰维系方式下形成的伦理观念。所谓信仰维系方式,主要发生在人类的血缘维系方式破产以后的漫长历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那些住得日日益稠密的居民,对内和对外都不得不更紧密地团结起来。亲属部落的联盟,到处都成为必要的了;不久,各亲属部落的溶合,从而各个部落领土溶合为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也成为必要的了。”④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财富的增加,在特别是它所导致的部族或种族扩大为民族的现实,使得血缘维系的力量变得微不足道。在此时,“有决定意义的已不是血族团体的族籍,而只是经常居住的地区了;现在要加以区分的,不是人民,而是地区了;居民在政治上已变为地区的简单的附属物了。”⑤为此,摩尔根指出,此时,“作为一种政治方式,氏族组织已无法满足文明人的需要。”⑥马克思也指出,“以前,当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氏族制度还相适应时,这样的变革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这一变革发生了”。⑦从文化的角度看,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人们必须要寻找一种更好的在新的社会历史形态下的新的社会人群维系方式。而这种新的社会维系方式必须要满足下列的几个条件:其一是必须要能够超脱出具体的氏族和部落所指,成为整个民族能够共同接受的东西。换言之,必须要有被整个民族共同接受的东西才能把已经扩大了的民族联系起来。这就要求这种新的维系的力量不能是具体的、本能的或实际的东西,必须是超越现实性的某种力量。其二,能够起到这种超越的现实性的力量,只能是精神性的思想文化力量。所以,信仰维系方式,说到底,是对某一种精神力量的崇拜——既然血缘意义上的父亲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建构一个精神上的父亲就成为可能。而正是在对某一种精神性的思想文化力量的崇拜中,扩大了的群体(由不同血缘关系组成的部族联合体)才能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的或国家的集团。换言之,正是由于这些有着不同血缘关系的部族都接受了某种观念,他们才能够感觉到自己是“一家人”或“一类人”。由此才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他们共有的新的道德、新的法律乃至渐趋一致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那些组成城邦的公民,不论他们的出身、地位和职务有多么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同类人’。这种相同性是城邦统一的基础。”⑧其三,信仰维系方式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某种观念形态的东西,例如某一思想或文化学说必须要受到高度的崇拜,而信奉它的人们必须保证从来不对他们所信奉的东西发出一点点儿疑问。所以,信仰维系方式的本质不是理性的而是敬畏的,不是可以讨论的而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正是这个原因,在以信仰作为维系方式的社会里,由信仰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对神的虔诚和敬畏。与信仰维系方式所适应的基本道德或价值观念,是对神灵信仰的虔诚。所以,欧洲中世纪社会中对基督教的信仰的虔诚就成了最大的文化表征。而与这种维系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特别是封建制的社会制度形式。所以,这种等级制度也成了不能再被怀疑的制度。因此,“忠君”观念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思想信仰领域里虔诚观念的世俗形式。 第三种是理性维系方式下出现的伦理观念。所谓理性维系方式,主要发生在人类的近代社会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再一次进步和人们思维能力的拓展,不问为什么就无条件信仰和崇拜神灵被看作是愚昧的表现。而理性的崛起必然是对信仰绝对权威的否定。当然,在理性维系方式的时代,也有信仰,但这时的信仰则是理解中或理解后的信仰,是理性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前提(一般而言,中世纪的欧洲,虽然也讲理性,但是它是在信仰的绝对前提下的理性,是不触动上帝绝对本质或最高本质下的理性)。理性维系方式的基本内涵在于,此时社会稳定的维系靠的也是超出一个个个体的欲望而带有超越性和普遍性的观念。但是,这个观念则是经过人们充分认识、理解、把握和说明的,并被人们认为是真理性、科学性的观念。因此,信仰的盲从被取消,理性的价值被张扬。在显性层面上,反对神学束缚,提倡科学和思想的自由,被认为是最高的境界。在这个维系方式的社会里,人们所具备的最高的品质是探索真理的热情。 今天的人类已经遇到了第四种社会维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伦理观,即人权维系方式下的新伦理观。所谓人权维系方式,主要发生在当今社会。人权维系方式是与当代个人意识觉醒密切相关的产物,也是一种力图在世界性的范围内,寻找整个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产物,更是适应全球化新趋势的结果。因为只有人权,才能将各能力,更确切一点儿说,是要“活”着的先天就有的基本技能。例如,新生儿一出娘胎便会寻找和吸吮母亲的乳汁,羚羊出生后几分钟就会站立和奔跑,这是在外部条件的千百年的作用下形成的生存本能。 人要“活”着的本能就使我们很容易看清楚“人”的本性。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要活着,必然是以自己能够活下来为最高准则的。那么,刚刚出生的婴儿,刚刚降生的小羚羊,他们是不会想到除了能够给自己活下来的东西以外的“他者”的,“母亲”这个神圣的称呼在刚刚出生的婴儿那里,不过就是一个能够让他活下去的食物来源体而已。这样,就决定着他的本性的存在的价值——以自己能够顺利“活”下去的价值取向。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从人的“活着”本能出发并受着人的生存本能决定的人的本性,必然是以“自私”为核心的。既然“活着”是个体生命的最高准则,那么,他就不可能就不是自私的。因为在人刚刚出生的时期,任何利他的行为都是对自己生命的威胁和放弃。而正是因为自私本性决定着每个个体以竞争的方式面对着同样是个体的“他者”。 但是,我们也知道,任何人要“活着”,并且在完全个体的状态下活着,都是不可能的,人作为有思维、有情感的生灵,每个人的活着都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和条件,所以,这也就决定着一个人无论自觉或不自觉的都必须要和他人结成群体性的关系,即“社会关系”。这样,到了这个阶段,人就从个体的独立存在变成了人的社会存在,从而使我们可以从“类”的角度来谈人的本质了。所以“本质”是人类的,是体现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但又无法具体所指的人类共性。那么,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个体,在结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时候,每一个个体其实都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受其个体“活着”本能的决定,他不能不显示个体存在(即个体在活着)。因此对他者,必然要采取竞争的态度,即和其他的个体竞争以使自己活得更好些(即为了自己能够活着的自私性)。但是,另一方面,个体自己不能单独活着的特质又要求他必须要和他者(别人或环境等)结成一定的关系,从而使每一个个体的自私本性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制约关系之中。当每一个个体都采用竞争的方式使自己活得更好的时候,其实就形成了人类的一种以竞争为核心的关系。这里,竞争其实又是人类共有的特性。而竞争其实就是人类的自由本质的表现形态。 我曾谈到,人的本质是自由——既然个体意义上的人不能完整地体现人的本质,所以,这也决定着“自由”的含义就是人类的集体本质。这个内涵是一个辩证的命题,即一个人受其个体所固有的“活着”本能所决定,体现出为了自己能够活着的自私性。但是,他要想真正能够很好地活下去,又只有在人类的关系中才能存在。这就需要人在集体构成的关系中不断显示自己的存在,从而形成一种既依赖这种关系,同时又不断抵抗这种关系束缚的特征。这就是人的本质之所以是“自由”的根本来源和动力。每个个体的都要在整体关系的构成中存在,每个个体的人同时又要在这个关系中显示自己存在的自私性,导致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命题的形成。因此,人的自由本质是一种关系结构,是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乃至人与自然、宗教、人所创造的物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关系结构中体现出来的人类追求状态和生存状态。这样,就使得人类必须探讨和建立个性和群体的关系,从而使人类生活得更好些。所以,从今天新的伦理批评的操作策略上而言,必须要充分注重个人的本能要求、本性特征与竞争所形成的人类自由本质过程以及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既要注重个体的欲望要求,又必须要达到人类自由本质的实现。这是辩证的统一。 我们知道,当前我国一些作家的创作,都表现了一种看似相当矛盾的情感。一方面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表现了相当突出的一种肯定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的倾向,但同时又试图表现民族的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与底蕴。这种现象其实表明,我国当前作家的创作,已经开始形成这种肯定人的本能、本性和本质相统一的写作追求,伦理价值判断也已经突破了单一的阶级论或人性论的判断。这决非仅仅是所谓写作方法的转换,而是伦理价值观念的一次突围。 3、当下的伦理观又必须是在“不完整的主体”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伦理观。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什么是“主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辨析。传统“人是主体”的理论,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弊端:一个是它强调人与外在世界构成关系时人是主体。这其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观念,即认为人其实是支配着外在一切的主体,人与外在世界形成的是不平等的关系。第二个是当我们把眼光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考察时,说人是主体,就面临着是每个人都是主体还是有一部分人是主体的问题——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话语权的不平等。这两个弊端还隐含着一个更深层的矛盾,即人们实际上始终用一个抽象的概念去面对“人”这样一个丰富的一切关系之和,从而造成了对人理解简单化。 我认为,“人是主体”的这个论断必须在“不完整理论”的架构中才能说明。“不完整的主体”理论的基本内涵是:首先,不完整主体理论承认人在世界上的绝对地位的同时,同样必须要承认这个主体是由多个个体构成的,而每个个体又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完整的个体的人在一定的关系中才达成一个特定时期的相对完整的“人的主体性”。我们自己没办法给自己一个完整,女人只有相对于男人,文本只有相对于读者,才能够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关系。假如二者都是完整的主体,那么,他们之间就是对立而不是互补了——因为任何一个完整的主体存在都是以自我的完整性和自我的完善性为特征的,而自我的完整不需要他者的补充。这样,每个个体意义上的人的权利的实现过程,其实就是承认自己的不完整而需要“他者”进入自身实现完整性的过程,从而达到主体性的完整的实现。同样,人和客观对象的关系也是如此。以往我们总是把人看成是主体,自然界被看成是客体和被人改造的对象。而我认为,自然和人都是主体,但又都是不完整的主体,他们都需要对方存在才能达到自己的完整性。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伦理也已经成为人如何对待对象或他者的一种相处方式。我们把“人”和“自然”乃至每个个体意义上的人都看成是“主体”,而同时又承认这两个“主体”都是不完整的“主体”,那么,它们二者之间需要的就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存在形式。正是在一个特定的互补关系中,每一个个体都获得了整体性的解释。马克思曾经谈过,就现实意义上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隐含着一个前提,一个人要与其他人构成关系的,他自身必须是不完整的,否则自己一切都解决了,那就构不成关系了。从辩证法看,辩证法的精髓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在不同情况下会发生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完整的主体理论”决定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必须是平等的,也决定着人和他所面对的对象也是不等的。正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人与对象之间才能构成一种和谐的互补关系。今天的伦理批评应该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互补性、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补性、各种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以及人与自然的互补性,从而达到和谐共存。因此,它其实体现出了各个民族、各种文化要素的平等性原则,也体现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一切事物的平等性原则。和谐共生、双赢和多赢应该是今天新的伦理观的应有要义,也是今天新的伦理批评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在文学领域,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提法并不科学。任何一部作品中没有主要人物和次人人物之分,只有描写着笔多的人物和描写着笔少的人物,而价值却不在于着笔多少。作品中任何人物都是互文性的人物,一个人物总是与他者比较与联系中而存在的;作品内容与形式也是两个不完整的主体的关系达成。而肯定和谐的关系达成就是新的伦理观念的体现。当前我国的文学创作已经突破了人物的脸谱化和单一化的写作模式,人物形象以从来没有过的丰富性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很多作品也突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作模式,甚至把一切客观之物赋予了情感的意识,这其实都显示着文学对新的伦理内涵的感悟和认识。 当下,在我国文学界重新呼唤文学伦理批评并试图重建文学自身道德价值的时候,我们不能再以过去的伦理观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了。新的伦理观的建立将使我国的文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并跟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原载:《文艺争鸣》2005年0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