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消费主义背景下的文学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牛学智 参加讨论

    

    在当下谈文学的精神性问题,准确地说就是谈文学精神的萎顿、匮乏和迷失。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当下文学一无是处,而是说文学在市场的巨大诱惑下,已经变成了所谓中产阶级的副产品,它为时尚鸣锣开道,它为消费主义增砖添瓦……文学仿佛只是一种游戏,一种自我宣泄,一种自戕方式或者自我陶醉行为。甚至有学者宣扬,“新时期文学”已经终结,提出什么“后新时期文学”。主要意思是文学应该为强者言说,弱势的广大民众已经不复存在,或者还存在但早已不是潮流的主角。这个时代潮流的主角毫不讳言是有闲阶层有钱阶层。推理很自然,与弱势群体密切联系着的苦难本身被划出文学之外是理所当然的。还说什么没有这种新的改变,文学不会有活力;没有面对新世纪的勇气,我们也不可能真正地继承“五四”先驱者的创造精神。
     先不说这种荒唐的“继承”究竟指涉的是哪些具体内容,就“活力”而言,文学的活力到底是为了创造与先驱者的不同而标示继承呢,还是要俯身向下介入现实结构,用文学的形式深刻地表达出民生疾苦?这种判断,看似在口号层面,实则亵渎着文学之所以有意义的起码的伦理责任。它要把文学引向荒芜,把文学的根系彻底拔除干净,要文学绝然地离人心而去、离人间而去——直接说,对文学的这种浅见与其说是以真正少数富人阶层为参照,不如说是以漠视最广大的仍然匍匐在苦难中的民众为前提。而这样的民众,毫不夸言它主要集中在都市之外广袤的乡村尤其集聚在西部。悬殊的贫富差距、独特的地貌特征、深厚的宗法意识等等,人的现代性的漫长征程中,风驰电掣的城市化社会运动中,西部都无法以想当然的快捷步伐跟上来。相反,在直奔前方的时间观念中,在立竿见影的直线型发展规划中,西部可能表现出了一副惊人的缓慢、落后和滞重。
     面对西部的文学,人们往往有把西部文学形象看做西部社会现实的快意,无法加快的节奏,无法更新的农耕观念,无法卸下的乡土情怀,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们观照西部文学的一个潜在理论定势。觉得这样的文学形象、文学精神、文学品质,至少不可能充当消费主义时代文学的代言人,它只配作这个时代批判的对象。谁是文学主潮,多元化的时代的确是个问题。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世界文学史上,不管是传统现实主义、古典浪漫主义,还是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就是被当代中国作家拆解得只剩下私密的个人潜意识的意识流文学,一些广为流传的文学形象,无不是“小人物”。无论处于何种主义氛围,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学实际上一直惦记着弱者,并倾力书写着弱者的心路历程。政治有政治的考虑,经济有经济头疼的地方。然而,文学的神经如果只能意识到政治和经济的某些未经验证的声音,全然漠视甚至剔除对不幸者、不得圆满者、默默无闻者——这个必然构成社会无意识声音且充当着时代主体的群体,文学就很可能仅仅成为消费主义本身,并且随着消费主义潮流一起成为它特征的最直接的注脚——用过即扔。
     这里,西部作为地缘意义上的存在,其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共同性的特征,如人道情怀上的力量型和利他型,审美追求上的温暖诗意,以及揭示现实深层关系的真相型等。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消费主义时代文学找寻其主体的努力。
     第一,西部民间是文学精神之根之所在。首先是苦难的依然存在。为什么说“依然存在”?因为在“西部大开发”、农村城市化的意识形态话语的覆盖下,给外界的一个错觉是西部与东南沿海已经没有什么差异,至少认为在城市化的层面上可以跟外界进行平等对话。这肯定是错觉,原因之一是,西部所特有的地理概念不能说抹杀就能抹杀掉的。沙漠连片、丘陵纵横、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度短缺。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上,人作为一个生存个体其渺小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渺小不等于倒下或消失。相反,非但没有倒下,反而生存的意志力变得更加强劲和剽悍。这种强劲和剽悍一方面来自于对酷烈、尖锐的自然界的对抗;一方面则源于个体强烈的生命意识,敬畏生命本身才能产生利他主义精神。由于这种特殊的生命方式,造就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是感性的存在而不是理性的存在,即万物被赋予人的性灵,人面对自然是一种谦卑和感念。这种观照法则岂是肤浅、轻飘、无根、无聊的消费主义泡沫文化所能理解?也正是这样,苦难反过来铸造了西部民众刚强、向上、劲厉、坚韧的主体人格。
     其次是日常生活的仪式性。西部封闭的同时,也保持了一种完整性。它不是分裂的、碎片式的,具有自足的统一性——它孤独而坚实,宽容而高贵,执著而深刻。西部民众心灵的自由来自于稳定的内心秩序,它是一种“慢”。这种“慢”是指在自己的时间观、价值观支配下的对心灵质量的诉求。因此,它更真实更有神性的魅力。在西部人那里精神追求始终是第一位的,所谓焦虑、混乱、无意义感主要来自于对强大的甚至恶劣的自然力的对抗和对抗中不得圆满的悲剧性情绪,而不是处在或发达农村的人群在物质满足的前提下,因无边的欲望消费而滋生的颓废和无聊。所以,西部民间所蕴藏着的精神内涵,并不只像外界直接从文本西部了解到的那样:褊狭、自私、懒惰、愚昧,月客当道、窃贼四起。它更是内容丰富的精神之源,那种健康的、进取的、担当型、利他型的精神本身早已存在在那里,我们不需要挖空心思地去寻找,只要俯下身来正视它、聆听它、体会它、感悟它就够了。
     第二,西部文学精神就是有勇气表达出广大民众的心灵呼唤。西部大地它一方面呈现为苍凉、空寂、旷野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的原因,孕育的文化气质可能是孤绝、悲悯、无助。在这样的大地上诞生的文学作品它不可能是无主角(或集体主角),而是具有深刻而特立的主体性;它的事件和情节也不可能是断裂、碎片,而是具有内在力量和精神血性的强大的统一、完整性;它也不可能虚假地宣扬人生的轻率和人性的游戏性以及作秀的玩劣,而是呈现一种直逼物象本真的决绝和严肃地探询人的存在本质的灵魂拷问;它更不可能是为某个观念某个新鲜的主义而写,它抒写的是人本身,是个体介入现实结构过程中的迷茫、绝望和呼号。
     西部的文学精神在本质上是对受难者的抒写,它的吁求、倾诉、发问也就最真实地表达了广大民众尤其大多数弱势群体的心灵呼唤。
     我的观点是:不管是寻找传统文化之根,还是寻找广大民众之根,永远是必要而有意义的。因为这到底表明,我们还是及时地发现了我们的文化乃至文学中真正主角的严重缺场。但寻找的另一维度应该还包括正视,正视早已存在在那里的一种现实。
    原载:《文学报》2008-04-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