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仅就数量、口号、声势、名词、新术语、理论旗号以及从业者之众而言,当前的文学批评不仅“繁荣”,简直可以称得上“膨胀”或者“过剩”。如果就思想深度、精神资源、理论概括力、创新意识、主体性、审美判断力和影响力而言,当前的文学批评就又显得十分单调、“枯竭”,绵软无力了。 当前批评的乏力,也可说是一种整体性的疲软,首先在于精神价值判断力的缺失,审美判断力的软弱。大多数文章停留在梳理、归纳、复述现象表面上,鲜有大的思考,对时代审美走向,提不出问题,更谈不上富有独创性的有深度的研究。当前批评存在着与批评对象脱节的严重现象。批评与读者,存在着评者自评,读者自读,热者自热,冷者自冷的互不相涉、漠不相关的现象。批评与创作,同样存在脱节,一些重要的、先锋性的创作或为读者密切关心的创作,得不到及时的评论,一些带有典型性的创作难题得不到及时研究。而一些毫无代表性的作品的评论和一些无关宏旨的话题,却铺天盖地,占据了大量篇幅。批评与市场其实也是脱节的,消费者的市场选择和购买行为往往决定新的再生产的需要和走向,但批评对此做不出任何有见地的预判、评说、解析,显得无能为力。不少批评家对市场最热销的书籍几乎一无所知。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面对今天文学全面地大胆地赤裸地铺展开了人性、欲望、身体、利益的方方面面,批评有没有能力加以评判、辨析,弘扬正面的精神价值声音?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理论失效,没有说服力,严重点说,出现了思想瘫痪症和失语状态,剩下的“语”就是跟进性的描述,中立性的介绍,没有了理性的尊严,甚至都没有几样武器可用,库存空虚得可怕。 原载:《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