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批评三十年:从单一制向生态化转换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贺绍俊 参加讨论

    生态环境的建立,是90年代文学批评与80年代文学批评的根本性区别。80年代缺少良性的文学生态环境,因而它的批评形态比较单一,它的生存状态也是十分脆弱的。
    讨论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文学的关系,其实就是讨论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问题。新时期文学的三十年是与改革 开放三十年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前一个三十年依着于后一个三十年。把三十年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是想强调这三十年的历史具有一致性、一贯性、延续性。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三十年文学,就会感觉到很难从这三十年看到历史的一体性,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断裂痕迹。我以为大体上可以把这三十年的文学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80年代”,一个部分是“90年代”。事实上人们也注意到了这三十年之间的变化,并用不同的方式给这两个部分命名,如称之为“新时期文学”和“后新时期文学”,或者叫做“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文学”。我比较认可新世纪文学的提法,这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它强调的是新时期文学到了90年代末期就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历史阶段的更迭是因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转型,文学的转变也是建立在社会转型的基础之上的。
    90年代的文学批评看上去与80年代的文学批评发生了严重的脱节,是80年代建立起来的文学秩序的反动,并逐步建立起文学批评的新秩序,今天我们大致上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90年代文学批评的运行轨迹,可以这样描述这个运行轨迹:它正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中国文学批评大厦。因此90年代的文学批评并不是简单地延伸过去的批评历史,而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开创性的工作,它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学术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派批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90年代文学批评作为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意义就在于它开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学批评生态环境。1990年代主要是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化语境、文学格局、知识谱系、学科体制及知识生产的方式都已经有了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文学批评。当代文学批评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会感到90年代的文学批评与80年代文学批评缺少明显的承接关系。80年代文学批评讲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和革命的元话语,但这种元话语是脆弱的,必须依赖于适宜的政治土壤。80年代后期的文学批评已经积蕴起充分的创造力,但又受制于这种脆弱性。90年代初期文学批评的沉寂是这种脆弱性的必然结局。但随之而起的中国社会转型,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契机。文学批评便选择与过去断裂和错位,在市场经济提供的新地上逐步营造出比较良性的生态环境,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生态环境的建立,是90年代文学批评与80年代文学批评的根本性区别。80年代缺少良性的文学生态环境,因而它的批评形态比较单一,它的生存状态也是十分脆弱的。
    若要对此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就需要将80年代的文学批评放到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中来考察。就是说,需要把80年代与五六十年代甚至40年代作为一个历史阶段来看,它们属于同一个知识谱系,构成一个历史阶段。顺便说一下,从历史的合逻辑性来看,显然“新时期文学三十年”的提法除了具有一种纪念性的意义外,是无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历史的。那么,80年代文学批评所处的历史阶段是一个批评被完全政治意识形态化的、单一制的文学环境,批评最终都得服膺于政治意识形态,就像是农业生产活动中,规定只能种植一种农作物,所以它是缺乏生态性的。但是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彻底改变了这种单一制作物的方式,逐步营造出一种批评的生态环境,这种批评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协调性、互文性、整体性的特点。正是在这样一种生态环境下,90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取得了很重要的成绩,基本上确立了一个多元对话的批评场域,并逐步朝着一个自主的、自立的批评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分别从思想知识资源、批评制度、媒体社会、批评主体等几个方面来看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生态化的趋势。从思想知识资源看,新旧资源并行不悖地获得了协调和整合,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逐渐显露出构建自己思想体系的可能性。从批评制度看,既包含一套行之有效的、共同遵守的批评规范,也包含政治思想体制、社会法规对于批评活动的约定,文学批评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必须遵循着批评制度的约定。1990年代的批评制度在对传统沿革的基础上发生了重要变化。进入到19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我们社会也基本形成为一个媒体社会,媒体是批评生态环境中重要的有机体,它影响着批评的进程和走向,它对批评又起着放大和屏障的作用。同时,它也形成了“媒体批评”这一样式。网络这一新媒体的兴起也对文学批评带来非同小可的影响。而从批评主体来看,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地域特征,使其各有自己的批评风格和批评姿态。下面不妨以媒体社会为例,对生态化趋势做一些具体的展开。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派批评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建立在体制化和概念化基础上的学院派明显有脱离实际的弊病,因此当代文学批评目前缺乏的不是理论,而是问题意识,从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既需要有理论的眼光,也需要有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体验,如何把这二者整合起来,文学批评刊物就起到了衔接和沟通的作用,在批评家类型化越来越明显的状态下,文学批评刊物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我们目前有数十种公开发行的文学批评刊物(包括几份专业性的批评报纸如文艺报、文学报),比较有影响的也有十余种之多。这些文学批评刊物不仅是当代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也是我们能够在一个全面市场化的的社会形态中坚守文学精神的一道屏障,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学批评刊物已经成为当下文学生产链条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许多问题都是由文学批评刊物最先提出来的,问题意识也是文学批评刊物赖以生存发展的关节,一份文学批评刊物的质量水平往往就可以从它有没有足够的问题意识衡量出来。因此,在媒体社会,各种类型的批评不仅分野明显,而且相互之间也形成阻隔,正是文学批评刊物这种专业的媒体因其在文学生产链条中的特殊作用而为各种类型的批评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和牵制的生态环境。
    我们在谈论90年代文学批评时,自然会想起文学批评屡屡遭遇到尖锐指责的处境。90年代的文学批评可以说就是在指责和谩骂中走过来的。既然骂声不断,为什么还要如此充分肯定90年代的文学批评呢。其实,在一个生态系统里,指责和谩骂并不可怕,指责和谩骂的存在,恰好证明批评的生态环境是良好的。在一个良好的批评生态环境中,各种声音构成了互补互动的作用。80年代的文学批评的确充满了创造的激情,充满了新鲜活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怀念的。但是80年代又是脆弱的,它的创造激情经受不起一点点打压,如果80年代的文学批评遭遇到90年代以来责骂,可能很快就会崩溃。
    必须承认,尽管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呈现出生态化的趋势,但并不能乐观地说,如今我们的文学批评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学作为一种隐喻,它描述了文学内部的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主体之间以及文学外部的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错综复杂的、互动的、对话的、立体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批评生态环境也许还在不断的建构之中。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8-10-0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