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不能本体化 马建辉在《求是》2009年第3期上发表《评文艺中的价值虚无主义思潮》一文认为,资本作为一种力量,通过操纵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来进一步操纵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其表现之一就是推行消费主义,强化人们的享乐主义观念。高尚的价值观念特别是优秀的革命价值传统,都是资本消解的对象,因为只有取消这些价值,才能为消费享乐的观念开辟空间。使“娱乐本体化”是宣扬价值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手段。“娱乐本体化”把娱乐功能作为文艺的惟一功能而排斥其他功能,这就必然要消解文艺的积极的高尚的内容。而渗透在红色经典中的信仰力量,理想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奉献精神等等,随着所谓“娱乐化”而成为被戏谑、调侃、嘲讽和撕裂的对象。 当代中国文化的输出有四个重要维度 王岳川在《文艺争鸣》2009年第1期上发表《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一文中认为,总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以及文化精神遗产;更新观念对当代性文化正负面效应加以批评总结;清理当代文化大师的理论与实践;将这些思想成果整合成新的文化成果和艺术形式,输出中国现代思想家学者的思想,从而使世界真正在价值平等的平台上,深度理解和重新阐释中国文化与思想意蕴。这样世界就会认识到:经过汰变的中国文化不是西方人眼中的那种扩张性,不是持“中国威胁论”人士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文化,不是19世纪后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脆弱的文化。中国文化是有深刻历史感和人类文明互动的历史文化,是具有书画、琴韵、茶艺等艺术性很强的精神文化,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无毒无副作用的文化。 文学经典既是时代的也是全人类的 吴元迈在《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上发表《文学经典的品格与时代的选择》一文中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不一定越写越好,一个时代的创作也不一定比过去时代的创作写得更好。在文学领域里,过去的文学和现在的文学之间始终具有生气勃勃的历史联系,文学经典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继续给我们以艺术享受和生活启迪。经典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时代的也是全人类的。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与未来的人们对话,在于作品除了具有“现实内容”外,还具有“潜在内容”。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经典。作家艺术家总是时代之子,是以其独特的“艺术把握方式”来把握自己的时代,表现自己的时代。因为一部作品在各个时代里,尽管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构成作品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结构则是基本不变的。 建构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李云雷在《南方文坛》2009年第1期上发表《如何阐释中国与中国文学》一文中认为,重建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无疑应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传统这三种“传统”的融会贯通中,发展出一种现代中国的新的价值理想——既不同于传统中国,也不同于西方,而是既“中国”又“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也将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在这种价值观转变的过程中,文学不仅展示了历史中“个人”具体而微的心灵波折与内在痛苦,而且也以其生动形象的描述,对新型的价值观或身份认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代意识的形成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中国文学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我们中国,从坚守“三纲五常”到“目无纲纪”,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价值的剧变可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而今天价值标准的紊乱大概也是空前绝后的,而这些尚未得到作家的足够关注,似乎也很少有人为此感到内心的痛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或许也是中国没有出现真正的“大师”的原因。 原载:《文艺报》2009-02-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