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倾听“后理论”的声音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文艺报 参加讨论

    倾听“后理论”的声音
    
  姚文放在《从文学理论到理论——晚近文学理论变局的深层机理探究》(《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晚近以来文学理论出现了重大变局,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往往不是文学,文学理论自身的方法和话语也变得不确定了。这种书写方式被称为“理论”。从文学理论走向“理论”,表征着文学研究学术史上的两个时代。从表面看是这两者的知识状况发生了逆转,如果追踪到价值层面的话,则是在后现代氛围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折。去中心、去边界、去体系、去类别、去差异,成为“理论”的价值追求、意义目标和学术风尚,进而言之,它通往如今普遍流行和被接受的价值观念。近年来“理论”又被“后理论”所取代,所谓“后理论”乃是“理论”之后出现的一种动向和苗头,是“理论热”退潮之后出现的一种未完成的新格局。也许我们更应该倾听在“后理论”中回响着的一种声音,那就是对于在“理论”中缺失的文学理论的呼唤。
    卖不完的也买不完的“永恒的商品”
    郑惠生在《学术界》2009年第1期上发表《驳“文学经典的终结”》一文中认为,不管如何“卖”和“买”,都不可能“卖断”和“买断”文学经典的生命。倘若非要把文学经典当作“商品”的话,那么,借用莫瑞•克里格的话说,它是一件卖不完也买不完的“永恒的商品”。尽管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学经典在相当一部分人的需求中变得无足轻重,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已经不需要它了。我们不该抨击或嘲讽名副其实的崇高、真理、民主和英雄主义,因为这些东西体现了人类的价值与尊严,是人类真正地不同于“畜牲”的标志,是人类不会走向灭亡的保障,也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进步的基本前提。
    “以锦喻文”是中国文学审美批评的重要范式
    古风在《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上发表《“以锦喻文”现象与中国文学审美批评》一文认为,“锦绣”是中华民族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它参与塑造中国早期形象,成为华夏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它的影响扩展到了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政治、伦理、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其中,锦绣与文学的关系就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存在着大量运用“以锦喻文”的现象。这是一种本于中国原初审美观念、触及文学审美本质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审美批评。
    原载:《文艺报》2009-04-2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