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的源头还应向前推进10年 记者 王庆环 “中国的现代文学起于何时,这是一个大可讨论的问题。”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教授严家炎在近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的“‘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如今的学者已很少有人赞成现代文学史是从‘五四’文学革命写起,较多学者认 为这一时间应该是从戊戌变法即19世纪末年写起。但实际上,近年来陆续发现的一些史料证明,现代文学的源头还应该向前推进10年,即从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算起。” 严家炎认为,近年发现的三个方面的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论点。 首先,“五四”倡导白话文所依据的“言文合一”说(书面语与口头语相一致),早在黄遵宪1887年定稿的《日本国志》中就已提出,文中倡导以口头语为基础来形成书面语,比胡适的同类论述早了30年,也在客观上为白话文学开辟了较为宽广的途径。 第二,陈季同通过8本法文著作及给他的学生、《孽海花》作者曾朴讲课的若干中文材料,提出了“小说戏剧亦中国文学之正宗”、“世界文学用中国文学之参照”、“提倡大规模的双向的翻译”等主张,打破了千年来某些根深蒂固的陈腐保守、妄自尊大的观念,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韩邦庆在1892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80多年前就已得到鲁迅、刘半农、胡适等“五四”先驱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学者们也从多方面证明《海上花列传》的意义确实属于现代。 严家炎认为,上述三项史实可誉为“五四”文学思潮源头上的三座标志性界碑。 文学创作不能把生活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过滤掉 记者 庄建 文学评论家雷达今天在长篇小说《村选》研讨会上指出,近些年写乡土的作品有一个趋势,就是很多人都在学习《白鹿原》“文化秘史”式的写法和家族小说架构。应当看到,乡土小说在经历了启蒙叙事、阶级叙事和田园叙事之后,到新世纪前后,大文化视角进入小说,政治的和经济的“问题”乡 土多为“文化想象”的乡土所代替,不少作品正面观照中华文化甚至剖析文化人格,这些努力的价值不容低估。 但是,也应当承认,一些作家实际上并不了解乡土,对于当下正在行进中的“乡土”更不了解。于是当前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问题,因为与生活保持同步的乡土作品太少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与此同时,一些现实题材作品将“官场”、“职场”类型化,在某种意义上把生活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过滤掉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注意。 雷达认为,复杂性、整体性是现实生活固有的特征,要想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贴近民众生活的优秀作品,就得需要我们的作家在把握生活的复杂性、整体性方面下足功夫。 原载:《光明日报》2009-04-2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