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无友不如己者”集讼拾得——与李金坤、栾贵川、蒋国保三位先生探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倪祥保 参加讨论

    因此,“无友不如己者”的直译就是“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和我一样(的)”,其意译即“不与我同样类型的人就不与他交朋友”。其中不应有社会经济地位、知识能力水平、道德修养品格等在“我”之上或在“我”之下方面的考量,关键在于对方是否真正具有自己所崇尚的那种道德品格,因为孔子曾经说过:“如有周公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因李金坤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5日“争鸣”版发表了《〈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之正诠》一文(以下简称“李文”),故《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0年8月12日“争鸣”版发表了栾贵川和蒋国保两位先生的争鸣论文(以下分别简称“栾文”、“蒋文”)。仔细拜读三篇文章,可谓广征博引而各有见地。因为对“无友不如己者”另有一得之见,且有感于学术争鸣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得到如此重视和提倡,于是,笔者也想说说自己的观点,愿就此显拙于广大读者。
    “李文”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有三解:“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其赞同第三种解释。栾贵川和蒋国保两位先生的文章则不约而同地认为“无友不如己者”应当作“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解。而笔者的观点与三位先生不同,认为应理解为“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更好。主要理由如次:
    第一,首先从语句意义分析方面来说,如何方能尽可能正确解读“无友不如己者”?笔者的基本方法是用先秦多见的语法现象来提供相对直接而有说服力的解释。不言而喻,从现代汉语的语法语义分析来说,将“无友不如己者”句理解为“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怎样证实这一理解更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因而更为“尚简而通”。
    在先秦权威的文字文献中,常使用各种“否定之否定”句式来强化其正面的肯定表述,如《诗·邶风·旄丘》中的“靡车匪东”(直译为“不是车就不去东征”,意思是说,“凡是车都用于东征了”,可见穷兵黩武之极);《诗·邶风·北风》之“莫黑匪乌”(直译即“不黑的就不是乌鸦”,意译即“不是黑的就别装作乌鸦”);《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意思也可这样翻译:看的都应该是符合礼数的,听的都应该是符合礼数的……其中“靡(无)”、“匪(非)”、“莫”、“非”、“勿”等不同否定词的词性、用法及意义均需根据上下文而确定,并不能过分拘泥。而不可忽视的是,上述几段语句的句式特点都是:“否定词+名词(或形容词、动词)+否定词+……”。
    据此,“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中的“不”、“如”在句中的相关意义应是有所断开而不是紧密连接的,也就是说,不能将其理解成现代汉语中的“不如”。因此,“无友不如己者”的直译就是“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和我一样(的)”,其意译即“不与我同样类型的人就不与他交朋友”。其中不应有社会经济地位、知识能力水平、道德修养品格等在“我”之上或在“我”之下方面的考量,关键在于对方是否真正具有自己所崇尚的那种道德品格,因为孔子曾经说过:“如有周公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第二,栾贵川和蒋国保两位先生将“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孔子在阐述自己的交友之道,确实抓住了关键,应该是更好的解释。但是,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还是“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
    相对而言,似乎“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是更好的。也许因为潜在地认同本文的看法,所以“栾文”特别引用《说苑》记载孔子说的话是:“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且明确无误地指出:“这是对‘无友不如己者’一语的最好注解。”“蒋文”则用孔子的“以友辅仁”来强调孔子的交友之道“主要是为了提升道德境界”。栾贵川先生为论证孔子的交友之道来自周公,在文中引用北周经学家卢辩的这样一段文字:“人而不仁,不足友也。故周公曰:‘不如我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我等,我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如果说其中前面一句能使我们想起孔子的“人而不仁如礼何”,确实是其交友之道的核心内容的话,那么后面的内容,就像后世不少所谓经学家曲解甚至歪曲经典那样并无二致。在孔子看来乃千古一人的周公,若恪守那样的交友之道,那么他其实是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的“独夫”,如何能成为万世师表之人人顶礼膜拜的圣人?
    应该承认,成就孔子的因素有很多,交友之道想来也肯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孔子的交友之道确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不耻下问”乃至“有教无类”等,就缺乏了立论的根据。
    第三,不论怎么解释,若将“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必定存在许多难以服众的因素,甚至还可能导向负面理解,并产生消极影响。《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或许也是本文观点的一个佐证。杨伯峻先生解释其中的“君子上达”为“君子通达于仁义”。因为《论语·宪问》之前说过:“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在这里说的“君子上达”,主要与“有仁”这一点相关,其“仁”的程度如何则并不特别重要。
    总之,孔子交友之道的基本原则,应在于其一生崇拜修炼并努力传播的“仁”,而不应非常在意和朋友比高低(哪怕是在“仁”方面)。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9-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