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重建批评精神 ——《艺术广角》解读文艺批评制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牛寒婷 参加讨论

    

    针对当下文艺批评现状,2011年第四期《艺术广角》编辑部策划了新选题“解读批评制度”,并以此为栏目刊发了一组文章,意在对当下文艺批评受到的指责和诸多诟病进行反思,对文艺批评长期远离文艺实践和现场、被学院体制“收编”和“规训”、文艺批评面貌单一化等现象进行深入解读和探究,试图清理建立在学院体制之上的整个批评制度,为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为此,《艺术广角》编辑部举办了“解读批评制度”专题研讨会,围绕这一课题进一步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辽宁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大连市文联副巡视员王晓峰,知名学者赵慧平、张伟、宋伟,以及张颖、陈国峰、侯德云、马琳、金鹰士、胡海迪、何永娟、韩文鑫、冯博、赵佑铭、张宇、董蓉、邹军、苏妮娜、牛寒婷等相关专家、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20余人出席了会议。
    当下文艺批评的主体是学院批评,即使有协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等批评形式存在,也只是占很小的比例。当下批评制度的形成是大学学院体制与理论评论期刊联手“合作”、“双赢”的结果。文艺批评被纳入大学学院体制,导致了文艺理论评论期刊的大学学报化、学院化;理论期刊由此而逐渐形成的CSSCI、核心、省级等的层级评价体系,反过来又巩固了大学学院体制的权威。理论评论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体主要是大学教授、博士、硕士,刊发的文章也都是“学院派”的学术论文,这是当下批评制度无法回避的现实。在梳理了文艺批评的各种现象后,与会专家就整个文艺批评制度存在的问题达成了共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自由、独立的批评精神的丧失。自由和独立的创造精神,不仅是批评精神的核心,更是学院精神的核心。从某种程度上说,批评精神的丧失是学院精神丧失的表征。以高校为主要载体的学院研究的体制化、学理化、学术化、学科化、知识化等倾向,形成了对“学院派”批评强大的“规训”力量,学院的创造精神逐渐弱化,丧失了自由独立的品格和精神向度。高校考评制度和标准、晋升等级序列、课题项目的申报和结题,等等,都需要学术成果的明晰和量化,由此,整个学术研究体系形成了潜在的强制性、规定性和限定性,造成对知识分子独立精神和品格的严重排挤,使得学术研究为学术而学术,为学理而学理,闭门造车地生产“学院派”论文,自动远离了文艺实践和现场。另一方面,整个学院体制调动了知识分子群体的物质和功利欲望,他们在不得不求生存的现实下,在课题资金和经费的利益驱动下,“熟练操作”学术规范,使原本庄重的“学理”成为功利的“伪学理”,使原本严肃的“学院派”成为游戏的“伪学院派”,甚至走上了“娱乐化”之路。无论是学院体制整体的强制性与规定性,还是具体而微的物质性与功利性,都是一种思想意识的“规训”,使自由、独立的学院精神与批评精神“异化”甚至消失。
    第二,独立的艺术观念、艺术立场的缺失。自由、独立的批评精神的丧失,使批评者失去了自己独立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立场。在文化多元和文化消费的语境下,艺术价值日渐失落,商业和资本价值、娱乐价值、文化价值、思想观念价值等潜在地置换了艺术的价值,这亟需批评者站出来明辨是非、“揭露”现实。但是,由于艺术观念和价值立场的缺失,批评者对各种现象常常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无法辨清是非,甚至在无形之中“推波助澜”,使文艺批评趋附于物质功利、市场价值、人际关系、圈子利益等,文艺批评的权威和公信力逐渐丧失。另一方面,艺术观念和立场缺失的同时,批评者也失去了对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失去了艺术的信仰,缺乏对艺术价值的坚守。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和文化消费的强势影响下,面对各种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批评者易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少反思能力。艺术“消亡论”大行其道,艺术本体性、艺术审美、艺术精神被疏离甚至消解。
    针对文艺批评存在的这两方面问题,与会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反思和审视中,重建批评精神,重寻艺术精神。如何才能回到文艺批评与学院研究的康庄大道?如何才能重新确立艺术观念和艺术立场,找回对艺术的信仰,找回富于生命意识与存在感的艺术精神?
    与会者一致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使文艺批评重返文学艺术的现场,使文学艺术回到自己的原初。为此,第四期的《艺术广角》除开设“解读批评制度”栏目外,同时开设“诗性批评”栏目与之相呼应,从文体形式和艺术观念两方面入手,尝试构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此外,同期还策划了“诗人自画像”、“现场笔记”、“人与影像”等栏目,致力于营造文艺批评回到文学实践、艺术现场的氛围,希望文艺批评能够直接面对艺术实践去发现问题、提出新见乃至解决问题。
    关于如何重建自由独立的批评精神,与会者达成共识,即要让批评回到文学艺术的实践和现场,这是文艺批评自我回归的起点。这就需要批评回到鲜活的文学现实和生动的艺术文本,在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寻找艺术与思想生生不息的活力之源。这是重建批评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切实地需要摆脱当下学院批评的禁锢——有意识地打破“学院派”僵化的思维和文体套路,打破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方法,打破象牙塔和“空中楼阁”式的自我“想象”。
    如何重新确立内化于文艺批评的艺术观念,与会者认为,需要找寻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这需要我们回到文学艺术的原初,回到文本与体验。通过创作贴近艺术文本、张扬审美精神的艺术批评,重返文学艺术的起点。真正的艺术批评要建立在鲜活的感受与审美体验之上,由此成为真正为艺术的存在辩护的力量。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1-09-2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