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书评:作者与读者的中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金宇澄 参加讨论

    当小说编辑20多年,一直也是个中介,一个联系“读者与作者”的所谓中介。
    这些年来,小说的同质化现象很明显,很多来稿,如果盖去了作者的署名,它们的语言、叙事、内容是一样的味道。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写作,更在乎表现种种实验,而现今的写作已不大在乎了。我对作者说:“你们的打扮很不一样,文字却很一样,如果喜欢写作,穿衣服是次要的,文字特征很重要。”也就是说,稿件的个性识别度很差,我打过一个比方:我们如果是画家,发现自己跟别人画得一模一样,肯定是吓坏了。
    有时我会问作者,小说已经退守到“故事完整性”的地步,是不是影视介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好小说和好剧本完全是两码事,这也是很多好小说拍不出好电影的原因。有时也提到一些具体内容,比如“文学对语言造成影响”的概念,比如“文学开拓了语言”、“大民族语言的小民族化”、“作家必须创造自己的语言”、“迫使语言脱离它的轨道”、“生成过程中的句法”、“让句法超越极限”、“语词的音乐感”、“风格是作家排除与读者之间种种壁垒的一种能力”、“最高成就是与读者发生密切的联系”……这些都是批评家曾经提到的,我这样讲来讲去,为的是与作者进行沟通。
    一直沟通,一直怀疑这种沟通,如今的作者,还会在乎这些内容吗?还需要这样来要求文学吗?读者会以这样的角度阅读文学吗?批评家是否还注意这类问题?即使作者还有兴趣,批评家有没有兴趣?读者有没有兴趣?我这个角色,是否还合适?这些要求,是否早就过期了?我这种读者与作者的中介,是不是笑话?我的背后,真的拥有很多读者吗?他们接受我这样的代表吗?我能代表如今的读者吗?
    当下小说有没有问题?炒冷饭问题、通俗化问题、类型化问题、走新闻路线的问题、翻译腔问题、文艺腔问题……问题好像很多,好像也毫无问题,我一直在考虑,我们现在,是否还需要文学编辑这种中介,我能以怎样的文学标准来说话?能够代表什么?代表作者,还是代表读者发言?
    读者的变化是什么?他们的现状,他们的阅读脉搏是什么?编辑怎么来判断一个稿子,坚持所谓的立场,了解作者与读者的需要?我很感佩我的同行——出版社的文学编辑,在作者面前,他们同样代表了读者,把守一种立场,或者放弃一些立场,同时,也代表读者,判定是否可以出版,选哪几部出版。评估一个作品受欢迎的具体程度,评估它是否可以让读者喜欢。与杂志编辑比较,他们显然有更大的决策风险。我的问题是,如果他们判断准确,他们所代表的写作,代表的阅读,是否真就是文学的标准?
    回到题目本身,这些问题,是否是中介的问题,也就是评论的问题?目前的大多数书评还没有获得有效的中介手段,取得更多的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没有可信奉的权威书评,评论界常在一个固有的氛围中,在稳定的思维里徘徊。小说有同质化现状,批评也有这样的现状。面对出版、面对读者与作者,并没有出现一种合理的应对,一种细致的研究与兴趣,一种举重若轻的、足可以沟通的、积极的中介意识,对于当下读者的脉搏,没多少感觉。按照一般的想象,他们应该处于更高的位置,担当一种识别与促进的职能,对于编辑、读者、作者,给出可以借鉴的价值观,引导写作、阅读的中介力量,形成一种桥梁的作用。
    因此,建立专业的、独立的书评中介,建立一座读者与作者之间真正的桥梁,按目前的态势,还有一段摸索的路要走。
    原载:《文艺报》2013年12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