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和谐美学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谷鹏飞 参加讨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青年马克思的一本经济学—哲学纲要式著作。与以前所有国民经济学的著作不同,《手稿》以人的发展问题为核心,将经济发展置于哲学人类学发展的天平上考量,赋予经济学以美学内涵,并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学理想作为经济学与哲学的终极目的。本文拟通过对《手稿》中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美学主题所包含的三个历史向度——“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的重新解读,分析马克思对于人的发展的问题所作的历史“解答”实质上是一种基于消除异化和扬弃私有财产,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之上的美学解答,这种解答虽还未获得完全实现,但却可以作为一种美的理想,成为人类值得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
    一、《手稿》的美学主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手稿》作为马克思早期的一部经典文献,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主要策源地。《手稿》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考察是一种美学的考察。马克思说:“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发展史。”[1](P128)换句话说,全部历史都是“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1],亦即使人成为审美的人的历史进程。《手稿》通过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本质,展望了人类发展的共产主义美好前景,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史学、艺术学、宗教学等历史研究视角,几乎触及到美学研究的所有重大领域:美本质——关联于人的本质,美的发生——关联于人的感性历史实践,美的规律——关联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建构⋯⋯所有这些,无不最终与人的感性“生成”——人的人类学美学具有密切联系。
    《手稿》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之后的《共产党宣言》中被凝聚升华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思想[2],这一思想成为马克思人学思想中最富有美学情感意味和人性伦理色彩的思想光华。建立在人生而平等基础之上的启蒙主义人性进步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条件,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想宗旨为鹄的来为异化现实祛魅,与源自基督教教义中的“博爱”、伊斯兰信仰中的“善念”、佛教语义中的“慈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使得马克思的人学美学思想成为人类思想宝库中极易被人们所接受且与现代人的心灵追求有诸多契合之处的思想资源。
    同时,《手稿》对于人的发展的美学规划也标志着马克思美学成为了一门既具有价值性、又具有科学性的科学。马克思美学的价值性在于其用实践的观点,使美学从思辨的高空降临到现实的大地,提出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科学性则在于其摆脱美学在感性与理性中长久的历史纠缠,赋予了美学以人类学发展内涵,揭示出人在历史发展中长期掩盖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悖谬这一“历史之谜”。
    二、《手稿》的美学提案:扬弃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
    马克思在《手稿》 中勾画了人类未来发展的理想状况,虽然还未明确指出异化现实中的感性个体生命如何发展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的社会性存在这一根本问题的具体途径,但却对异化现实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进行了天才般的分析,这种分析由于始终围绕人及人的本质属性的复归而具有审美的色彩。具体来说,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理想发展,从社会条件上说,就是要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资本拜物教的祛除,要求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在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有着深层的经济原因。马克思说:“私有财产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至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说来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的时候,总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3]可见,资本的拜物教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
    马克思把扬弃了资本拜物教的共产主义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概括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认为“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可见,只有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换句话说,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实现以人的自然主义的实现为前提,人不对自然讲“物道”,自然也不向人讲“人道”,人只有关爱自然,才能为自然所护育。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并不是一个一味强调主体性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是主张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实现人的本质和自然界本质的相互统一,这从马克思把自然界视为人的“无机身体”思想中可以得到证明。马克思认为,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无论是生存上还是发展上都离不开人的“无机身体”,因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5]。即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发展的衣食父母和精神源泉:一方面,自然界通过“人化”而成为“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成为意识加工的对象;另一方面,自然界又直接或间接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生活资料。
    此外,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求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6]可见,“美的规律”作为人的生产所应遵循的基本尺度,是物的外在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是自然之合规律性与人之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掌握了的“真”与实现了的“善”的统一,它符合自然和谐的审美理想。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要求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要求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形态的普遍实现
    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人类奋进征途中一项具有崇高美学风格的宏大叙事和行为践履,以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为先决条件。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7]而私有财产扬弃的积极结果和本质,就是“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这种“占有”不应当理解为片面的占有、拥有,而应当理解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8]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了人的。”[9]正是由于这种属人的“解放”,才从客体——“对象对人说来成为人的对象”和主体——“人的感性的丰富性”两个方面为美、美感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学、人类学基础。私有财产的扬弃是对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复归。只有在扬弃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后,自然人化与人自然化、社会人化与人社会化、自然社会化与社会自然化以及人与人“互化”才能成为一个多维建构的共同体。此“共同体”中,人的类本质,本质的丰富性、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才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现实性。而扬弃了私有财产同时也是对异化社会的积极扬弃,这时候,“社会是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0]。社会是人和自然的全新聚合、裂变、重构、升华的产物,是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生发媒介,是人的感性物质和意识精神的实践场域。只有人的本性和社会的本性的双重复归,才为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了可能。
    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人向自己社会性本性的复归,就是最终让每个人都自觉意识到,“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11]。社会和人的和谐关系表现为相互“生产”的关系,因为“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12]。可以说,马克思用“私有财产的扬弃”为人的对象化活动奠基,用“对象化”活动联结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用“美的规律”扬弃异化劳动,用“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理想(审美)共同体,使基于人类生产实践而形成发展了的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在对象化活动中得以实现自身。
    (三)人与自身的和谐要求异化劳动的扬弃,要求人类理想劳动的实现
    人与自身的和谐,从客观方面讲,要求消除异化劳动,实现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统一;从主观方面讲,要求人的感性的解放,要求人对自己丰富本质的占有。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作为一种与人的本质相反对的活动,已经造成了如下不良后果:“(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13];“(3)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4)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4]
    在马克思看来,为了实现人的本质,首先就须扬弃异化劳动,转向劳动的“对象化”活动。马克思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15]只有异化劳动向实践的对象化的转化,主体的感觉和感觉的人类性的形成才有可能。马克思说:“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16]
    异化劳动向对象化劳动的转化使得人按照美的规律的生产成为可能,这为人类最终扬弃异化劳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异化劳动缔造了埋藏自身的掘墓人。一方面,真正属人的对象化劳动只有在完全扬弃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后才能实现,因为只有在这时,劳动者才会“把劳动作为体力和智力的游戏来享受”,劳动不再是对立的、异己的和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人的发展的一种需要,劳动将彻底脱离其工具本体而走向情感本体和人生本体,艺术和审美本身将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
    另一方面,人的本质的完全实现吁求一种均异于异化劳动的理想劳动。在写作时间略早于《手稿》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一文中,马克思曾归纳出人类理想劳动的四个特征:“(1)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到个人的兴趣。(2)在你享受或使用我的产品时,我直接享受到的是:既意识到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3)对你来说,我是你与类之间的中介人,你自己意识到和感觉到我是你自己本质的补充,是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我认识到我自己被你的思想和你的爱所证实。(4)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17]这是马克思关于非异化的人类理想生产劳动的最经典表述。马克思认为,在理想劳动中,人可以直观到自己的感性创造物,直观到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对象中的实现;劳动产品的“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感性外观,就是美的最初和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而主体因本质力量的实现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则是人的美感最初和最原始的表现形态。人与现实的全部审美关系最初就是从这种对象化劳动中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才生发出人类全部丰富的审美对象和美的形态,以及全部复杂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
    三、《手稿》提出的和谐美学理想: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和谐美学理想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共产主义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二者又是相互统一的。
    (一)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美学理想共产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是人类对一切异化状态的扬弃;美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创造活动,是一切异化的对立物,因而可以说,共产主义即美的世界。这种美的世界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哲学形而上学境界,而是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是一个历史的“生成运动”。马克思指出:“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能思维的意识说来,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18]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9]这种“解决”,在马克思看来,也就是对人类发展悖谬——作为衡量生产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自然主义”与作为体现人的本性与价值的“人道主义”的矛盾对立——“自然主义”的发展以损害“人道主义”为代价,反之亦然——这一“历史之谜”的科学解答。共产主义作为对这个“历史之谜”的破解,就是要实现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和谐统一,就是要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0]。
    值得注意的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理想社会状态,只能被视作是一场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现实的运动,而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和普遍有效的“社会的形式”。这是因为,“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21]因此,共产主义本身也包含着差异性、矛盾性、历史性和具体性,是一场不断生成的现实运动,这场运动的解决,在马克思看来,有赖于通过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解决。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的生存的美学理想
    马克思将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提高作为其政治经济学与美学的核心目标,将“人的美学生成”视为未来理想社会发展的重大界碑,将二者的完成统一于“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和“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两个相互依存的工具本体,为我们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通过这两个工具本体,人的感性的多样性,人的本质的实践性,都得以丰富和完善,凝聚并积淀为人的心理本体和情感本体,后者也反过来形成、塑造美的工具本体,成为改造世界和人自身的重要力量。这是马克思从美学的角度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规划出的路线蓝图。具体而言,马克思探索人及人的全面发展,是从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人作为有着生命的自然存在体,有着丰富的肉体和精神发展潜能,表现为人的体魄的健全,心意、情感及知识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人作为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存在体,实践对象的丰富性要求人具有多样的实践创造性才能,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出人与对象世界的多样性联系,确证并表现人的丰富本质,使人不仅在自然生理方面,而且在情感意志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和谐统一的人。
    再次,人作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又必须通过实践创造性活动,展现并培养人的丰富本质,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到外在对象上去,通过外在对象反观自身,从中发现美的规律,成为改造世界和人自身的强大武器。
    最后,从哲学的角度讲,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求“真”、向“善”与爱“美”的统一。人之区别于动物性的基本规定——“人性”,从哲学上讲,就在于人具有把握客观规律性的“真”、实现人的合目的性的“善”与感受外在对象而愉悦人身心的“美”,因此,人性是真善美的统一。马克思将这三个要素在人性或人的全面发展中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赋予其实践论发展内涵,这使得前此一切唯物、唯心主义哲学家关于人性认识的“理性”论、“心灵”观黯然失色(这可以说是马克思区别于此前一切唯物、唯心主义哲学家关于人性认识的根本所在)。当然,真、善、美问题在人性或人的全面发展中并不是简单并列结构,而是呈层级的递进结构,实现“善”以把握“真”为基础,达到“美”以实现“真”与“善”的统一为基础;反过来,“善”对于“真”,“美”对于“真”和“善”,又都具有指引作用。而基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活动之上的人性发展,又都应遵循美的规律。这种求“真”、向“善”的人类实践活动由于对“美的规律”的遵循,实际上就赋予了人性发展以审美内涵,给予人的生命活动以审美的规定性;而“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实践活动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其本质在于“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22],这种“占有”无论就其表现人的生命本质上还是反观对象化的作品形式上都先天带有审美的性质,因此,当马克思这样讲的时候,美学实际上已经成了哲学的基础和最终归宿,而非哲学的一个不起眼的分支学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以美学作为最终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尺度的[23]。
    四、《手稿》对于未来美学发展提出的要求
    《手稿》的整体结构表明,马克思要以经济立人,以美完人,以具有类特性的人之感性实践活动来展现并丰富人的自由全面的本质。更为重要的是,在《手稿》中,经济学与美学互为依托,成为扬弃异化现实的必经途径和必要手段,而人本身将在对这种异化的扬弃中成为目的。
    马克思对于人的发展的理想规划与美学和艺术具有相同的气质,这为我们今天发展马克思美学提供了重要指南。美学和艺术作为一种情感活动,它关注的是对象的“形式”而非“实体”,是对象的观赏性外观而非实用实在体。在审美和艺术中,也像在私有财产扬弃后一样,“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有用性”[24],成为既在空间维度上,又在时间维度上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首先,在空间维度上,审美与艺术所需要的主体间性和移情作用可以使人的感觉从直接的物质享用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别人的感觉和享受也成了我自己的占有”[25],感觉与享受获得了社会共有的属性,“对象对人说来成为人的对象”,成为了与人互为主体性的社会性存在。其次,在时间维度上,人的审美感觉的形成是“人化自然”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结果。马克思说:“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
    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26]反过来,审美感觉的形成又会促进、加快“人化自然”的广度、深度,丰富“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成果,使人不仅在主体上,而且在客体上成为一种感性化的审美存在。这就是说,马克思既看重艺术与审美在人的感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审美和艺术感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的本质丰富性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反过来也认为,不但是审美和艺术活动,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人类学美学超越于西方前此一切美学思想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赋予审美以实践生存论内涵,而且赋予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艺术和审美活动,都应“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自律性内涵。因此,今日美学之于人的发展,就既是工具手段,也是目的结果。今日美学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单纯的修养思辨,而更需要功夫境界,需要把美学的精神化为实践的行动,参与社会之观念与现实的建构。美学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谈玄论道式的说教,而要植根于人的实践生存论基础,用一种宏大而精微的视野,调适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解决现实利益与道德要求之间的失衡,解决审美官感化与精神境界之间的不和谐。如果说作为“人化的自然界”的最主要成果——工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27],是衡量“自然向人生成”的起码尺度,那么,美与审美则是一本合上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衡量“自然向人生成”的最高尺度。在美的理想中,人之理性积淀在感性中,内容积淀在形式中,意义积淀在情感中,自然跃变为自由。因此,尽管《手稿》不是一部专门的美学著作,但是《手稿》中关于美学的问题的探讨,却蕴含着全部美学问题的重要答案。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学构想基于现实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而作为个性自由发展方式之一的艺术或审美,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将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但“终结”的只是作为实现人的本质之方式手段的艺术或审美,而作为人的存在和生成方式的艺术或审美,不但不会消亡,而且还会更加繁荣起来。艺术和审美本身将成为人的存在方式,这是马克思为我们设想的理想生存图景。因此,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终结”实质上是一种“好的终结”,它不同于时下西方艺术界、美学界流行的“艺术消亡论”之“恶的终结”,后者认为艺术和审美由于大众化而失去了自身,变得可有可无,而前者则认为美学的作用与使命将在于:通过重塑审美的人,唤回和谐的人格;这就需要:重新呼唤美的多元性、异质性,强调多种审美风格,提倡多种审美价值,为全球化时代审美价值的多元共存作准备。
    因此最后的问题便是:怎样通过美学问题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参与来构筑时代的和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美学留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2]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94.
    [3]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4.
    [4]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0.
    [5]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5.
    [6]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6-97.
    [7]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1.
    [8]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3.
    [9]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4.
    [10]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2.
    [11]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2.
    [1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1.
    [13]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6.
    [14]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7-98.
    [15]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6.
    [16]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6.
    [17]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
    [18]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0.
    [19]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0.
    [20]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3.
    [21]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31.
    [2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3.
    [23]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将人类发展的历史形态划分为“人与人的依赖阶段”、“人与物的依赖阶段”、“人的自由发展阶段”三阶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按照这种划分,现代社会即商品社会正处于第二阶段,根据马克思在《手稿》里的解决方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扬弃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为顺利过渡到第三阶段作准备,因此尽管《手稿》对于人的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还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美学气息,还不是关于人的历史发展的科学解决方案,但它却表露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刻先声,蕴含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的美学解答。
    [24]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4-125.
    [25]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125.
    [26]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126.
    [27]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1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