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与首都师范大学共同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文化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31届年会暨“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于10月24-26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140多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在举国上下热切关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文艺、文化界和思想理论界热议北京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之际召开,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会议主题,就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文化。党圣元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文艺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这历史关键时期,要活跃、拓展、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克服、消除当前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乱象,使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践行者。陈飞龙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科学地论证了文化的产生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揭示出文化思想与人类生产实践的关系,提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共产主义文化理想。孙文宪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独特价值在于建构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更关注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和历史语境对文学活动的规范与制约,强调在审美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的多重关系中理解文学实践,阐释文本意义,建构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文化视域。李思孝提出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文化史观”,文化在“文化史观”视野中不是上层建筑,而是第二自然;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社会生产力;不是名词,而是动词;社会主义文化可以由主文化(制度文化)、亚文化(传统文化)、泛文化(大众文化)等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主体式的大文化。如何重建当代艺术文化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视域,谭好哲认为首先要回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念,历史地、唯物主义地分析当代艺术文化现象的发生语境,要从艺术生产方式辩证发展的角度分析当代发展中的问题与前景,还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社会革命与人的解放的理想出发,对当代各种艺术文化现象展开批判。刘方喜则在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提出文化经济学批判,从“剩余价值的流转”角度探讨作为资本当代形态的“文化符号经济”及其内在对抗性,拓展当代批判理论单一的文化政治学视角。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实践中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之能够成功中国化,前提条件与催化剂使文化基因相融,马建辉认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同时也是文化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文化的过程。张利群认为,文学批评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批判性和现代性精神,经历了上百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证明及其中国化的选择和发展,形成以《讲话》为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当代文学批评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吴晓都认为,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特别是对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完整继承和进一步发展,邓小平文艺思想对于新时期以来的文艺思想界思想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具有深刻的长远指导意义。刘中望认为,瞿秋白通过与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对话而展开理论建构,这依然具有当代价值,必须立足中国语境强化外域文论的本土式转换,关注文艺创作实践,重视文艺大众化,尽力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实功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展开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形成了具有时代性、现实性、批判性的文化研究范式和理论观念,在某些方面对思考本土文化实践与文化研究都具有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周启超提出要以跨文化大视野审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历史进程,反思它们在中国的理论旅行,以反观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认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具有原创性的部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具有影响力和生产性,但实际上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因此要对这些思想资源加强个案研究。马驰通过对格雷厄姆文论的研究揭示出当代西方社会控制传媒方式的具体变化,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经典论断的有效性,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再简单依赖国家暴力,而是通过市场来实施控制,国家暴力与政治权力退隐,社会媒体享有自由,但实质却是服从于资本操纵。丁国旗对马尔库塞异化理论进行了个案研究,认为“异化”一直是马尔库塞从事学术研究的主题词,“技术控制”、“人沦为物”、“幸福意识”是马尔库塞论述发达工业社会“异化”病态的三个主要特征,而后期所谓艺术“异化”理论,成为他救治发达工业社会“异化”的理论武器,是其“异化”的社会批判理论的继续。整体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正加速从流派研究转向个案研究,但同时也要警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视野的束缚,孙士聪提出当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要走出安德森“西马”所划定的视域,以当下性阐释重新进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马克思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多元发展、流派纷呈,影响日甚,如何理解它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党圣元认为,一方面,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必须关注当下文化实践、直面现实关切、回答理论诉求;另一方面,要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方法、经验,但也要警惕其理论有效性限度,规避不足与缺陷。张永清认为,“何谓马克思主义”是过往围绕马克思主义所发生的争论中一个被忽略了的问题,应该予以厘清,可以从五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本人的相关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理论学说;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罗中起提出后工业时代的艺术生作为文化的当代性特征问题,认为当代艺术生产虽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畴,但与资本主义产生之初、甚或马克思时代的艺术生产已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为艺术生产的产业化、科技化和大众化消费等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在当下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审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美国主流文化,是当代中国文论与文化研究之现实性、实践性的重要体现。胡亚敏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在揭示艺术生产与消费中的不同一性基础上审视当代艺术生产实践,认为当下艺术生产已出现产业化、娱乐化乃至低俗化倾向,艺术已沦为资本同谋,艺术消费取代了艺术审美,提出学术研究应直面现实问题,根据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基本原则,强调艺术生产的优先性,提升艺术生产水准,引领文化消费,实现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范玉刚剖析了美国的主流文化在市场多元文化竞争博弈中,以其价值诉求的大众性和普遍性而建构自身,并在这种错综复杂、显隐运作的独特文化体制中,建构和传播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实现全球文化霸权。傅其林则通过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小说理论研究显示马克思主义当代生命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文学现象进行阐释的合法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文论思潮的广泛传播,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既面临挑战,也获致机遇。李思孝回顾、总结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的历史行程,梳理课程名称从马列文论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具体变化,讨论了课程内容从原著导读到对马克思文学理论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系统探讨的历史演变。如何解决高校学生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兴趣不高、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张永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其中重要一点是教师自己要钻研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经典文本的阅读依然非常重要。季水河提出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论课对于提升文艺学研究生理论素养极为重要,这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摆在课程设置的重要位置上,同时要倡导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