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俊 参加讨论

    任何一个成熟的民族或国家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需要不断吸收不同民族或国家的外来思想,但决不会照搬照抄、模仿复制外来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而是根据本民族的需要,遵循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按照民族化的方式,结合本民族的思想传统和具体文化状况来吸收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中国百余年来,一直和中国传统文论相结合,指导中国文艺及文艺理论的发展,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语境中的中国文艺和文艺理论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奠定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基础,推动了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确立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的发展方向。
    一、融合的可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契合
    20世纪初以来,国外多种文艺理论思潮传入我国,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当时的现实形势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适应了中国的本土要求,能够被中国本土文艺界所吸收、所融合,而且最终成为一种指导中国文艺和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适合我们国情,和中国社会现实的发展要求相符合;还由于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
    虽然“对于中国传统文论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种外来的、全新的东西,二者在文化传统、民族特色、时代背景、观念范畴、理论框架、表达方式等方面都迥然不同,其差别是显著的。”但两者之间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在精神内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髓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现实世界,关注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二是重视文艺的人民性方向,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地位;三是突出文艺的理想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的彻底解放。而在以儒学文化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浸润下,中国传统文论思想也同样具有关注现实、体现民本、追求大同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此外,两者还有富于历史观念,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洋溢着乐观主义等共同点。我们下面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传统文论精神契合的关键之处:
    中国传统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都强调文艺作品的现实性内容,强调文艺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表达、现实叙述和能动干预功能。中国传统文论重视文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文艺创作积极地介入和干预生活,要求作家创作出具有充实的现实内容和深刻思想力度的文艺作品。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历来反对现实社会内容浅薄的文艺作品,诸如描写风花雪月之类,否定和批判淫靡华艳的文风,中国古代文人历来主张文艺关注现实。如白居易在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理论,而反对“嘲风雪、弄花草”的文艺作品。这样的中国传统文论往往排斥现代外来文艺思想中与社会功利无直接关系的文艺流派和思潮,于是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心理分析等一直不能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注社会现实,这和中国传统文论注重现实性的优秀传统,有着内在的精神契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文艺作品的现实性内容,倡导文艺的现实性,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主张对现实的积极干预态度,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中国现当代文艺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要求文艺家们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充分发挥文艺的宣传鼓动力量,从而起到打碎黑暗旧世界、建设新秩序的社会作用。
    此外,中国传统文论和中国当时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同样具有强烈的工具论色彩。中国传统文论中有诗文政教化的特点,明显有着以政治功能为核心的工具论倾向,甚至明确提出诗文为君王、为政治服务。周朝开始设有采集诗歌的专门官员,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采诗官巡游民间,收集歌谣,以此来査观民风民俗、知晓政令得失情况。“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白居易批判秦代“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所以他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要求能够“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白居易《与元九书》)。柳宗元也提出“文以载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国传统文论重道轻文的特点,使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时,一度把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波格丹诺夫的文艺“组织生活论”,“拉普"派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美国作家辛克莱的“一切的艺术是宣传”,还有日丹诺夫的文艺理论等等奉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正宗和主流。这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图解很多都是片面和偏颇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乃至扭曲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有面貌与构架。这些理论中寓含的“文艺从属政治”的工具论观念,和我国固有的传统文论思想发生了共鸣,都夸大了文艺的社会作用,并漠视艺术自身规律和形式特征,两者共同影响了当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创作,共同导致了特定历史时期内文学从属于政治的境遇。后来,当这些文艺思想走向极端时,又在一定理论框架内逐步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和调整。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能够进行中国本土化,不仅在于它适合中国的现实需要,还得益于它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精神契合性。中国从自己文艺理论传统出发,优先选择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后者便迅速生长,展开了本土化的历程,并进而与前者融合,从而推动中国现代文艺的发展和转型。
    二、融合的基本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中国后,通过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使之更加适应中国文艺现实发展的需要。毛泽东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我们以中国文艺和中国现实问题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此来消化、融合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使之融人中国文论的体系中,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民族化、本土化,成为中国文艺理论乃至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能够面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语境,指导中国文艺和文艺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包含着以严密逻辑结构为基础的实践框架:首先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神,接着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神去分析中国文艺的发展现状、困境和前景,并解决其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然后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最后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是一个持续百年的实践工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传播和发展的百年历史,是中国接受、坚持、吸收和改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以之指导中国文艺,解决中国文艺发展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探索中国文艺发展根本方向和路径选择的百年历史。
    中国在没有接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前,引导文艺的,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和中国哲学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文艺理论精神。“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自1903年中国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著的广泛传播与研究,打开了中国接受、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精神的新篇章。1903年,海广智书局出版了《近世社会主义》,该书是由赵必振翻译日本学者福井准造的,其中一章《加陆马陆科斯》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与学说,而且初步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有关文艺的论述。于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阶级性、文艺倾向性等观点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文艺的作用体现为一般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艺价值观念的影响,如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阶级观点、实践观点等等。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文学之争和左翼文学兴起之际,随着瞿秋白等人对大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倡导,以及鲁迅、郭沫若、沈雁冰、郑振铎等一批左翼作家、理论家对其主要的思想和观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文学实践,结合中国新文学的创作实际阐述、推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文学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文学的倾向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对社会的能动改造作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精神,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和革命发展的实际需要,理论联系实践,体系性、创造性地成功解决了当时中国文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问题。
    百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品格奠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社会功能,使文艺创作的主题集中地指向中国的现实政治、经济和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使其具备了几个有利有弊的特点:
    其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政治实践密不可分。在20世纪革命和建设的急迫环境中,文艺作品创作和批评的宗旨都和民族救亡、民族复兴的主题紧密相连。这样就要求文艺能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民族生死存亡、兴盛发展的命运,以及改变社会结构的革命斗争、国家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活动。这既是现实的要求,又是传统的延续,我国传统文论中也固有以政治为核心的文学工具论的功利性观念,因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要求文艺为现实的政治服务,政治功利性成为中国现当代文艺创作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文艺强调现实内容和凸显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文艺的主潮朝着功利化和政治化的方向在倾斜。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瞿秋白、冯雪峰、周扬、茅盾等人的文艺理论思想就对此作出初步的论述和阐释,如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用阶级分析、社会分析的方法来评价文艺作品和作家,这些思维定势和文艺基调在二三十年代革命风起云涌的社会氛围中就已经确立,到五六十年代,在“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中更是形成特有创作模式。其优点是有效地作用于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政治实践,充分发挥了文艺的现实功利性,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从文艺创作来说,它也忽略了生活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创作过程的独特性、复杂性。
    其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普及性和宣传性。为适应现实需要,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被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一种强大的能动力量,所以倡导文艺创作同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民族传统文艺形式相连接,追求文艺的大众化与通俗性,从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宣传鼓动功能。这些基本的理论特点,对中国的现代文艺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寻求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做到“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具有乡土风味和传统特征的中国民间传统文艺形式一度被高度重视,如以赵树理小说为代表的“农民写、写农民、农民看”的文艺模式曾经被高度赞扬。当然一味地、单一地追求文艺的大众化和宣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艺创作在更广阔的题材范围内和更高的艺术水准上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文艺实践结合的过程是在特定时空中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框架导致了对文艺的社会实践作用的强调,这极大提高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社会改造和建设中的地位,但其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三、融合的意义:促进中国文学及文艺理论的现代转型
    20世纪初期,尤其国门开放、思潮涌进的“五四”时期,世界各种文艺理论潮水般奔涌而至,中国文艺理论界出现了各大流派兴盛发展的情景,大体上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三分天下的格局。历史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由于其极强的社会实践性,逐渐开始大踏步地领先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超越于西方文艺理论而一枝独秀。到了 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几乎在中国达到了独步天下的地位。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三大文艺理论大冲突、大融合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中国现当代的文艺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对于20世纪中国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批评理论的现代性转型的推动,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1.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建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文论的构建过程。回顾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首先是李大钊、恽代英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大力翻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接着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瞿秋白、鲁迅、冯雪峰等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者、接受者和实践者,他们不仅主动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还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来评价文艺作品和作家,分析文艺批评面临的时代要求和困境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建历程从这里开始了。比如李大钊的文艺思想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萌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中提出知识分子要与工农融合,使得文艺为一般劳工所了解,进而提出新文化为工农大众服务,此外还提倡新文学要为社会写实。瞿秋白翻译、介绍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作品,并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文艺问题,在《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等文中提出文艺大众观和现实主义论。鲁迅的文艺思想和文艺实践,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做出了极为重要的实践贡献,《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与出汗》等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论述了文学作品是有阶级性的,并阐释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到了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说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2.奠定中国现代文论的理论基础
    在20世纪的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逐步影响、渗透甚至是统领支配了其他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与中国文艺实践的结合过程中,成为构筑中国现代文论的主要逻辑起点和理论来源,成为中国现代文论的主导成分,奠定了中国现代文论构建的理论基础。比如,关于文学和社会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的观点,文学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理论,文学在社会大系统中位置的理论,文学艺术是解释世界的方式之一的观点,能动反映论的观点;关于文艺和人的关系方面,有“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观点,“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文学与人的全面发展之关系的观点;关于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有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倾向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等等,这些文艺思想都对中国现代文艺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可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中国现代文论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3.推动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身是一种具有先进性的文艺理论,推动了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转型,其中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者、作家、文艺理论家甚至是革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鲁迅、胡风、周扬、冯雪峰、毛泽东等。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者、传播者,他们逐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髓,将其指导或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中,逐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整体范式现代转型。
    其一,思维体系的转型。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感悟和形象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思辨性,如唯物辩证主义、对立统一、普遍与特殊等方法和观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对于中国文论思维体系的现代转型,发挥了极为重要而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中国的现代文论的思维方式已经汲取了逻辑思维的有益养分,具有一定理性思维的性质。
    其二,阐释方式的转型。中国古代文论的表达方式,其特征往往是具有随性所致、随手拈来所带来的评点性和朦胧性,有的甚至是用诗句来行文阐释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批评方式、行文方式,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述方式,通过概念、范畴、推理、判断的形式来进行文艺批评,具有了论述性、明晰性的表达形态,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文论以象征寓意为批判方式、表达方式的形态,这使得文艺理论表达得更为准确、更有体系。
    其三,评价对象的转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更多的是一些文人士大夫个人感受的流露,而中国现代文论更多是转向了对不合理黑暗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人民大众、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4.确立中国文艺的进步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中国,对中国文艺发展产生的最显著影响就是促进件□国文艺朝着进步的方向前进。中国古代文艺在根本指向上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主要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即使那些同情下层百姓的文艺家,也是希望通过文艺作品的反映,使得封建统治者体恤民情、改良统治方法并达到长治久安的,也就是达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目的。而马克思主义却是一种解放所有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改造旧社会,创造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人民性的特征,要求文艺以无产阶级、普通大众为描写对象,反映他们的现实生活,并把他们作为阅读对象,提倡文艺为无产者阶级、为工农兵、为普通大众服务。20世纪上半叶左翼作家、文艺理论家三次倡导“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到20世纪中叶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工农兵方向,20世纪下半叶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是一个从倡导文艺大众化到制定“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政策的渐变过程,文艺政策的制定也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及其文艺理论的人民方向论的确立、坚持和发展。
    四、融合的前景:中国文艺理论的前瞻性展望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总是随着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中国文艺的发展实际,尤其是随着新的文艺动向和思想的滋生,而永远存在着深化和发展的空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急剧变革,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建设,过去长期形成并已经定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模式和新时代新的实践、新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从解决中国文艺的现实实践和未来发展问题出发,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文论对此作出新的阐释和解答。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需要有一个新的大发展,需要重新建构具有新内涵的文学理论体系,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有机部分,其精髓还要成为中国未来文学精神的主导要素。笔者依据当前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多层面、多维度的发展路向和发展趋势作一个粗略的前瞻性展望,这也是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继续发展的路向探讨。
    一是密切结合中国当代文艺和文艺理论发展的实践问题。如何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一步在新时期“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新时期、新世纪的文艺实践相结合,这是新的时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其关键之处是要找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实践之间新的“结合点”。
    当下,我们虽然仍然肯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但社会和文艺发展发生了急剧变化,具有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语境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的时代特征。一方面,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标准都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文化矛盾和精神问题,产生了新的文艺价值观、文艺作品和文艺思想,对原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外各种思想观念、文艺理论和流派思潮重新涌进中国,各种外来价值观念、文艺理论都有进一步中国化的倾向。在这种情境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文艺理论要想与当前中国文艺实践进一步相结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导思想,那么首先要理清目前及未来中国文艺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找到中国当代文艺实践发展中的真正“问题”,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文艺建设的新结合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文艺发展的现实语境产生了一系列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相关的问题,如全球化与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问题,市场经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与新理性、人文精神问题,网络化、虚拟化与文学现实性问题,现代性、后现代性、解构主义与中国文艺古典传统问题,等等。“一个文化母体所产生的理论,不容置疑地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原创性,而任何一种理论的孕育和提炼,又都与生存于那个文化母体中的最深层、最活跃的现实实践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当前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实践,着力强化问题意识与当代意识,把一系列真正由现实文艺生活所产生的、迫切的重大理论问题,纳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视野中,积极地加以探索解决,从中推论出应有的科学结论。
    二是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神和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虽经过百年历程,但仍在探索之中,面对新形势,我们需要深入客观地总结百年、特别是近三十年的成果,要用冷静地审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要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
    20世纪中国所传播、接受和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多是从日本和苏俄辗转传入。经过二次传播,再由中国人根据本国实践进行阐释和解读出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中的部分内容已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艺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由于时代距离和国情差异,我们还不是完整、本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是从中国紧迫的革命现实需要出发,遵循中国传统文论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沿着现实性、实用性,乃至政治功利性的方向,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了有局限性的开掘、发展和创造,这也导致存在着一些误读、附加甚至歪曲的可能性,如政治优先论、英雄完美论、阶级典型论,对大众趣味的妥协和迁就,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否定和排斥等。当下,我们要重新阅读和理解元典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就要正本清源,还原它本身的内容和精神,去掉误读、附加和扭曲,排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公式化、定型化和凝固化理解对我们的思想干扰,这是在当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应有的内在逻辑和执著要求。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发展,一方面要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强调推进理论创新,使创新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能够指导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实践。比如,我们可以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期被遮隐的关于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将之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当代文艺理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是吸收当代全球优质的文艺理论成果和资源。我们要汲取20世纪以来经过实践检验的文艺理论成果,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其他文论的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活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身处当代西方社会,能够敏锐地了解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新变化、新问题,他们的文艺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和文艺的特征、功能和本质。也就是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西方本土化的研究成果,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和丰富,是一种当代理论形态的阐释和建构,对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借鉴意义,”同时,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文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是继续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中优秀因子的沟通与融合。中国传统文论有着丰厚文艺思想遗产,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论通过几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批评,逐步形成稳定、独特的理论话语体系,在世界古典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格局中成就卓然,我们要在批判中继承其中有价值的文艺理论因子。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通过对西方文论传统的梳理,重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阐释。我们要从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梳理和建构中,创造出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模式,使之民族化、本土化。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中国,其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自发融合便已开始,目前,通过努力倡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这种融合已发展到自觉状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改变、改造了我国传统文论,推动了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论的优秀因子,也浸润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打上了中国化、民族化的独特烙印。因此,批判性继承富于诗性感悟方式的中国传统文论,并推动其与极富逻辑思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造性融合,不仅是我国当前文论建设的重要急迫任务之一,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未来前景,我们仍然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使之在文艺实践和理论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中国百年现代文论的世纪主流,在批判性汲取中国传统文论优秀因子的过程中,已经很大程度地实现中国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百年历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可被视为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形态。而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起源于西方,和各种西方文论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融洽度,从而更容易和西方文论进行对话和沟通。此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实践品格,也会使其在今天和未来的中国文艺活动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当今和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其主流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总体框架下,结合中国文艺实践问题,展开中西文论的创造性融合,那么中国现代文论建设将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前景。
    [注释]
    ①代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1991年,第8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页。
    ④季水河:《百年反思: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⑤许明:《从纯粹形而上的建构到对审美器物的重视——中国美学的突围》,《理论学刊》,2012年第9期。
    ⑥范玉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路径探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