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维吾尔族源流和发展概况 湖南维吾尔族是湖南八个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六千人,主要居住在桃源县,此外,在常德市区和鼎城区、武陵区、汉寿、澧县、津市,以及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张家界等地也有少量居住。 湖南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一个分支,在明朝初年来到湖南,随后定居桃源,以翦氏为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湖南维吾尔族的始祖是哈勒·八十。哈勒·八十的祖先哈勒在辽金之际,曾经是西域高昌国的都督。高昌是小国,时常受到当时强大的辽国的欺侮。十三世纪初,鞑靼人在蒙古高原一带兴起,高昌国回鹘王亦都护与哈勒杀了西辽国派驻在高昌的监国,臣服了蒙古贵族。1211年,亦都护与哈勒到克鲁论河觐见了铁木真,亦都护被封为义子,哈勒封为都督、折冲将军。在蒙古贵族征讨西域各国和西夏、金、宋的过程中,哈勒屡立战功,成了铁木真手下的伊斯兰军队的首领,并随同蒙古贵族进入大都。从此,哈勒一族定居北京,并且世代为元官,成为维吾尔族迁居中国本部第一支族系。到了哈勒·八十时,元朝的统治已经进入衰败的末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遍布全国各地。这时的哈勒·八十,正担任着燕京都总兵的服务,但是,他暗中结交了朱元璋的回族将领常遇春、蓝玉、沐英、胡大海和朱元璋的把兄弟徐达,随后,便加入了反元兴明的行列,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封哈勒·八十为镇南定国将军,认为他在朱明王朝建立的过程中翦除敌对势力有功,赐姓为“翦”,将其名“八十”改为“八士”,赐义女吐叶公主(邓愈之女)给八士为妻(即朱氏夫人)。 洪武五年至十八年,哈勒·八士受封为荆襄都督,屯驻辰(溪)常(德)一带,时常带兵征讨辰常和云贵等地的内乱,洪武二十一年,在征战中阵亡。朱元璋降旨敕葬常德黄龙岗,并御笔赐“威震南方”金匾,敕建“忠勇坊”、“荐德楼”、“镇南堂”、“讲经殿”于翦旗营。又命八士之子拜著袭父职为荆襄都督,屯驻辰常。洪武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几次随沐英等征战云贵,屡立奇功,封靖边将军,洪武二十五年,在征战云南中又不幸阵亡,敕归葬常德黄龙岗其父之侧。拜著死后,长子常蒲袭父职为常德卫正指挥使,但常蒲不愿为官,而自愿回到新疆,定居库尔勒慰犁县,其常德卫正指挥使一职由次子常黎接替。从此,常黎一派定居常德、桃源一带,正式定为翦姓,在常德世代为官。这是维吾尔族哈勒一派再次深入迁居中国腹地。到了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翦氏八世翦相因捕盗失职,被降职为左所千户。如此又过了三代,翦氏世袭常德卫左所千户一职。大约从十二世开始,翦氏的世袭官爵便失去了,而这时,明王朝离它的末日也不远了。翦氏后代沦为平民百姓,定居桃源陬市之翦家岗,即今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以及青林维吾尔族回族乡。沦为平民的翦氏后代,有的学习南方的耕作和手工业技术,耕田为农;有的出外经商,赚取衣食;有的上学读书,成为知识分子。其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令人赞赏。1922年编撰的《桃源县志》有这样的评述:“翦常黎定居桃源陬市之翦家岗,迄今二十三世,人口约二千余,人文蔚起,簪缨不绝,计有贡生一人,庠生四十人,武官十四人,中学生九人,大学生十人,军官学校毕业生二人,……”解放以后,湖南维吾尔族更是人才辈出。据统计,解放以后四十年,湖南维吾尔族有大专以上毕业生42人;大学教师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人;担任国家部级领导的2人;出现了翦伯赞、翦天民、翦天聪等著名人物,为湖南维吾尔族,也为湖南的经济和文化作出了贡献。 二、湖南维吾尔族民间文学 湖南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维吾尔族的英雄史诗《乌古斯传》(《乌古斯可汗传》),表现了湖南维吾尔族对新疆维吾尔族的认同。第二部分是湖南维吾尔族始祖的历史传说,如《朱洪武赐婚》、《洪武赐姓》、《拜著受封》、《刀劈顽寇》等。第三部分是湖南维吾尔族机智人物的故事。这些机智人物故事从阿凡提到翦扯谎,经历了一个从移植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机智人物事故到创造湖南维吾尔族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的过程,也就是湖湘地方化的过程。事实上,在湖南维吾尔族的阿凡提故事中,就已经湖湘地方化了。故事发生的地方,都在桃源;阿凡提已经不是新疆维吾尔式的阿凡提,而是湖南维吾尔式的阿凡提了。到了翦扯谎的故事,从人物的姓名、故事发生的地方到语言风格,就完全是湖湘地方化,湖南维吾尔族化了。现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一)英雄史诗《乌古斯传》 英雄史诗《乌古斯传》是维吾尔族关于本民族历史的长篇诗歌,大约产生于维吾尔族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经过历代不断的补充、完善,至公元十三世纪始成定本。故事从乌古斯出世叙起,到征服巴尔汗(西辽),打败马萨尔可汗为止,历史跨越了十四、五个世纪。 乌古斯具有英雄时代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出生时青脸红嘴,满头黑发,只吃了母亲一口初乳就断了奶,开始吃生肉,饮美酒:四十天以后,他长成了一副人面兽身的模样:“他的腿像公牛的腿,腰像狼的腰,肩像黑貂的肩,胸像熊的胸,全身长满了密密的厚毛。”表现出原始人类的形象特征和生活习俗。过了不久,乌古斯就长成了一个能骑善射的英俊小伙。他为民除害,杀了森林中的独角兽,确保了一方平安。有一天,乌古斯在祈祷时看见一道比日月还亮的蓝光,蓝光中有一位美貌异常的姑娘:“额上有颗亮晶晶的痣,像北极星一样。这少女如此美丽,倘若她要是笑的话,蓝天也要笑,倘若她要是哭的话,蓝天也要哭。”乌古斯爱上了她,娶了她为妻。姑娘有了身孕,一胎生下三个男孩,分别取名为太阳、月亮、星星。又有一天,乌古斯去湖边狩猎,在一个大树洞中看见一个也是美貌异常的姑娘:“她的眼睛比蓝天还蓝,头发好似流水,牙齿好比珍珠。人们一见到她,就连声说:‘哎呀,哎呀,真要了我们的命!’”乌古斯又爱上了她,娶了她为妻。姑娘有了身孕,又一胎生下三个男孩,分别取名为天、山、海。 乌古斯举行盛典,自称可汗,发布诏令,命周围的部落臣服于他。右边的阿尔顿可汗表示遵守诏令,进贡臣服。而左边的乌鲁木不服,乌古斯决定出兵征伐。他率领兵马走了四十天,来到穆斯塔格山麓。一天早上,一只苍色的大公狼在晨曦中走进了他的牙帐,自请为乌古斯带路:“‘喂,喂,乌古斯,你要去征伐乌鲁木?’‘喂,喂,乌古斯,让我在前面带路!’乌古斯可汗起营上路了,只见队伍前头,走着一只苍毛苍鬃的大公狼。”在苍色大公狼的引导下,乌古斯战胜了乌鲁木,葛逻禄、哈拉奇等部落自愿归属。接着,乌古斯又征服了女真、康里、身毒、唐古特、沙木等地,继而又远征南方,收服巴尔汗,建立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强大汗国。最后,乌古斯征战一生,功成身退,把国土分别了自己的儿子们。 《乌古斯传》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塑造了乌古斯这一英雄形象。乌古斯是维吾尔族的创世英雄,是维吾尔族人民的骄傲。这首英雄史诗,一直在湖南维吾尔族人民中流传,说明湖南、新疆两地维吾尔族同祖同源,密不可分。 (二)湖南维吾尔族始祖的历史事故 如果说,《乌古斯传》在湖南、新疆两地维吾尔族人民中流传,说明了两地维吾尔族的“同”,那么,湖南维吾尔族始祖的历史故事,就说明了两地维吾尔族的“异”。这个“异”,是“花开两朵”的“异”。也就是说,哈勒这一支系,离开新疆,来到湖湘,别开了一朵维吾尔族的新花,别创了一番维吾尔族的新业绩。试看《洪武赐姓》的故事: 传说洪十四年冬,哈勒·八十奉旨再剿叛寇,连克四十八洞蛮、攻铜鼓、散毛、溪、五开诸蛮,势如破竹,班师回京。朱元璋同马皇后十分高兴地接待了哈勒·八十及其妻王氏和吐叶公主,并同太师宋濂一起用膳于后宫。 “哈勒·八十将军,有劳你多次代联出师江南,屡建奇功,朕还想赐你一姓如何?”朱元璋酒至半酣,脱口而出。 马皇后接话:“皇上,妾也早就觉得他的名字叫起来不顺口,他为大明多次出征江南,翦除叛贼,劳苦功高,不知皇上给他取一个什么姓为好?” “宋爱卿”,朱元璋转话给宋濂。“你是舞文弄墨的人,代朕想想看!” 宋濂放下碗筷,摸摸胡须,问八十将军:“哈勒·八十将军!你每次出征,捷报告京,想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熟,加上你的智谋,简直成了‘常胜将军’啊!” “不,宋大夫!我西域从不叫十八般武艺。因为大刀、长矛、长戟本属一路,统称长器路,其他相差不大,所以武功上叫“十五路”功夫。我的武艺不是十八般,而是十五路,请宋太师莫见外!”哈勒·八十回宋濂的话说。 “啊,原来是这样!”宋濂边讲边离席踱来踱去,“十五路,十五路,十五划,十五笔,……!” “皇上,”宋濂好象有了什么新发现,“刚才哈勒·八十讲了他十五路功夫,皇后夸他为大明翦除叛寇,劳苦功高,依卑职之见这个十五路、十五划应该有一个百家姓之外的字,我觉得皇后讲的‘翦除叛寇’中的翦字可取,请皇上定夺。”宋濂说完,回到座位上。 朱元璋说:“这个翦字,十五划对十五路功夫,恰好!恰好!这谋略嘛,八十更名八士不就两全其美!” “皇上高见!高见!”皇后、宋濂齐声喝彩,哈勒·八十、王氏与朱吐叶也一齐表示赞成。 “就这么办,哈勒·八士将军听旨!”哈勒·八士、王氏、吐叶三人迅速离席,跪叩接旨。 “本皇念你为大明江山翦除叛寇,劳苦功高,从即日起赐你姓‘翦’,更名八十为八士,通报内外,不得有变。” “谢皇上隆恩!”八士、王氏、吐叶三人齐叩谢朱天子赐姓更名。 从此,哈勒·八士及其后代就姓翦了。 洪武赐姓对于湖南维吾尔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事再现了这一事件的瞬时场面,即哈勒氏转换为翦氏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维、汉两种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一方面,“翦”是明代皇帝的赐姓,表现朱元璋对八士多次出征江南,翦除叛贼的嘉奖;另一方面,“翦”字兼容了维族十五路武功和汉字十五笔画的双重意思在内,包含有维、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因子。因此,我们说,这个故事既表现了维、汉两种民族文化的融合,也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独立意识。 又有《蓝玉被诛》的故事,讲述凉国公蓝玉来翦旗营看望八士的遗孀王、叶二夫人,翦家人深受感动。蓝玉回京以后,被朱元璋当作乱党杀了,翦家人异常悲痛,伤心的泪水把枫树口都湿透了。枫树口在当地地势最高,但不管什么时候,这个地方总是湿漉漉的。据说,这是永远不会干的翦家泪。这则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湖南维吾尔族与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的事实,和对友人永远怀念的深厚感情。 (三)机智人物故事 机智幽默,是维吾尔族文化的闪光点,而作为不朽的艺术典型阿凡提,更是集所有智慧于一身,戏国王于殿堂上,玩大地主、大商人于股掌之间,深受维吾尔族老百姓的喜爱,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哈勒一支东迁,阿凡提也随之来到湖南,并演变出新的故事。请看《金钱与正义》和《阿凡提结婚》两则故事: 有一天,国王问阿凡提:“阿凡提,要是你面前一边是金钱,一边是正义,你选择哪一样呢?”“我愿意选择金钱。”阿凡提回答。“你怎么了,阿凡提?”国王说:“要是我呀,一定要正义,绝不要金钱,金钱有什么稀奇?正义可是不容易找到的啊!”“谁缺什么谁就想要什么,我的陛下。”阿凡提说:“您想要的东西正是您最缺少的呀!” 阿凡提帮大阿訇做佣工,阿訇很喜欢阿凡提,立意要把女儿嫁给他。小姐问阿凡提:“你住在什么地方?”阿凡提回答说:“住在督粮冲背后的洞湾里。”小姐又问:“你家的财产有多少?”阿凡提回答说:“我家有三十里地的菜园,四十里地的青山,七十七人勤杂,八十八人做饭,三只盐船走水,一天不到就吃盐不成。我家的田屋,一过白羊河,沿路二十里,不杂一丘。住房是一千根柱头落脚,一通兀长的瓦,滚滚开门,大天井三十六,小天井不计其数。到了成亲的那一天,抬轿的一过白羊河,阿凡提沿路作口,故意大声念给小姐听:“你们的口不作,以为我不要租谷了?”待小姐下轿,抬头一看,只见一所小茅屋,便问阿凡提:“你家那么富有,怎么住这么破烂不堪的茅屋?”阿凡提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家住的地方是一个黄狗恋窝的福地,只宜住茅棚,不宜住瓦屋。这是一个富贵窝,一辈子衣饭不愁。”结婚以后,夫妇二人辛勤劳动,儿孙满堂,种植稻谷油菜,开发洞湾地下的金刚石,终于发家致富。 从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过程:从新疆的阿凡提到湖南的阿凡提的变换过程。《金钱与正义》的故事即使是湖南维吾尔族群众创造的,但它与新疆的阿凡提故事毫无二致,可以认为,这是湖南维吾尔族定居早期的产物,它是从新疆带过来的阿凡提故事,或者说,是从新疆的阿凡提故事中脱胎出来的故事,带有新疆阿凡提故事的种种特质:情节简单,语言精炼,直截了当。到了《阿凡提结婚》的故事就不同了,它已经湖湘化了。一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明言是在桃源白羊河畔督粮冲背后的洞湾,也就是现在的枫树维回乡。二是使用的语言有些是典型的湖湘方言,如“口”一词,非湖湘人不能理解。,土口,即田埂上开的过水的缺口,不亲历其境,是不知其为何物的。三是情节复杂化,最后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子孙满堂,富贵双全,明显地受到汉族传说故事的影响。这种湖湘化的特点,在《翦扯谎的故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突出。翦扯谎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湖湘化。而所有翦扯谎的故事,都取材于桃源翦氏,故事情节比较复杂,结构比较完整,但是,维吾尔民族的性质、维吾尔民族的精神并没有变。它表达的仍然是维吾尔族人民勇敢机智、勤劳善良的精神风貌。 三、翦伯赞的旧体诗和散文 翦伯赞(1898-1968),桃源县翦家岗(现枫树乡维回村)人,先后就读于村民族小学、县漳江小学、常德省立四中(今常德市一中)、武汉专科学校(今武汉大学)。1926年投身大革命,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以后,长期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在国统区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解放后,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在文革中含冤去世。 翦伯赞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之余,也写作旧体诗词和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1961年12月13日的《内蒙访古》是他的代表作,被周立波选入《1959-1961年散文特写选》,又被选入中学教材,发生了广泛的影响。田汉有诗赠曰:“先生湖海志弥奢,却敛奇才作史家。”(《寿伯赞五十》)对翦伯赞具有多方面的才艺做了正确的评价。 翦伯赞的文学创作活动,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主要为结合参加革命斗争实践创作的旧体诗词。如: 1940年春节在重庆作《春节感怀》:“钩党风声夜半传,山村寂静正新年。难忘小市疏灯夜,急需寒江独觅船。”就是回忆逃离溆浦民国大学的一场斗争。声调急促,场面紧张,堪称佳作。1944年作《日寇犯衡阳有感》:“喋血常桃血未干,又传胡马渡衡山。焚书到处纵秦火,杀敌何人出汉关。南渡君臣连晋宋,北征豪杰偏幽燕。莫倚巫巴能阻险,从来王业不偏安。”对日寇在占领常(德)、桃(源)之后又侵占衡阳表示极大愤慨,并隐喻对国民党反动派(南渡君臣)不抵抗政策的严厉谴责和对共产党武装力量(北征豪杰)在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的热情赞扬。忧国忧民,爱憎分明。因形势险恶,这首诗在当时未能发表,但是重庆的进步人士都知道翦伯赞有此诗作,竞相传诵,说明这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很高的。 后一时期,翦伯赞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六十年代的前几年。这一时期,政治运动相对较少,翦伯赞连续在内蒙、江苏、广西等省区参观访问。北国南疆的山川风物,中华各族的历史遗迹,人民群众的热情接待,无不激起他的诗思。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要作诗抒发心中的激情。《鄂伦春书感》云:“东游无处不销魂,达赉湖光岭顶云。阿里河边花似锦,呼伦贝尔草如茵。江山辽阔村墟改,人物风流世纪新。历历行踪忘不得,明朝又别鄂伦春。”《访呼论贝尔草原二首》(之一)云:“浓云低压雨蒙蒙,塞外人家毡作篷。此是今生未曾见,草原万顷牧歌中。”都抒写了他的这种激情。 在翦伯赞这一时期的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历史的兴叹,其中包含着作者在历史研究中得来的真知灼见,如在广西所作《游灵渠》诗: 一统中原迈禹汤,雄才今日识始皇。帆樯北转湖湘粟,楼橹南通岭海航。 死去三君真典范,飞来一石太荒唐。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就表现出他在历史研究中认为需要对秦始皇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的观点。三君,指秦始皇派来监修灵渠的刘、张、李三将军。飞来石,指灵渠旁边一座百米见方的巨石,据说从四川峨眉山飞来,镇妖修渠。诗将历史、神话传说和眼前实景结合在一起,对秦始皇一统中原,开发南疆的雄才大略给以高度赞扬。在《桂林纪游》、《灵渠怀古》等诗中,翦伯赞反复申说了这一观点。其他在内蒙所作《访呼和浩特,游塔布土拉罕汉故城遗址》、《题昭君墓六首》、《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访承德宿避暑山庄烟雨楼》;在扬州所作《一九六二年春偕陶白同志游扬州谒史可法墓》、《纪念史可法诞生三百七十周年·应扬州史可法纪念馆之请而作》等诗,都由历史遗迹联想到历史人物,表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入思考,表现出历史学家作诗的特点。这些诗,同于历代的怀古诗,可与他的散文如《内蒙古访古》以及他的历史论文互读,见其思想。 翦伯赞的散文同他的诗一样,简明精炼,没有浮词,时常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对有关情事给以评析。《内蒙访古·一段最古的长城》关于古阴山是这样写的: 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大青山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这条山脉象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 ……秋天的阴山,象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这是一段情、理、景交融的文字。作者以简洁深沉的笔调,饱含热爱的感情,描绘眼前阴山,而又以客观明晰的真知,对阴山的重要地位给以历史的透辟的评析解说,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文学、历史的熏陶和教益。 参考文献: [1]陈遵望见闻:《湖南维吾尔族》,岳麓书社1994年版。 [2]张传玺:《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周立波编选:《1959-1961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