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影评]岁月的琥珀--《天龙镇:时光倒流600年》 (纪录片)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报》2007-08-31 刘大先 参加讨论

    ·影视看板·
    片名:《天龙镇:时光倒流600年》 (纪录片)
    国家:中国       编导:丁晟
    时间:2005年     片长:30分钟
    贵州安顺山区的天龙镇是岁月的松脂无意中凝聚而成的一块琥珀。当一个21世纪的游人不经意中穿行在天龙镇的街道上时,就会有一种走在历史的无边尘埃中之感。镇上的人依然穿着明代的汉家衣冠、说着江淮一带的下江官话、用傩戏来娱神娱己。镇头摆茶的王恩恩说:“我们是真正的汉族人。”
    像王恩恩一样,天龙镇上的大多数居民对自己的历史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据说,他们的祖先是在1381年跟随朱元璋皇帝的将军傅友德征讨梁王而来的将士,后来还有根据调北填南策略从凤阳府迁来的屯堡军户。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屯堡军人的后裔们就在这个位于贵州中部的安顺山区生活繁衍了下来。
    天龙镇上大部分都是石头建筑,石头的路面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缸。民居沿袭了江南民居特点,一条顺山流下的小溪与镇街平行,仿佛依河而建的江南水乡。河上架有拱形小桥,流水潺潺,意蕴悠远。家家户户门窗上刻有各种图案的木雕。相同建筑风格的住宅连成一片,带有传统江淮文化的意境。
    三三两两的妇人行走在街道上,她们至今还穿着大襟、大袖、长袍、尖头鞋的明代“凤阳汉装”。明朝时江淮妇女流行的“三绺头”仍为现代屯堡人保留着。未婚姑娘梳长独辫,已婚妇人长发挽髻用圆网罩于脑后,年轻者额扎白帕、老年女人则包深青帕,似乎600年的时光在这里停止了一般。而那些以卫、所、屯、旗结尾的地名,似乎也在恒静地向现在的人们诉说着久远的往事。
    曾经被曹禺先生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俗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的一种民间戏曲,这种源于军傩的古戏,一是为娱乐,二是为敬神祭祀、驱邪纳吉,早年间还有训练武功、加强战备的作用。地戏是没有戏台的,一般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在村中空坝,或平整田土,就地围场而演。
    安顺所在之地是素有滇之喉、黔之腹、粤蜀之唇齿的古时征战西南必经之通道,如今硝烟已散,唯有静谧而祥和的日光如同14世纪一样,照在这块隐居的土地上。这里的汉家后裔,信奉着佛家的与人为善、道家的情境养生、儒家的耕读为本和忠孝传家,安然自得。就像屯堡人郑绵贤,不无自豪地用两句话概括了这里的特色:大明遗风,江南气韵。
    人类学家遇到像天龙镇这样的地方总是充满喜悦,因为造化之功保留了一块文化的标本和切片。这部纪录片的态度,如果从反思的角度来说,这样风土人情的平面展示,难免不会将当地人情风俗凝固化、静止化了,就好像这些军户的后裔真的600年没有改变一样。当然,作为一种异地风情的浪漫主义的审美想象,自无不可,不过却无法深入到这些人和事的内心与底部。
    天龙镇的居民们,像守庙的郑培用,说戏的陈怀祥,还有地戏班的班主陈先松,卖茶的村妇,无一例外对于那些流传于口头的陈年故事津津乐道。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一种有意识的旅游文化宣传策略。尽管如此,那种对于汉家文化的认同和坚守却倒真也不可小觑。说起来,其实如今大部分汉族基本上都是不同民族的混血后裔了,所以天龙镇街头的农妇王恩恩说他们是“真正的汉族”,确实有她足以骄傲的地方。这些屯堡人,就像“穿青人”、“客家人”一样,因为历史偶然的因素,便跟随着命运不可更易的步伐生长于长期被遗忘的地理角落。坚心守候、声气如常,时光流转中居然成为一种可赞叹的璀璨的文化宝石,实在也是让人言语道断的事情。
    (本片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