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影评]乌干达希望之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9日 刘大先 参加讨论

    
    片名:《战阵舞》(纪录片)
    导演:Sean Fine,Andrea Nix
    国家:美国
    时间:2007年
    片长:107分钟

 14岁的南希对着摄影机留下了眼泪,她的父亲被叛军用弯刀切碎了,母亲在掩埋了父亲的尸体之后,被叛军带走,她从此带着3个弟弟妹妹相依为命。在乌干达北部的阿切利部落,因为反政府“圣灵抵抗军”的屠杀和破坏,有90%的孩子像她这样被迫离开祖先的居住地,搬进军队保护的难民营。
    罗斯的父母也被杀死了,还有个哥哥被带走,13岁的罗斯曾经到佩德军事基地找到被俘虏的叛军中士奥克维拉询问哥哥的去向。奥克维拉说,她哥哥肯定已经死了。罗斯没有再说什么,目光投向苍翠的草原,远处橙黄的天空与蓊郁的树木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案。和南希一般大的多米尼克在被解救之前,在叛军的逼迫下用锄头打死了两个无辜的农民。当述说这些事情的时候,她已经比较平静,只有深深的无奈。
    这就是《战阵舞》一开始就展现出来的乌干达天空下被剥夺了的童年。那么多的伤害和创伤记忆,痛苦到了那么深的程度,以至于身在其中的人都无以言表了。一个美国朋友在看过影片之后,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动乱的国度。而片中的罗斯却只是平静而又无比苍凉地说:“我一直都生活在战火之中,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坎帕拉。”
    是的,这个影片要讲述的不是痛苦,而是梦想和希望。
    坎帕拉是乌干达的首都,那里每年都会有一场全国性的传统歌舞大赛。孩子们都希望能够去参加比赛,获得自己的胜利。他们对音乐和舞蹈的爱是那样执着,沉浸在其中的时候,就会享受到片刻的宁静和快乐,那是维持传统的愿望,也是努力挣扎活下去的理由。
    “当我跳舞的时候,难民营不见了,我感受到了风,感到了自由,感受到了家,我为自己是一名阿切利人而骄傲”。文化的传统让这些孩子得到慰藉和依靠,使他们像战士一样勇敢。他们不再是战争中的孩子,而是充满天赋的音乐家,是部落的未来。那种对和平美好的向往,是在血腥苍茫大地上升起的灿烂愿景。
    全场大奖总冠军被齐米小学拿走了,但是南希她们以686分获得了传统舞蹈奖冠军。以前从来没有哪个小组以古老的波拉舞取胜,帕东哥小学的南希们为阿切利部落获得了胜利。她们不再被看做没有爹妈的孩子,而是取得了胜利的孩子,是带着奖品回到部落的姑娘。她们让人知道乌干达北部的孩子虽然生活在战区,也是有特长和自己文化的。
    多年以前,笔者曾经看过柯林·M·滕巴尔的《山野之民》,这是个关于乌干达伊克人(the IK)的民族志,从生态人类学角度描绘了“人——文化——环境”的互动。伊克人原本活动于乌干达、苏丹和肯尼亚之间,但是这个地方相继建立了疆界国家之后,他们的生存空间就受到了挤压,社会于是开始退化,家庭解体、宗教丢弃、道德沦丧,人性最终泯灭了。所有的一切都让人触目惊心。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文明世界令人遗憾的社会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没能跟上技术变迁造成的。对我们称之为进步的技术变迁的毫无理智的迁就和迷信,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足以使人类遭遇灭亡的命运,而无须核战争充当帮凶。”这当然有点危言耸听,不过他强调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要注意发展社会能力,却是中肯之词。我想《战阵舞》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传统文化在维系族群生存中的重要性。
    乌干达曾经被丘吉尔喻为“非洲明珠”,那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植物繁茂, 19实际中叶一度是东非最强盛富裕的国家,但是现在已经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阿拉伯人、英、法、德殖民者的掠夺和恶劣影响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之前反映非洲战争题材的影片,对于南非独立、卢旺达大屠杀、刚果内战等也多有反映。而《战阵舞》则选取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乌干达内战为背景,并以战争中的弱者儿童的视角去反思这场战争。这种视角更能反映战争对人们心灵的冲击,同时又让人看到非洲人对生活特有的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那些顽强的族群文化的认同和坚守,就是纷乱的战火阴影中不灭的希望之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