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草原哺育了他,使他有着一颗宁静朴实的心。1953年,纳·赛西雅拉图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先留校任教,1957年被借调到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任教,1959年又回到母校。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创作生涯中,他先后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等高等院校讲授文学概论、蒙古族文学史、蒙古文论、马列文论、蒙古诗歌理论等十余种专题课,还先后培养了四期9名蒙古文学硕士研究生,为我区蒙古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培养了高层次人才。 早在50年代,纳·赛西雅拉图教授就默默地从事着蒙古文学教材的编写和蒙古族文学领域的研究工作。(60年代初,他撰写出《蒙古文学史》)古近代部分*、《蒙古族现代文学》、《蒙古族文学简史》)当代部分*及《试论〈江格尔〉的思想和艺术性》等教材,被作为全国统编蒙文教材一直沿用至今,其中《蒙古文学史》于1995年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为我国的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还致力于蒙古族诗歌的理论研究,1981年,代表着他几十年创作经验和科研心血的《蒙语诗的节奏研究》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蒙语诗歌格律的学术专著,它探讨了蒙语诗歌的节奏、格律和形成方面的诸问题,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1984年,该书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索龙嘎文学创作奖二等奖。1990年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优秀著作奖。为了探究蒙语诗歌的渊源及传承关系,他还撰写出《〈蒙古秘史〉诗歌研究》、《蒙古古近代书面诗的几种格律体》等系列论文,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蒙古诗歌的形态特征、韵律类型以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了系统而比较深入的探讨,从而揭示出发展的规律性,为新时期蒙文诗歌形式的继承革新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80年代,纳·赛西雅拉图教授逐渐对新兴边缘学科民俗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研究撰写了《关于〈成吉思汗婚礼祝词本〉及其修订者特格希巴雅尔》、《关于巴林人耕种漫撒子地的习俗》等论文,其中后一篇是蒙古族民俗中农业耕种习俗方面的开拓篇,在民俗学研究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1992年,他主编了《蒙古民俗研究》,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他还积极着手整理民间艺人的文学创作,1983年整理出版了蒙古族著名民间艺人琶杰的《人类理想的使者》、《搏克赞》等长诗,对保留和发展蒙古族民间文学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纳·赛西雅拉图教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蒙古语言文学工作者,他不仅在蒙古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蒙古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50年代初开始,他就以优美流畅的笔力创作了众多题材的诗歌作品,《青年运动员》一诗初露其艺术锋芒,引起读者注目,被选入蒙古国《亚非诗选》,并多次出现在我国中小学《蒙语文》课本中。1957年至1983年,他相继出版了《珍贵的礼物》、《第一个早晨》、《纳·赛西雅拉图诗选》等书,充满激情地讴歌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人、新事,讴歌了草原人民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向往。1986年,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为他颁发了“三十年来为繁荣和发展内蒙古自治区文学事业做出显著贡献”的荣誉证书。 由于纳·赛西雅拉图教授多年从事蒙古语文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1962年和1980年分别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工作者一等奖,1994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蒙古文学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等职。他的传略被载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作家传略》等大型辞书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