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大观(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未知 关纪新 参加讨论

    第一章 少数民族文学概述
    第一节无可替代的宝贵奉献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是除汉族而外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各自在历史发展中所创作的多种类型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其中,既包括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也包括业绩斐然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
    在并不是很久的过去,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学”这个概念,也许还会感到有些陌生。然而,随着近些年来国内外各民族在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强,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有关知识也多起来了。
    不过,想要真正全面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巨大成就,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要把少数民族文学宝库中的所有珍宝展现在人们面前,再把这各种珍宝的特殊价值说清楚,的确不是件容易的工作。
    可以说,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学发展中,曾经做出过无可替代的宝贵奉献。假如给这种奉献以最为粗略的归纳,大概主要体现在下面的两个方面:
    一,浩繁的作品与独特的风姿。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品量,实不过分。中国境内现存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拥有着自己漫长的发展历程,都拥有着自成单元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的文学,作为彼此差异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反映,作为彼此区别的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各自表现出极高的包容性,而且也都自成一种格局。
    每个民族的先民,均经历过自己异常难忘的洪荒时代。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世世代代各式各样难忘的坎坷的生活体验,都会被本民族的人们,化作一种独特的记忆——文学创作,收进该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中。民族文学中优秀的部分,无论是体现为口头形式的作品,还是体现为书面形式的作品,一经形成,便有可能获得流传。
    虽然在某些历史因素的作用下,这一部分或者那一部分的民族文学作品可能被遗忘,但是,只要某个民族还存在,她的基本文学传承就不会断档。
    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情况,充分证实了这一点。随着近些年来国内民族文学发掘、整理工作的全面展开,人们惊异地发现,每一个即便是人口再少的民族,都有着让人目不暇给的文学宝藏!以至于,不论是现在还是今后,要想哪怕是概略地估算一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的总篇数,都是不可能的。
    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不仅数量极多,而且风格独特。仅与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相比,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就比汉族的民间文学要明显地多姿多彩。这样的结论,并不仅仅是就文学所涵盖的民族生活的多元性而言。在神话、史诗、讲唱文学等许多民间文学的重要领域里,少数民族所取得的成绩之大以及所保留的作品之多,都是汉族不可能与之同日而语的。汉民族远在3000年以前就有了自己的文字和史籍,因此而使其民间口承文化的发展和流传,受到了严重的遏抑;而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字普遍出现得比较晚,口头文学作为人们因袭传递历史知识、科学文化及艺术体验的重要手段,却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发展。
    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创作历程中,矗立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众多的艺术峰峦。以《格萨尔》(藏族与蒙古族)、《玛纳斯》(柯尔克孜族)、《江格尔》(蒙古族)等三大英雄史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史诗群,以《密洛陀》(瑶族)、《梅葛》(彝族)、《盘瓠》(畲族、瑶族与苗族)、《创世纪》(纳西族)、《遮帕麻与遮米麻》(阿昌族)等南方诸民族创世神话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神话群,以《艾里克与赛乃姆》(维吾尔族)、《阿诗玛》(彝族)、《娥并与桑洛》(傣族)、《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裕固族)等作品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长篇叙事诗,以及东北地区满—通古斯各民族一系列的长篇讲唱文学作品(例如满族的“子弟书”、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摩苏昆”等形式的创作),均被视为人类口承文化中的艺术精品。
    我国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从使用的语言文字上看,历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写作的作品,另一种是用汉族语言文字写作的作品。这两种情况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都是少数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前一种的创作全方向地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而后一种创作的绝大部分,也照样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活视角和审美追求,照样是为汉族文学创作所不能替代的。
    较早创制了本民族文字的一些少数民族,拥有一批具有高超艺术造诣的文学典籍,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藏族的《萨迦格言》和《仓洋嘉措情歌》、蒙古族的《蒙古秘史》和《一层楼》、纳西族的《东巴经》、彝族的《贝玛经》和《诗文论》……都属于其中典范性的作品。而在较早与汉族文化建立交流关系的少数民族中间,又涌现出过蒙古族文学家萨都剌、维吾尔族文学家贯云石、回族文学家丁鹤年、满族文学家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等一批与同时代的汉族文学家互为伯仲的艺术巨匠,也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二,在中国和世界文学中的位置。
     在从前相当长久的时间里,人们习惯于把“中国文学”当作“汉族文学”的同义语,许多冠以“中国文学史”书名的读物中也很难找到对少数民族文学的介绍;而在国外,想要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情况,更是难上加难。总之,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以往在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里,没有被重视起来。
    现在,这种情况逐渐得以纠正。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乃至于人类文学发展中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清楚地认识到。
    神话、史诗和长篇叙事诗等作品,是少数民族文学之中最为富有、最为完整、最为生动的部分,却恰恰是汉族文学现存遗产中所严重短缺或者只有零星片断的。而神话和史诗,作为人类早期文化的活标本,保存着各民族祖先持有的哲学、历史、习俗、宗教、伦理、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几乎全部的信息,具有多重的文化研究价值。任何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这一部分遗产,都是永久的憾事。在中国,文学史以及文化史上的这种空白,就只能靠少数民族文学的现实留存来填补。这正是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独特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史诗,是一种在世界各民族中受到特别珍爱的文学样式,是人类 “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恩格斯语)。至今,国外许多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仍然以拥有自己民族的史诗作品而十分自豪。《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于希腊,《罗摩衍那》和《摩珂婆罗多》之于印度,《尼伯龙根之歌》之于德国,《卡勒瓦拉》之于芬兰,都早已被尊奉为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并被看成是世界性的文学经典。而在我国,直到近些年间才被重视起来的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格萨尔》、《玛纳斯》和《江格尔》,无论是在作品的规模之巨大、内涵之丰厚,还是艺术之精湛等方面,要与上述史诗一同跻身于人类优秀文学宝库,应该说,也是绝对无愧的。再来看看我国历史上的作家文学发展情况。少数民族不仅在古典的作家文学创作上,奉献过许多艺术极品,而且,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文学样式和审美趋向,也曾多次给汉族文学发展以充满活力的影响。远在汉民族尚未完全形成的先秦时期,《诗经》和《楚辞》,便分别融会了北方华夏诸民族和南方荆蛮诸民族的民族气质和艺术色调;后来,汉族文学中的唐宋词、金元的杂剧和散曲、元明清的讲史和小说,这些文学体裁的相继形成,也分别与当时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能动作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少数民族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方面,他们给予汉族的回赠,也是相当丰厚的。在中国多民族共有的文学史中,彼此的关系,始终是互利与互补的。
    第二节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
    由于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形态以及与周边民族的关系等因素的作用,我国各民族在长久以来的经济发展上,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每一个民族,都只能具有与自己民族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只能具有与自己民族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的文学。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既有彼此相通的内在演进规律,也同时分别受到各自整体发展的制约。
    一,少数民族文学的产生及早期创作。
    大约在人类原始社会内氏族社会末期,在语言已经较为丰富的条件下,民间文学,这种通过人类口头创作和传承的最早的文学样式,即告产生。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学,溯其源头,概出于此。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古歌谣、神话和史诗。
    古歌谣,是各族先民在原始的生产与生活中的歌唱,一般篇幅都比较短小。“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敕勒歌》,就是维吾尔族先民在放牧生活中的创作。
    少数民族古歌谣中的名篇,还有壮族祖先留下的《越人歌》、古代氐羌民族留下的《白狼歌》等等。此外,北方阿尔泰诸民族留存的丰富多彩的“萨满神歌”,也在这类古歌谣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形态所作出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人类要在艰苦险恶的条件下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于是就创造了神和神话。人类在自己童年时代才有的这种创作,弥漫着神秘主义的奇幻色彩,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少数民族的民间,流传着异常丰富的神话作品。这些作品,既有散文体的,也有韵文体的。韵文体的神话,也叫“创世史诗”。中国南部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世代相传的规模宏大的创世史诗。这些作品中的神话故事,至今仍然闪射着艺术上不可企及的天真之美。
    史诗中的另一类,即英雄史诗,比神话(包括创世史诗)出现得要晚。到了原始社会面临解体之时和奴隶社会的初期,人们对本氏族和本部落的命运更加关注,他们对自然的崇拜让位于对氏族祖先和部落英雄的崇拜,于是文学创作便开始了以歌颂英雄主义为主旨的时代,——这就是各民族中产生英雄史诗的时代。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特别是在其中一些游牧民族中,英雄史诗的创作十分发达。世界著名的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是这部分作品中的皎皎者,曾为东方古文化赢得了殊荣。
    二,民间文学的多门类同步发展。
    当我国各民族的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了之后,这些民族也就走过了神话和史诗的繁荣阶段。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又开始了自己新的历程:以叙事诗、歌谣、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等为基本体裁的多门类同步发展阶段。
    叙事长诗,在此阶段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具有较高的成就。于奴隶社会晚期产生的这类创作,在各民族后来所经历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愈益成熟。除在本章第一节中所列举的一些作品外,我国少数民族的叙事长诗还有很多著名篇章,例如蒙古族的《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回族的《马五哥和尕豆妹》、侗族的《珠郎娘美》、哈萨克族的《季别克姑娘》、土族的《祁家延西》和壮族的《嘹歌》等等。
    在各民族民间文学多种体裁同步发展的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学创作的侧重面仍然有所不同。比如说,有相当多的南方民族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民歌创作与演唱,几乎成了整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须臾不能离开的事情。而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中间,机智人物等类型的故事创作又格外丰富,有关巴拉根仓、阿凡提、阿古顿巴的幽默作品讲也讲不完……
    民间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程度,在各民族之间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一个民族作家文学的产生及其作品的流传,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该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势头;但是,这种影响在目前我们的许多民族中间,也还只是相对的,不同体裁的民间文学在各民族中的持续发展,仍会长期存在。
    三,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出现。
    民间文学,具有集体创作性、口头传播性、环境变异性和世代承继性等适应其自我存在与发展的特征,又有以实用性为基本要求而以教育、审美、娱乐为辅的复合功利性质。这些,反而使民间文学在艺术自身的充分发展上,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妨碍。文学只有从民间口头蜕变为作家书面文学,才能有效地接近文学的本体价值。各民族的文学从口头形式向书面形式的迈进,或迟或早总会出现。
    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书面文学,在实际出现的时间上,差异很大。在古典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民族书面文学的,大约只有藏、蒙古、维吾尔、彝、满、土家、纳西、壮、苗、白、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中,有些是以本民族的文字进行创作,有些是以汉民族的文字进行创作)。直到本世纪70年代中期,这项记录也只是提高到了大约二十五个民族左右。而根本改写这个数字,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即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之间,几乎有三十个民族的书面文学空白被迅速填满,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已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或书面文学作者)。
    以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为标志,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已经揭开了全新的一页。现在,少数民族作家的群体创作优势正在形成,各民族作家文学自成格局的趋势初见端倪,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多种体裁的书面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一大批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和众多的优秀作家,也已经得到了中外文坛的公认。
    第三节令人鼓舞的现实与前景
    少数民族文学,已经走过了自己漫长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多方面引以自豪的成就。今天,放眼这一领域,到处是勃勃的生机。对各民族文学的未来,人们抱以更加美好的期待。
    一,继续开拓多元发展的道路。
    从不同民族的文化母体中孕育和产生出来的少数民族文学,与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持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多元化、多样化,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和繁荣的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当今社会,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民族间在文学的创作与发展中,彼此的影响也加强了。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学,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作家文学,已经不再具有与世隔绝自足发展的条件。但是,这一切,并不能说明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趋同。
    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的民间口头文学,不但仍然拥有广泛的欣赏者,同时,浸润着民族传统审美情趣而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新的口头创作,在许多民族那里,仍然如地下涌泉,汩汩而生。
    当代少数民族的作家创作,始终体现着异常鲜明的民族文化意蕴,而且以此为优势,找到了与汉族文学及国外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位置,为少数民族文学赢得了颇高的荣誉。
    互动状态下的多元发展,这种健康的文化氛围正在形成。它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不断走向新的境界铺平了道路。
    二,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各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一向是靠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作为保留手段的。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极有价值的作品未能免除失传的命运,以至成为人类长久的遗憾。
    为了最大限度地抢救出传统文化遗产,近些年来,我国各族文化工作者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兵分多路,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民间文学发掘、搜集和整理工作。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已经在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内进行;每个被调查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也被分门别类地结集面世。现在,虽然还远不能说这类工作已经完成,但是,人们想要了解与查阅我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资料,已经比从前要容易得多了。
    各族民间文学资料的汇集与各族作家文学创作的大量出现,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现在,从中央到各地,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机构已纷纷建立起来,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研究队伍也已经形成,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理论体系正在形成。
    在此基础上,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各自独立成书的文学史,也在统一的部署之下,分工撰写起来。在近几年内,这些文学史会先后与读者见面。
    人们早就盼望能够看到涵盖我国汉族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文学内容的真正名符其实的《中国文学史》巨著。研究界正为实现这一愿望而不懈地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