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书写北京——各民族的共有家园--祝贺北京文学节之民族文学发展论坛举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中国民族文学网 关纪新 参加讨论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既是各个兄弟民族共有的首都,也是各个兄弟民族杰出代表人物聚集荟萃的地方。居住在北京的各民族同胞,应当理直气壮地说,都是北京的主人翁,不该有所谓“客居”的感觉。特别是对于我们各民族的生活在京的作家来说,对祖国首都的文化文明建设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更应当把北京视作我们兄弟民族共有的家园,她既是我们共有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首都北京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中心,是全中国的首善之区,把她建设成为各个兄弟民族越来越美好的精神乐园,对所有民族的作家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所以,各个民族在京生活的作家朋友,首先应当逐步克服自己远离故土、“客居”他乡的心理障碍,使自我与北京真正地在情感上面融汇起来,亲近起来。
    其实,只要我们对历史稍加回顾,便会了解到,北京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作为中华民族不同来源的各个民族的先民共同开拓的。北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之一。作为千百年来中华古国北半部核心性的都会城市,她从来就是历史上各民族不同质地文化互相折冲、会融的一处焦点。北京城,扼守于古长城东段之要冲,南眺中州腹地且多向通达于华东、华中、华南,西指晋、陕、宁、青而遥抵西域并南挽川、藏,北毗蒙古高原之大漠,东去白山黑水之广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之自久远以来,就肩负着中原农耕文化圈与塞外游牧、渔猎文化圈彼此交流、汇通的过渡带责任。作为一座城市,北京起源于商代后期。其早期治所蓟城,在秦、汉时期已是北方重镇,在朔方多民族相互交往中间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另有文献记载,蓟城的边贸市场到了西汉时期,便已经有汉人、匈奴人和挹娄人彼此交易。作为地方性政权,北京的建都史最初可以上溯到公元4世纪的晋代,但对于国家全局影响较著的建都过程,则应从契丹人主政的辽代会同元年(公元938年)算起,那时的北京称为燕京,作为辽朝的陪都之一(南京),始成为中国北方的文化与教育中心。在女真人临政的金朝灭辽之后,金政权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燕京,随后更其名为金中都,自此,这座城市便以北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面目出现于世间。而蒙古人当权的元朝在灭金之后,亦于至元元年(1624年)定都此处,易名元大都,使之一举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政治、文化与商贸中心。明代初期,成祖朱棣在永乐四年(1406年)由南京迁都北京,将之更名为京师,明代虽说是由汉族皇帝当权,朝野上下以及京师内外的少数民族成份却占有较大比重,各民族的多重文化继续在这里折冲互动。至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八旗军入关后将其政权定鼎于北京,更是教这座城市再度成其为国内东西南北不同方向上的民族之间充分往来交流的核心场域。清朝在北京(其正式名称也是“京师”)建都接近三个世纪,其间,这里成了满族首屈一指的聚居地。当年在建立大一统清帝国的过程中,京师被辟为满民族的大本营。他们在京城实行了旗、民分城居住的措施,大致相当于今日东城、西城的内城,只许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将士、家眷居住,而原来住在内城的汉、回等其他民族的百姓,则全部被迁至京师外城——即大约相当于当代之崇文、宣武两区。在将近三个世纪里面,八旗族众一方面充分地学习了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也以自己的特殊文化选择为基础,无微不至地重新改造了北京城原有的一应文化形态。现在,人们喜欢把北京城的民间文化称作“京味儿”文化,实际上,“京味儿”文化在清末民初那时候,基本上是可以跟京城旗族文化(简称“京旗文化)彼此划等号的。(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满族对北京的文化奉献》,等发表出来之后欢迎朋友们批评。)进入20世纪以来,从现代意义上形成的“国族”——中华民族出现在世界东方,北京更成了国内所有族群空前密切交往的地方。在今天的北京,人们差不多可以找得到国内所有民族有价值的文化提供,可以见得到国内全部民族的代表人物,可以听得到各个民族的声音。这一切,都使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首都北京的确是我国各个兄弟民族所共有的家园。
    既然首都北京是各个兄弟民族共有的家园,我们就应当对内把她建设成为在全国来看都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各民族的和和睦睦的大家庭,对外把她打造成为鲜明展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相繁荣的缤纷舞台。我们生活在北京的各民族作家,对此肯定是应当有所思考和有所作为的,肯定应当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的作家,是对民族精神文化最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一群。我们不但关注各自民族的精神生活,还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的走向。北京,在当下全国全民的精神文化演变中,无疑具有最为强势的引导作用,北京城的精神文化取向如何,会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中华民族的整体选择。
    时下,北京城的变异一日千里。在经济形势高速发展的时期,其人文精神也在剧烈蜕变。在这种蜕变里头,既有上升的等东西也有堕落的内容。我们的北京城,从外观上看是越来越壮丽了,从文化精神上讲则并不是处处都叫人愉悦的。这里我只想举一件小事,就是所谓的“京骂”问题。大家知道,旧北京的居民是最耻于开口骂娘的,许多家庭的许多代人说话都没吐出过一个脏字。他们最气愤最需要谴责别人的时候,顶多就是指责“不要脸”、 “没羞没臊”、“寡廉鲜耻”、“缺德”之类的,基本上都是在道德层面否定对方,而绝少从“下三路”去攻击对方,更是绝对不会口吐时下所谓“京骂“的。在我看来,当几句不知何方特产的所谓“京骂”在京城一些公共场合高声震响肆无忌惮之时,让几个世纪以来中外无数文化人称道不已眷恋不已的北京文化氛围便实在是惨遭强暴了。可悲的是,“京骂”的市场这些年来竟然愈来愈大,大有“星火燎原”之势。难道我们打算带着这类“京骂”式的地方特色来送给2008的“人文奥运”吗?我想,不仅“老北京儿”们对此没法儿容忍,具有中华民族自尊意识的各个民族的北京人都应当站出来,捍卫我们的首都和她的文化形象。
    这里似乎扯得有点远了。其实我是想跟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各个少数民族中间都有着异常深厚的传统美德,身处首都、代表着各民族美好文化精神的少数民族作家们,大家都来用您自己的眼睛审读北京,用您自己的作品书写北京,用您自己的尺度评论北京,用您自己的理念推进北京,用您自己的愿望祝愿北京,尽我们身为首都公民的一份特殊的责任,不是很有意义么!我想,我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言人们,为共建中华共建首都,理所当然地该具有自己的话语权利。既然有人能用“京骂”一类的伪“北京文化”来污染首都,我们各族作家为什么不该用各自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充实与健全首都呢。携带着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感觉,充盈起首都主人翁的责任感,来写出自己“居京”生活的真实心理感受,写出少数民族同胞对首都精神和物质建设的殷切期待,应当也可以成为我们怀揣北京人身份证的各位少数民族作家的一种有价值的抉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