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走进传唱《格萨尔》的青海果洛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新华网 2014年07月25日 08: 记者庞书纬 参加讨论

    新华网西宁7月25日电(记者庞书纬)7月的草原,迎来最美季节。清晨,青草还滴着露珠,家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的《格萨尔》“马背藏戏”艺人桑多才让,就和几位僧人、牧民一起,在草地上排练史诗《格萨尔》中的经典段落。
    “我不到十岁就开始接触《格萨尔》,40多岁才演了格萨尔这个角色,我觉得这是命中注定。下午要到县城演出,我们再好好排练一下。”桑多才让说。
    《格萨尔》是中国藏族经典史诗,成形于公元10世纪前后,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说唱艺人的演绎创作,形成了如今100多万诗行的规模,是全世界现存最长的史诗。
    果洛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藏学专家诺尔德表示,《格萨尔》记述了传奇英雄格萨尔征战一生、匡扶正义的故事,集藏族民间文化之大成,是古代青藏高原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享有“东方荷马史诗”的美誉,并于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格萨尔》还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青藏高原上人们的自然观念。“人们敬畏自然、关爱众生,与格萨尔文化的长期熏陶不无关系。”诺尔德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学者诺布旺丹介绍,除藏族外,《格萨尔》还在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等民族中广泛流传。此外,《格萨尔》还在蒙古、不丹、尼泊尔等国及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的部分地区传播。
    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甘德县城旁,有一个叫德尔文的小村庄,全村村民不仅崇拜格萨尔,而且认为自己就是格萨尔及其追随者的后裔。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学者杨恩洪将《格萨尔》说唱艺人分为神授艺人、掘藏艺人、圆光艺人、闻知艺人和吟诵艺人,后两种艺人的说唱技艺来自后天学习,前三种艺人说唱技艺的习得方式非常神秘,目前尚无科学解释。
    曾家住德尔文村的格日尖参现年47岁,少年时代在青海多地游历。19岁那年,他朝拜了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玛卿雪山。
    “有一天我望着雪山,脑海里突然出现了格萨尔故事中的情景,从此就学会了说唱《格萨尔》,还特别想把《格萨尔》记下来。”格日尖参说。
    不久,格日尖参与一位年长他两岁的姑娘结了婚,妻子特别喜欢《格萨尔》。作为新婚礼物,格日尖参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成了超过一万行的《格萨尔·列赤马宗》献给爱妻。
    此举在甘德引起轰动,在此之前,格日尖参只受过初等藏文教育,甚至没有写过一封完整的家书。
    目前,格日尖参已完成30多部《格萨尔》史诗的写作,享有“写不完《格萨尔》的人”美誉。然而格日尖参本人却坚称,自己的写作绝非创作,只是将灵魂深处不断轮回的记忆记录下来。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格萨尔文化在中国广大藏族群众聚居区再次升温,文化部门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地进行《格萨尔》说唱艺人调查,先后发现数百位民间《格萨尔》艺人。同时,经过30年的努力,40卷藏文《格萨尔》精选本已于2013年出版。
    “在藏族人的生活中,格萨尔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除说唱之外,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中,随处有格萨尔文化的元素。”诺尔德说。
    时间已到午后,“马背藏戏”表演即将开始,桑多才让和其他演员上妆完毕,静静地坐在草地上,闭目低声祈祷。与此同时,原本喧闹的人群也在瞬间安静了下来,观众的神情,在虔诚中充满期待。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