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作为特殊的历史道路对南方诸多民族的叙事文学之模塑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大凡有族体迁徙史的民族,都有一种寻根意识塑造的历史观。南方少数民族中哈尼、彝、拉祜等彝语支民族的韵语歌唱文学中以迁徙史实及其余绪为歌咏题材的长篇诗歌蔚为观止,并具有相应的社会文化功能和相当广泛的文学接受效应。可以说,迁徙史诗是不仅只是南方彝语支民族韵语歌唱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在中国俗文学范围内也是一种颇为独特的文学现象。 彝语支各民族迁徙史诗的产生和形成,其渊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那就是古氐羌族群历史上的族体分化及其接踵而至的大规模迁徙。几千年前,古氐羌族群由西北向南方迁徙,进入南方以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逐渐分化为今天的藏缅语族各民族。民族迁徙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迁徙,彝语支各民族宗教信仰中送灵归祖、民俗中的节日习俗及俗文学中相似的神话传说、故事母题等等显现,都向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印证资料。如著名的"九隆神话"、"火把节"习俗、风俗仪式长歌中的送魂歌、《指路经》等等,都表明这些民族的先民在族群分化以后始终携带着祖先所创造的文化作为精神行囊,在千百年来的辗转迁徙中步入了新的民族共同体。与此同时,迁徙史诗的产生与各民族的祖先崇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早在父系氏族部落时代,为了维护以血缘为网络的氏族利益,繁衍本氏族子孙,各民族先民在长期地与大自然搏斗的同时,自发地追寻、回忆氏族祖先的来源和业绩,以此作为现实族体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各族原始宗教信仰体系中的仪典、经文(如彝族的毕摩经、哈尼族的贝玛经)中就是以怀念先祖的虔诚情感,通过对不同时期祖先生活的追溯、描绘,传达祖源、族史知识,以证实族体绵延的生命力和血统的同一,依据可靠的史实追索,树立祖制族规的权威,推行承继传统,保持族体延续、稳定和强大。迁徙史诗对史事的意义发掘是从各民族群体生活的现实需要出发的,当然宗教目的──强化祖先崇拜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才是氏族精神的培养和民族认同的驱力。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彝语支民族分布广泛,支系众多,历史上迁徙频繁,各个支系乃至各个家支对自己的血缘都十分重视,各自都在追寻本民族的起源,寻找民族的发祥地,然而体现其民族中心主义的正是祖先信仰及族群意识,并以此作为民族有效的凝聚力,确定了民族文化的一个固有模式,所有族体成员都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归属、依赖和服从这一业已认同的历史延续,从而调节个人的精神生活,寻找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迁徙史诗"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是十分深重的。 迄今为止,南方少数民族迁徙史诗的发掘、整理和出版已初有成效。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些作品主要集中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中,这或许与彝语支民族同出于由北向南迁徙的古氐羌系,而且历史上这些民族在频繁的迁徙中业已形成的喜流动、重开拓的民族性格有关。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哈尼族的《哈尼阿培聪坡坡》、《雅尼雅嘎赞嘎》、《普亚德亚佐亚》、《阿波仰者》;彝族的《赊 榷濮》、《夷僰榷濮》、《根因榷濮》、《彝族源流》及《南方彝志》中的《谱牒志》和《历史志》;拉祜族的《根古》等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