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何去何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汪娟 参加讨论

    摘 要: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批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分支,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现状是:处于边缘地位,处于自我话语失真即自我失语境况,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明显滞后。
    要寻求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新发展,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应具有较强的吸纳力,形成个兼收并取的开放体系,吸收当代汉文学批评的理论精神,加以消化,与之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建设当代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还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汉文学;当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10)04—0064—04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从理论上说是文艺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进行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 “文学批评通过对作品、现象、思潮和文学史的文化内涵的阐释,揭示其意义、价值和趋向,引导人们的审美精神走向。 文学批评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积极的构建性力量,批评不但能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而且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精神状态。 ”[1]
    纵观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从 20 世纪 50年代至 70 年代, 文学批评大都成为政治宣传的一种附庸,文学批评简单化,与文学的现实不相吻合,文学批评失去了自身和力量。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大量外国文论、文艺思潮的涌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同步,在新时期获得了多元化发展,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特色。 但如果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放置于整个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的大潮流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尚处于边缘地位,处于自我话语失真即自我失语境况。 “这其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此为内部原因;二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是在当下中国文学的整体理论框架里讨论,是一种单向的‘他者’的批评话语系统。 总之,当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亟待建立自己独特的批评理论体系。 ”[2]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影响下,在我国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外来的异质文化的影响与日俱增,中外文化、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程度远远地超过了过去的任何时期。 国际文坛的复杂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当代民族文学中也有所表现,可是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理念上都相对滞后。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不振,久为学界不满。 例如 1983 年白崇人就指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不但落后于一般文学理论研究,而且也落后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3](P36)。
    此外,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还存在着批评思想力度不足,精神资源匮乏,审美能力不强,批评标准出现某种迷乱现象,其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足以解析当前复杂的文学现象的思想能力和富于精神价值的审美判断力。 而这两种能力,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资源的厚薄是有直接关系的。 因此,更新研究方法,用符合新时代的审美理念关注和审视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刻不容缓。 在新的视角及文化语境下,学界需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作出新的研究,提出新的见解,同时进行整合的探索,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相互浸润与融合。
    通过上述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反思,有必要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重新梳理,厘清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特质。
    一、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现在被规定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当代文学”则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说起“当代文学”,通常会理解为几个方面:一是当代文学批评,文学的现状研究,注重文本的分析、评价、阐释,在某种程度上有更多的静态分析的特点[4](P132)。 另一是文学史研究,有时还有文学体制、文学机构、文学现象等的研究。 在文学的发展上,不平衡性是一大特征。 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虽然加入了少数民族文学史的写作,但是相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有机的整体而言, 这部分比重极少。 任何一个民族都希望自己在多民族共存中长期葆有区别于他民族的文化地位, 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也是各民族在文化及文学上的交流,十分有益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及文学发展;而另一方面,假如一旦由于文化的交融失控与过度,多元文化被人为地过早地简约成了少元文化或者一元文化,各民族间文化及文学的交流、互动便不复存在,失去任何的意义和价值了。 我国有 56 个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蓬勃生命力和独特个性的文学现象,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汉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势必会造成知识结构的缺失。
    文学史的写作与文学批评是血脉相连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自新时期以来产生了质的飞跃,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同步。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历经60 年的风雨,己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批评形态, 而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形态,不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突然完成的形态,而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是吸收了中外古今理论有用成分、具有科学和人文精神、开放的、动态的、复合多样的形态。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今天的文学存在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文学研究必须直面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实现理论创新和中外文论交流中走向学科的前沿。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分支,二者既有共时性,又有特殊性。 纵观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汉文学批评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明显滞后于当代汉族文学批评的研究。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集体编著的 《中国文学通史·当代编》(华艺出版社 1997 年版,共三卷)是目前已有的当代文学史中规模最为宏大的。 这部文学史追求全面,大篇幅写到少数民族文学,其中包含少数民族文学专门章节共 54 章,占全书的 19%。 除此之外,当前各类少数民族文学史、 概论、 比较研究的著作也不在少数,“但毋庸讳言, 当前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主流文学史的写作是脱节的。 ”[2]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滞后的现状原因是什么? 一种说法认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愿意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人太少,许多有名气的批评家更愿意做汉文学的研究,作为主流的汉文学研究更易发现有价值的文学问题和作家作品,比研究少数民族文学更具有挑战性,似乎也更有学术含量,当然也更容易产生社会较应。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国当代汉族文学”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是汉文学的巨大优势造成的。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分支,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话语,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少数民族文学一直是处于被压缩的、忽略的地位。 中华民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体,而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基本元素和载体,是多民族文化的融汇,但在文学史中,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却存在着许多的学术空白。 此外,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危机: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写作,民族文学先前的“纯正血统”失去了,对少数民族文学阐释的话语发生了变化,这导致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有时不能纳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整体框架中去处理。 因此,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时既要注意其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还要将之纳入中国当代文学的语境中去观照。 同时,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也引领、制约着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发展,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必须建立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基础上。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近年来虽然获得了一些长足的发展,开始形成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雏形,但不可否认,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并未取得骄人的成就,学界对当今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现状不尽满意,长期以来,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基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繁荣局面常常表现出某种躁动和不安。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如何介入到当代少数民族的精神生活之中,如何通过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是今天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的使命。
    二、寻求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新发展
    如何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寻找新的学科话语? 近年来,全国各地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者为此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陆续出版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著作,努力寻求新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话语,寻找新的研究视角,并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 他们试图从文学之间的关系和变动上,来寻找、确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学科的规范性, 试图寻找有效的阐释方法, 来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提供阐释的空间,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学术空间和理论视野在不断扩大。 但是,从总体上而言,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面对当今的时代思潮、历史语境、现实生活、创作实际时,表现得比较被动、窘迫、乏力,缺乏主体性强大的回应和建构性很强的理论基点。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学所提出的问题,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研究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对观察当代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并不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研究中,在很大程度上更具有多元化的民族地域色彩,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与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性格心理、宗教图腾、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经过几代学人的工作,处在一种相对的稳定性中, 而对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来说,可以说还是处于很大的不稳定性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则需要寻找或培育一种适合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所要确立的,并不是简单地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方法、理念的靠拢。 因而,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研究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这是很困难的工作,但却是值得一试的。
    当我们回首 20 世纪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时,深切感触之一,就是认识到“文学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对本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而且还受制于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5](P452)。 这就是说,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 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来说是如此,对于同一国家中的各个民族的文学来说也同样如此。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多语种,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文学、 各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少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三方面共同构建了各民族文学互动的多元发展格局。 我国多民族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 60 年的发展历程中是双向交流、 互动的。 从一定意义上看,这种交流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现整体性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强大内因, 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最切近的源流。正是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才使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姿多态,由此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的总趋势、总进程。
    汉文学不仅是中华文学的核心, 同时也是载体。 通过它,东北和西南,西北和东南,少数民族文学通过汉族分布的中原, 以文学形式进行交流,从而使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思想、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上形成了某种统一体。 这种一体化过程形成了当代各民族文学批评的公共性。 处于中心地位的中国当代汉文学批评,由于其厚度和艺术魅力而对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产生了强烈的辐射,其结果产生了两种效应。 其一是当代汉文学批评的思想、风格等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二是产生了一大批用汉文学形式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进行评判的文学批评。 因此,在文学批评的交往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应具有较强的吸纳力,形成一个兼收并取的开放体系,吸收当代汉文学批评的理论精神,加以消化,与之融为一体。文学的突破和创新,不在于对传统和继承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继承不是简单的、静态的的重复,而是历史的、动态的过程。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要创造新的理念,需要不断突破原有的形式,即需要现代化。 现代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它的核心问题是当代意识。 在文学理论中,所谓的当代性,应是一种搏动着当代时代精神的宏放、宽容的开放意识;一种富有民族进取精神的创造性意识;一种能够确立创作主体自身价值的自主性意识,是千百年来被压抑的人的独立精神的发扬。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应以当代性为其发展目标,不断通过现代化来改造传统, 创造一种适应当今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与大众审美需求相适应的当代形态。 当代性是一种极为活跃的活力, 它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撞击,肯定与批判,选择与扬弃,才能不断改造与丰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内容与观念。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既要有自己的独立标榜,也要不断与其他的文学批评经验融合,才能时时更新。 这种交流有地区性的、民族性的、国际性。通过这些交流,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才能摆脱自我的束缚,汇入当代文学批评的主流之中,成国扩大审美领域、了解他民族文学精神的有力手段。 但是更重要的是,对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本身来说,交流不仅是互通有无,而正如艾略特所说,一是为了使自己复苏,二是使自己成为不朽,这是更深一层的意思。 没有哪一种文学能独立于其他文学而独立存在。 “在一定时代里,它们中每一种都依次在外来的影响下重新复苏。 在文化领域里专横的法则是行不通的; 如果希望某一种文化成为不朽的,那就必须促使这一文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 ”[6](P193)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此同理,当其处于绝对的封闭状态时,陈陈相因的格局,定型的思维,定势的规范,必然会使它缺乏生气,走向停滞与蜕化。 新的文学批评的思维形式,新的文学理论的触动, 可能会赋予它以新的机杼, 在文学观念、语言、形式等方面有所借鉴。 当代性给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注入了生命活力,在此前提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发展途径将是多样与综合的。 所谓多样是指对当代文学批评采取开放态度,提倡批评的多样化。 所谓综合,就是吸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创造新的文学批评形式。
    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特征是其文学传统的组成部分。 这种民族性特征一旦确立,就会成为一种极为稳固的因素,后人从中不断选择,它的核心部分会被保留下来,流传下去,成为该民族文学创作的广泛的参照系而被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稳定的传统又会成为一种排他惰力,显示出它的保守的方面。 因此,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要获得生命力,就不能把民族性视为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看作是一个过程,即民族化变动的过程,使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与创作同步而趋。
    因此, 建设当代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一定要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如何具有当代性并体现时代精神? 第一,必须在研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现实基础上,概括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新经验。 自 20 世纪末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错综复杂,文学思潮此起彼伏,文学创作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难题,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不能无视这些新问题。 当代性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也就是要面对现实,与时俱进;第二,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观照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以宏观为主旨,以微观为基础,二者有机结合。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应与各种丰厚的思想资源保持联系,既能整合又具有创造性的转化能力, 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审美的坚实基础;第三,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在这一强大潮流的影响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社会科学本身也会日益变为一个开放的领域。 文学批评也是如此。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将与一些新的边缘科学、一些新的课题,在综合交叉的网络中引起新的进步与突破。 当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还必须具有个性化, 具有特定社会、环境、民族心理、地域色彩、风尚习俗特征,保持其民族特色,在未来长久的发展中,民族特征仍将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主导因素。
    参考文献:
    [ 1] 雷达. 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 N] . 中国文化报,2008-05-28(03).
    [ 2] 吴鹏毅. 文本语境与批评话语———对当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一点思考[EB/ OL]. www.3j i ang. com/ bbs / a/ a. as p?B=680&I D=47469 2009- 8- 18.
    [ 3] 白崇人 . 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研究
    [ J] . 民族文学,1983(10).
    [ 4] 洪子诚. 问题与方法[ M] . 北京:三联书店,2002.
    [ 5] 童庆炳. 文学概论[ 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 6] 艾略特. 诗歌的社会功能[ A] . 王春元,钱中文,编. 美国作家论文学[M]. 刘保瑞,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4.
    原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