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火文集》接续茅盾的宏伟文风,再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云突变。英国思想家波普尔有言,“人类的具体历史,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所有人的历史,也必然是人类的一切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王火文集》整十卷、数百万字的书写,不仅是个人命运浮沉的表征,更是云波诡谲的20世纪希望、斗争和受难的历史见证。 纪实散文书写: 记忆深处的家国情怀 王火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王开疆曾受业于实业家张謇,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归国后成为著名律师,曾任国民政府法官惩戒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文集》中,王火称自己的童年为“失去了的黄金时代”。在上海小东门裕福里,与王家比邻而居的是学者章太炎、音乐家黎锦晖;如鲁迅的阿长一样质朴善良的苏州奶妈永远带着慈爱的笑;“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的“打倒列强”歌至今在他的记忆里留存。在南京的秦淮河畔,王火曾在张府园里“拾一堆枯叶将梧桐子烧熟后剥了皮当瓜子吃”,在卢妃巷踏过整洁的青石板走到小学校里去。还曾听过北平吹断枣子树的呼呼大风,随父拜访过留着大胡子的于右任,同马相伯外孙一起放过风筝。 不幸的是,30年代以后,日本侵华之势愈烈。父亲王开疆被汪精卫软禁,威逼利诱欲使其与日本人合作,后失踪于海上,传为“激于义愤,投海自尽”。王火的“黄金时代”自此一去不返。在母亲的支持下,他考取复旦大学新闻系,求学于作家萧乾、学者储安平等。1946年至1947年,王火以特派记者的身份,为《时事新报》等多家报刊从事有关抗日的人与事的报道。他在聆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诉说日军暴行时,“浑身冰凉而血液却在体内沸腾燃烧”;探访上海虹口日侨时,捕捉到佐藤听到细菌战时惶悚心虚的面目;见证战犯冈村宁次公审,如实记录下杀人魔推诿恭顺的表情活动…… 童年时代的江南婉约风情,青年时期抗日的烽火铁血,这些记忆深处的家国情怀,都成为萦绕王火一生的生命底色,既化作了纪实散文里的或深情或激愤,也成为其80年代文学创作的源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