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深翻于记忆的地层之间——评金宇澄新作《回望》

http://www.newdu.com 2017-10-24 文艺报 李静 参加讨论

    继长篇小说《繁花》之后,金宇澄于2017年初推出了非虚构叙事集《回望》。《回望》将视角回撤到作者的生命之根里,深情“回望”父母一代的人生经历。个体在岁月沧桑中的 “境遇”及其“应对”与“选择”,也就天然地与某种历史的图式与势能联结在了一起,从而使得对于个体经历的讲述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个”的价值,而具有了一种“群”的意义。
    在《回望》中,金宇澄旁搜博采各类图文资料,包括父母的照片、书信、日记以及相关学术著作,以近乎科学研究的方式从各式各样的记忆断片中“缀合”了父母“密密麻麻的一生”。金宇澄父母的一生,恰好完整经历了20世纪中国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时光。因此,个体在岁月沧桑中的 “境遇”及其“应对”与“选择”,也就天然地与某种历史的图式与势能联结在了一起,从而使得对于个体经历的讲述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个”的价值,而具有了一种“群”的意义。这部深翻于记忆地层之间的作品,也为后来者提供了若干凝视历史的门径与支点。
    “紧张瞬间”中的“文学”
    金宇澄的父亲金若望出生于江苏黎里的没落地主家庭,他的学生时代由于“抗战”的全面爆发提前结束。他曾是“华东人民武装抗日义勇军”的成员,“皖南事变”后转移至上海成为了一名中共地下情报工作人员。
    在《回望》中,金宇澄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父亲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尤其是父亲突然被捕接受刑讯一节,节奏紧凑,令人屏息,格外可见金宇澄的文字功力。历史本身的紧张感也跃然纸上。值得注意的是,父亲的经历固然传奇,但在金宇澄的笔下却一丝一毫都未沾染刻意猎奇的媚俗气息。从写法上来看,作者的态度是极为严肃认真的,甚至把对于父亲的温情都压在了纸背之下。他在文本中直接插入了大量文献资料,“材料名称、出处都放在引文前面,既像是引、也像是注,很有意思。有点像围绕一件事七嘴八舌的插话、讨论”。他让材料之间互证、互补甚至互驳,尽力还原记忆的原生态、参差性与“在场感”,从而形成了一部所谓的记忆“毛边本”。
    所谓“历史”,往往并非均质连续的时间河流,而是产生于人与史互动的紧张瞬间,特别是那些个人遭遇外部强压时拼搏挣扎的瞬间。在历史书写中,这些有待讲述和清理的动态瞬间通常包含了最大的容量与延展空间。因此,记忆中的“紧张瞬间”也就成为了历史中的“关键时刻”。在回望这些瞬间时,文学被赋予了内在的灵魂与历史的纵深。《回望》中关于父亲的讲述,便是对于这些“紧张瞬间”的重新打开。其间打开的是个体的生命史,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的“大时代”,更是浮沉于“大时代”沟壑中的人的境遇与选择。
    当然,紧张感虽是一种历史-文学书写的动力,但其表现形式却并非仅有高度戏剧化的命运。与父亲命悬一线的生命“瞬间”相比,母亲的口述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上海女孩的时光之变”。金宇澄的母亲本名“姚志新”,在几十年后,她曾经感慨,“这个名字有彷徨无定之意,名如其人”。她的人生经历的重述,便构成了“紧张瞬间”的另种呈现。
    母亲的人生故事虽然平淡不少,却依然由与大历史互动的“紧张瞬间”构筑。母亲一节,以“我”的口吻自述,风格一变,平稳沉静。个人必须适应历史形势,虽然她与革命的形势始终有疏离之感。在南京集训期间,她日夜想要离开军营,回归上海的平静生活。如愿返沪工作之后,她参加了1957年的机关干部下乡劳动锻炼,经历了她前所未知的农村生活。这些“紧张瞬间”真实再现了一位普通上海小姐进入历史的节点、方式与姿态。换言之,这便是属于她的历史。在母亲晚年的沉静回望中,原子化的“个体”取代了历史的“主体”,在国族叙事的裂隙处,打捞出了或隐或显的细部,而在个人与时代之间,又弥合出了一份专属的历史记忆。
    金宇澄的父母一辈无法自外于大时代的历史浮沉,既承受着历史偶然性的塑造,同时也发挥着笃定活泼的生命力,仿若在激流中游泳,出落成“热爱生活的一对”。只是如此独异的个人史与家庭史,能否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呢?亦即读者能否顺利进入金宇澄营构的“历史现场”呢?答案是肯定的。《回望》中留存的这些与时代共生的“紧张瞬间”以及其间蕴含的记忆与情感,实打实地构成了读者共鸣的精神基础。这些过往的细节,通过时间的沉淀与内省式的回望,铸成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标本。在个人的渺小命运背后,包孕着历史的教训与人性的原理——无论是隐蔽战线工作者群体的历史评价问题,还是对于普通人与革命事业的疏离隔膜应当如何看待,以及人性在具体的微观情景中的善恶交织需要如何判定,等等——这些都构成了纸面背后直指人心的巨大力量。它们既是极为具体的与历史的,又是极其超越的与文学的。金宇澄的优长在于,他选择了最为克制的笔法,但同时并未放弃极为敏锐的历史感觉。通过呈现这些与历史逻辑相纠缠的个人经验,他将这些“紧张瞬间”上升为了一种让读者进入历史、把握文学的有效通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