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国家图书馆藏善本西厢记丛刊》前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两部戏曲,可以说是与整个戏曲的产生发展相始终的。一部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另一部是高则诚的《琵琶记》。
    中国戏曲发源自先秦,形成于唐宋时期。王国维认为,戏曲从雏形到成熟,“小说实有力焉”。《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文人士大夫所撰的唐人小说,与在唐代兴起的讲唱文学一起,在叙事形式和故事情节上,为戏曲走向成熟准备了条件。以宋代赵令畤的《蝶恋花》鼓子词为过渡,以宋杂剧《莺莺六么》等作铺垫,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达到这一题材在叙事体裁中的第一个高潮。然后才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以戏曲的形式,变通杂剧一本四折的精巧体制,在董解元作品的基础上,以长达五本二十一折的篇幅,肆意铺写,极逞妍巧,人称“天下夺魁”。“元曲”之得以与唐诗宋词相并提,《西厢记》杂剧应有一份重要的贡献。
    至元灭南宋而一统中国,南戏北剧相会于杭州。北剧的文学成就,无疑给尚处民间、士大夫罕有留意的南曲戏文以巨大的影响。在这种相互的交流之中,南戏更多地吸取了北剧的养分,而壮大自己。更有李日华等人,改编王实甫之作,转用南戏的形式改成《南西厢记》,成为当时南戏改编北剧热潮中的一个环节。在后来北杂剧一人主唱的体制日渐成为戏曲发展的障碍的时候,《南西厢记》则填补了崔张故事在演出中的位子。
    但杂剧《西厢记》也依然活跃于明清时代,与明清戏曲的发展紧密关连。
    一是作为一种深受欢迎的阅读文本,《西厢记》杂剧得到了大量的刊刻,今日尚存的明代刊本,即有近六十种,其已经湮没的版本,当亦不下此数。
    二是在明代中叶传奇文人化热潮中所引发的戏曲论争,对《西厢记》杂剧的评价也成为其中的一个热点。例如在《西厢记》与《琵琶记》的高下之争中,李卓吾以《西厢》为“化工”,而视《琵琶》为“画工”,提出“童心说”,强调个性,反对道学(《焚书·杂说》),即是最有代表性的表述。何良俊以本色当行为尚,故独许南戏《拜月亭》,而以为“《西厢记》全带脂粉,《琵琶记》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曲论》)更重要的是,这种貌视对作品高下优劣品评的分歧,其实正是明人借助对这些典范之作的品评,以表达自己的戏曲观念的一个重要方式。但也正因为如此,《西厢记》深入地影响并且介入到了明代的戏曲活动之中。
    三是北剧南戏相会之后,杂剧艺人已有兼擅南曲者,而南戏演员更以兼唱北曲为能,故而在元末沈和甫创南北合套形式之后,南戏传奇更将此种形式用于演剧。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厢记》杂剧在明代获得了南戏化的演出,构成北剧《西厢记》“传奇化”的奇特现象。一方面,到了明代前中期,北曲形式的《西厢记》依然活跃于北方的舞台,另一方面,正如《单刀会》、《萧何月下追韩信》、《红梨花记》等北曲杂剧的若干单折套数,被完整地移入南戏作品之中,《西厢记》杂剧也有一部分活跃南曲的舞台上。所以万历时间的戏曲选本,其中仍然选录有北曲《西厢记》的单折,有些选本仅仅将上下场的形式南戏化,主体唱段并未多作变动。这种情况,也影响到明代的《西厢记》杂剧的刊本,书坊大多顺应时代的变化与观众的需要,对《西厢记》杂剧文本作了改造。最突出的便是从分折,改为分出,增补出目,对一人主唱的体制加以改变,尽可能将曲文分配给同场的其它角色,卷首更增入南戏的“副末开场”,因而形成了“传奇化”的《西厢记》杂剧文本。
    第四,《西厢记》的校刊、批评,无不渗透着校理批评者的主观意识。其中,既有纯粹以商业赢利为目的的书坊刻印,即取当时最为流行的版本,加入当时受欢迎的增改内容;也有意在恢复《西厢记》作为元曲典范的本来面貌,做的是符合今日古籍整理规范的工作;更有曲家、文人,则是借此以体现个人的戏曲观、文学观,乃至政治观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清时期的《西厢记》杂剧刊本,不同于一般文人别集那种同一内容的反复重刊,各版本之间,通常并不只是个别字词的差别,而是在顺应着时代的需要,不断作出积极的响应,有着主动的改变。每一处的改动,对于王实甫的原作,固然可以说是一种“歪曲”,但是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从戏曲作为一种以舞台为中心的艺术,需要不断地顺应时代与观众的需求的角度来看,却不能不说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推进,自然也别有价值在其中。对于今日的研究者来说,却正可以为我们研究明清戏曲观念的变化,研究明清戏曲具体而微的演进,研究明代文人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提供珍贵的文献材料。
    试举一例。笔者曾经影印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万历二十六年(1598)继志斋刊本《重校北西厢记》与《重校琵琶记》,发现此版本实是明代著名学者焦竑在万历十年壬午(1582)序刻本的重刻本,焦竑以“龙洞山农”之号,在所刻《西厢记》的序言说:“余园庐多暇,粗为点定,其援据稍僻者,略加诠释,题于卷额,合《琵琶记》刻之。风雨之辰,花月之夕,把卷自吟,亦可送日月而破穷愁。知者当勿谓我尚有童心也。万历壬午夏龙洞山农撰。”焦竑曾将《水浒传》和自己编刻的《西厢记》、《琵琶记》合刊本寄与友人李贽,李贽的《童心说》,即因此序而引发。李贽说:“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焚书》卷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因此序而得以确认。不仅如此,李贽曾复信谓:“《水浒传》批点得甚快活人,《西厢》、《琵琶》涂抹改窜得更妙。”(《续焚书》卷一《与焦弱侯》),可知李贽从事戏曲批点,亦是因焦氏所撰《西厢记》诠释评注而引发。
    至于从李卓吾、陈眉公、金圣叹评戏曲,也莫不借此以表达其观念;晚明书坊又借李评、陈评为号召,衍生生王世贞、李贽合评本,汤海若评本,王、李、汤三先生合评本,孙月峰评本,即体现了这个时期的趣尚。至清初潘廷章评改作《西来意》,更非泛泛之作,而是寄托着易代之后的遗民之思。所以一部《西厢记》杂剧在明清的刊刻传播史,也是我们探索明代戏曲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的一条很好的线索。
    但是这些明清刊本《西厢记》,除了少数几种以往曾得到影印之外,易为学者所见,大部分则深藏于各图书馆的善本室,一见已是不易,想要利用多种别本细加比较,则更是困难的事情。
    有鉴于此,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有编集影印出版《古本西厢记汇集》之举,无疑是《西厢记》及戏曲、版刻研究者的福气。
    此集将国家图书馆所藏、往日未曾影印过的稀见版本尽数收罗,数量更多达三十种。笔者有幸先睹为快,并参照学者此前所做的《西厢记》版本研究工作,并就笔者所知,对所录版本作一个简要说明,以方便读者使用。
     
    (一)古本董解元西厢记    金董解元撰  明适适子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2271。八册。《西厢记诸宫调》今仅存明代以后刊本,本辑所收的明适适子刊本,为其中较最、亦较为完善的版本之一。
    (二)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  元王实甫撰、关汉卿续  明徐士范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7240,四册。卷首《崔氏春秋序》署“万历上章执徐之岁如月哉生明泰沧程巨源著”,知为明万历庚辰年(八年,1580)序刻本。次为《重刻西厢记序》,署“企陶山人徐逢吉士范题”,因知为徐士范所刻。插图内所镌刻工姓名有黄锋、黄汝清、黄锴、黄德时等,均出徽州虬村黄氏一族。正文有“末上首引”,类似南戏之“副末开场”,可见已受南戏体制影响。
    国图藏本《释义大全》一卷扉页有墨笔题作“北西厢记释义字音大全   西厢附录第四/企陶山人徐逢吉士范   梦凤楼暖红室刊校”,知经刘世珩收藏,且拟将此《释义大全》、《字音大全》列入“汇刻传剧”之附录。
    此外,上海图书馆也有收藏(索书号:829177)。
    (三)重校北西厢记   明罗懋登注释  明万历间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00765。明万历间刻本。四册。无序跋,未署作者名。此本当据继志斋《重校北西厢记》翻刻,但略有改动。目录页末尾署“二里南人罗懋登注释”,但罗氏所做的工作可能只是为眉栏注了字音,释义部分则前有所承。继志斋本有日本内阁文库藏本,《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已收录。
    (四)新刊合并西厢记 金董解元、元王实甫撰  明周居易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A01841。
    此书为《合并西厢》丛书的前两种,原书含《新刊合并董解元西厢记》、《新刊合并王实甫西厢记》、《新刊合并李日华西厢记》、《新刊合并陆天池西厢记》四种。今各图书馆已无四种完整之藏家。今据以影印的国图藏本,仅存前两种,四册。
    而《合并董西厢》之单行传本,国图另有一吴梅旧藏本(索书号:04364),南京图书馆亦藏有一种(索书号:116048),卷首另存有张凤翼为全书所撰《新刻合并西厢叙》,署万历庚子,知此合集当刊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
    (五)元本出相北西厢记  元王实甫撰  明王世贞、李贽评  明起凤馆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6274。两册。郑振铎旧藏。此外,上海图书馆也有藏,索书号:787531-32。两本均有残缺。如果能将两者相配,则庶几可成完本。卷首序文所署,知是起凤馆主人曹以杜刊于万历三十八庚戌(1610),黄一彬刻。
    此本号称“得(王世贞、李卓吾)二先生家藏遗草,归以付之杀青”,实属书坊伪托。此本与杭州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刻于同一年,正文文字亦同。两者当出自同一系统,即前有所承袭,惟其底本今已不存。
    此种起凤馆刻本栏上镌评,评语为套印。其板或曾转让,故削去序文、凡例后,去掉套板的评语,略作校订挖改,续加刷印。详见后文。
    (六)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  元王实甫撰、关汉卿续  明李贽评  明容与堂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2420,重装五册,原有残缺,经钞补,仍不全。系周越然旧藏。此书上海图书馆亦有藏,索书号:T340306-07,略较国图本完好。另有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本,索书号为德-214-11,保存最为完好。
    此书为杭州容与堂所刊。内第七幅插图有“庚戌夏日模于吴山堂  无暇”,知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本。黄应光镌。容与堂号所刻李卓吾批评的戏曲,还有《琵琶记》、《幽闺记》、《玉合记》、《红拂记》等。
    (七)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  元王实甫编、关汉卿续  明徐渭批订  明王起侯刻本
    此书国图藏有三套,均有残失,兹取其最为完整者影印。原书索书号:16232,四册。郑振铎旧藏。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台湾故宫博物院(原北平图书馆藏本)亦有藏,亦有缺页。第一幅图署“万历辛亥冬日虚受斋漫笔”,知为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所刊,新安黄应光镌。
    此书称“重刻”,其据之原刻本今似不存。
    国图藏另一种(索书号14496),卷首存有署“东海澹仙诸葛元声书于西湖之楼外楼”的序,谓“苎罗乡王君起侯父,……诵读之瑕,一见文长手稿,即欣然命梓。……梓成,问序于余”,因知此本为诸暨王起侯所刻。据诸葛元声所叙原委,则此本称出徐文长评点,似亦非全属伪托。
    (八)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西厢记 元王实甫撰、关汉卿续  明陈继儒评  明师俭堂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2422。二册。此书上海图书馆亦有藏(索书号:750307-08),惟卷首脱署“云间陈继儒题”的《西厢序》。另外日本产业大学亦有藏,为小川环树旧藏(索书号小川文库·集·901)。福建书林萧腾鸿师俭堂所刻,版心下方镌“师俭堂板”,刻工为陈聘洲、(刘)次泉、陈升云、凤州等。卷首有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余文熙所撰的《六曲奇序》,此序后来被借作“六合同春”的序。因知此本之底本即从余氏序本来,其具体的刻印时间,则在启祯间。
    此本题“云间眉公陈继儒评”,而正文内容除个别字词外,同容与堂万历三十八年刻李卓吾评本;其评语有承自李评本者。此外,陈眉公评本《琵琶记》,也与容与堂刻李评本有相同关系。所谓的陈评,当出伪托。
    此本明末尚有修板重印本,题作《鼎镌西厢记》,国图亦有藏(索书号:00560),删去原版的序文、附录等,卷端所题,改作“鼎镌西厢记之上”,另三行并行,题作“云间眉公陈继儒评,一斋敬止余文熙阅,书林庆云萧腾鸿梓”。撤去版心下文“师俭堂板”字样,余则未变。故此次影印,录前一种而去后一种。
    (九)田水月山房北西厢藏本 元王实甫编、关汉卿续  明徐渭批订  明王起侯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6226。据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改板印本,二册,卷首序文有残缺。郑振铎旧藏。另南京图书馆亦有藏(索书号:116046),卷首完整。此本与《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有相承关系,其版式、正文内容相同,即同属王起侯所刻。惟此本则无插图,无《会真记》,此外,两本套印的眉批、批语则互有出入。
    按,此本当据画意本删减而成。各折卷端略可见其剜改痕迹;且第五折“明于越徐文长批评”一行,补在“第五折”行下,与前后不统一,显属后补。
    (十)元本出相北西厢记(存会真记诗词跋序辩证年谱碑文附后一卷)  明玩虎轩原刻崇祯间补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6237。全书卷次不详,存附录一卷一册。郑振铎旧藏。版心下方镌“玩虎轩”三字,故知原板为玩虎轩所刻。
    按,玩虎轩为汪光华书坊之名,尝刻有《琵琶记》,有汪光华序,署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叙并书”。版式与此本相同。明代书坊多在刻《琵琶记》的同时,亦刻印《西厢记》,故此种玩虎轩刻本《西厢记》,原当与《琵琶记》刻于同时,亦即刻于万历二十五年前后。
    国图所藏此本所录《唐故荥阳郑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附墓志铭》,前有“叙”,署“崇祯甲戌梅月东平十河宋国标识”,故此本实为崇祯七年(1634)补刻本。
     
    (十一)新刊考正全像评释北西厢记 元王德信撰、关汉卿续  明文秀堂原刻金陵十乘楼印本
    原书图图索书号:12653。重装四册。叶氏天葆堂、介休侯氏困学斋旧藏。
    此本书内封题名作“绣像音注西伯合刻”,知为原与《琵琶记》合刊,惟《琵琶记》已不存。又,内封题“金阊十乘楼梓”,正文则署“金陵文秀堂梓”。文秀堂为明末金陵书坊,今存有文秀堂万历间刻本,故当此书当为万历间原刻,后板转十阊楼,为其改板印本。
    另有北京大学藏本(索书号:NC5696.1-0429),内封及序文已失,余均同此本。印次当亦相同。
    此本所标出目与他本颇异,卷首之“开场统略”,同传奇之“副末开场”,但与他本均不相同。
    (十二)新刻徐笔峒先生批点西厢记 明徐奋鹏评  明末笔峒山房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04501。二册。未题作者。正文署“古临笔峒山人徐奋鹏评阅”,而其评语实掇拾李卓吾评本、陈眉公评本等而成,疑系书坊伪托,而题徐氏之名,其刻印当在天启间。
    (十三)西厢定本 元王德信撰、关汉卿续  明槃薖硕人增改  
    原书国图索书号17237。三册。首有残阙。1963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曾据以影印,有王季思先生所撰跋文。
    此本正文署“槃薖硕人增改定本”。槃薖硕人为徐奋鹏的号。奋鹏(1560-1642)字自溟,别号笔峒山人、槃薖硕人等,江西临川人。晚明理学家。一生未仕,而著述甚丰。尝改删《西厢记》与《琵琶记》,分别名《西厢定本》与《伯喈定本》,合题曰《词坛清玩》。亦即“西伯合刻”之一种。
    此种合刻本,国内已无完帙收藏。而日本宫原民平氏旧藏有全套,六册装,惟今已不知下落。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大学均有据宫原氏藏本影钞的《伯喈定本》,卷首有翔鸿居士《题琵琶记改刻定本序》,署“辛酉暮春”,因知刻于天启元年辛酉(1621)。此种《伯喈定本》,国图亦有收藏,索书号:13124。
    《词坛清玩》由镌有晚明一批知名画家所作插图,绘刻均精,当时影响亦著。前一种“徐笔峒先生批评西厢记”,或即是书坊因此而托徐氏名行世,其刻印自是晚于此本。
    (十四)朱墨刻本《西厢记》   元王实甫撰、关汉卿续  明凌濛初朱墨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6233。四册。朱墨套印,明天启间吴兴凌濛初校刻。新安黄一彬镌刻。郑振铎旧藏。
    此种版本存世尚多,国图另有吴梅旧藏、周越然旧藏本;又上海图书馆(陶湘旧藏)、北大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北平图书馆藏本)、日本大谷大学图书馆(王国维旧藏)、内阁文库、天理图书馆(盐谷温旧藏)等均有藏。
    此本凌氏自称“悉遵周宪王元本,一字不易置增损”。凌氏又有朱墨刻本《琵琶记》,标“臞仙刻本”,臞仙为定献王朱权之号。此两种版本亦首见于凌氏刻本提及,恐均是托古改制。但凌氏刻本也确为今存最近于古貌的刻本,向来受到学者重视。
    (十五)硃订西厢记 元王实甫撰、关汉卿续  明孙鑛批点  明末诸臣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00829。四册。明末诸臣刻本。刘素明刻像。
    此本署“东海月峰孙鑛批点,后学诸臣校阅”。题孙鑛所批点,当是伪托,诸臣校阅,则为真。正文同萧腾鸿刻陈眉公评本,批语则多撷自陈眉公评本,其刻工刘素明亦同。故此本实据萧腾鸿刻本改造而成。
    另有《硃订琵琶记》,日本内阁文库有藏,《日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据以影印。正文所题,亦同此本。卷首有凌延喜之跋、即空观主人“琵琶记凡例”,均同凌刻朱墨印本。因知其刻于凌刻本之后。
    孙鑛(1543-1613),字文融,号月峰,浙江慈溪人。官至兵部尚书。为当时古文名家,且精通曲学,尝有《与沈伯英论韵学书》,与沈璟讨论声律音韵,又有《南戏十要》,见吕天成《曲品》引录。
    孙鑛卒于万历四十一年,凌氏朱墨本刻于天启间。故此本之刻印,或在崇祯间。
    (十六)北西厢  元王实甫编、关汉卿续 明徐渭批点  明崇祯间延阁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6234,重装四册。首有残缺。郑振铎旧藏。另上海图书馆藏有两种,索书号:782383-85;828225-26。合之可补国图藏本之缺。
    此本为越中李廷谟所刻。廷谟字告辰,号延阁主人。尝刻有徐渭《四声猿》。此本则祖方诸生(王骥德)刻本,评语多取徐文长评画意本,有陈洪绶等名家插图。
    (十七)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 元王实甫编、关汉卿续 明张深之校正  明崇祯间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5086,五册。王孝慈旧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尝据以影印。国图还藏有另一种(索书号:A01884)。此外,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北平图书馆藏本)等均有藏。
    此本源出徐文长评本及王骥德校本,详情可参见蒋星煜《张深之本西厢记与徐文长、王骥德本的血缘关系》一文,收入《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十八)度曲须知·弦索辨讹  明沈宠绥撰  清顺治六年松陵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8699。五册。李一氓旧藏。
    此书存本尚多,日本庆应大学斯道文库、天理图书馆、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尊经阁文库等均有收藏。
    此书首有崇祯十二年乙卯(1639)序,近人书目著录此著,多以为初刻于是年,实非。又据京都大学藏本《弦索辨讹》,有“续序”,知崇祯时并未刻成,署作“己丑仲春沈标百拜谨识”,则初刻乃在顺治六年己丑(1649)。
    (十九)较正北西厢谱  元王实甫撰  明娄梁散人、唐云客订  明崇祯间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6295。全套原书四册,今仅存上卷二册。郑振铎旧藏。以往未见学者作过介绍。
    卷首有胡世定崇祯乙卯(1639)序,其刻印当在是年。
    校订者姓名不详,字聘夫,号娄梁散人。其校正此书,缘于万历丙辰谒白门焦太史,焦竑谓“曲有九宫,南北皆然。世有南谱,无此谱,子盍补其遗乎?”因作考订,书成,以寄焦竑。焦竑复信以示嘉许。遂付刻。
    焦竑(1541-1620)字弱侯,号澹园,万历十七年(1589)殿试第一,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二年受命修国史,侍讲东宫。二十五年主顺天乡试,遭诬劾贬福宁州同知。未几弃官归,讲学东南,主良知之学。前文曾举他在万历十年刻有《西厢记》,亦即娄东散人在本书凡例中提到的“焦澹园本”,其序文对李卓吾“童心说”发生直接影响;其评语则引发了李卓吾批评小说戏曲的兴趣,成为明末戏曲小说评点的先导。焦竑又命门人孙学礼编刊《四太史杂剧》,并为之作序,此书今日本大谷大学尚有保存,为神田喜一郎旧藏。此外,还为陈所闻《南北宫词纪》作有序文。另据京都大学藏环翠堂初刊本《狮吼记》之序文,汪廷讷最初撰有《狮吼记杂剧》七出,因焦竑的建议而改写为三十出的《狮吼记传奇》。今据此《较正北西厢谱》的“自序”,知此书也是由于焦竑的建议与鼓励而得以完成的。由此观之,则焦竑本人虽未尝撰写戏曲,而他的这些活动,对此一时期江南戏曲活动的兴盛,实大有影响。
    (二十)李卓吾先生批点西厢记真本 明李贽评点  崇祯间天章阁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04100。四册。吴梅旧藏。崇祯十三年(1640)序,西陵天章阁刻本。卷首有十美图,陈洪绶等绘图,项南洲镌。未署作者名氏。
    此书国图另藏有二本,均为郑振铎旧藏,然均有残脱。其一为索书号:16239,残存上卷,且卷首之内封、序文均已残失,图像则残失其半。其二为索书号:16247,卷首失内封及图像,卷末有脱叶。郑振铎《劫中得书记》“李卓吾先生批点西厢记真本”条,系为所得卷上残本而题,曰:“余旧藏此一部,卷首图像已被夺去。后又收清初金圣叹评本西厢记,首有十美图,甚精美,即从此本抚印者。然以不得原刊之图像为憾。孙助廉得此残本一册,秘不示人,且以寄平。余闻之,力促其寄回。乃得归余所有。图像原有二十幅,今仅存十幅有半。零缣断简,弥足珍异。刊工为武林项南洲,亦当时名手之一。”
    因知吴梅旧藏本与郑振铎旧藏本,原为同一版本,惟郑藏本颇有残脱而已。
    此书存本尚多。此外,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北平图书馆藏本)、日本天理图书馆(盐谷温旧藏)、大谷大学(神田喜一郎旧藏)、应庆大学斯道文库(古城贞吉旧藏)等均有藏。
    此书的底本为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未保留容与堂刻本的眉批与总批。卷末附录也略有出入。
    (二十一)新订徐文长先生批点音释北西厢 元王实甫编、关汉卿续 明徐渭评  明末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6243。三册。郑振铎旧藏。
    此本二十出,有四字出目,采用了较为彻底的传奇化体制。其正文与徐文长评画意本同源。眉批则与魏仲雪评本基本相同。
    (二十二)新刻徐文长公参订西厢记  元王实甫撰  明佑卿评释  明末潭邑书林刊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6745。三册装。卷首序文及画像有残缺。未见藏书印记,据书衣所题书名字迹,似经郑振铎收藏。
    此书署“羊城平阳郡/佑卿甫评释”,“潭邑书林岁寒友发兑”。潭邑为福建建阳别称,因知此为建阳刻本。“岁寒友”,名氏无考。评释者佑卿,名姓无考。其籍贯署“羊城平阳”,陈旭耀认为“羊城”当为“牛城”之误,山西临汾古称平阳,临汾又称卧牛城,而以为佑卿当为山西临汾人氏,见《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页128-129。其说当近于事实。
    (二十三)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 元王实甫编、关汉卿续 明汤显祖、李贽、徐渭评  明末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2447。四册。首尾有残阙,经藏者抄补。周越然旧藏。
    题为“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的明代刊本,今实存有数种,相互间有所相承,但并不完全相同。
    吴希贤《所见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版本图录》页437收录有崇祯间汇锦堂刻本,其内封题“三名家合评/北西厢原本/汇锦堂藏板”。正文次三行上方署“明  汤若士先生、李卓吾先生、徐文长先生合评”,下方署“元  王实甫编、关汉卿续”。或即此书初版。
    此书原本当与三先生所评“琵琶记”配套,为“西伯合刊”本之一种。三先生所评《琵琶记》,今亦已单独流传,上海图书馆即藏有一种(刘之泗旧藏),题“三先生合评元本琵琶记”。上方所署同三先生评《西厢记》,下方署作“元高则诚编”。
    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亦藏有《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一种,索书号:853.557/1035-00, 六册装。章馨吾旧藏。此本内封已失,正文所署同吴希贤引本。首为王思任《合评北西厢序》;次为《秦田水月叙》、《潄者叙》、《青藤道人叙》,则袭自田水月山房本;三为《李卓吾先生读西厢记类语》;四为《汤若士先生叙》;五为《合评会真记》;六为目录及正文。
    按王思任序谓“固陵孔氏,敏慎士也。非圣贤之书、正大之文不读。兹刻《会真传奇》,请序于予。”则刻者为固陵孔如氏。陈旭耀《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认为,萧山西兴镇古称固陵,王思任为山阴人,孔如氏极可能为萧山人。又认为文学所藏本正文同徐文长批点画意本;称三先生合评,其评语并未简单从此前署三家批评的刊本中搬来,虽有所借鉴,但大多为重新撰写。三家的总评,李评袭自容与堂刻本,汤、徐两家则未见于今存之署汤、徐评本,当属新撰。故所谓“三先生合评”,正落在每套曲后的三家总评上。
    此种版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有藏,四册,有残失。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有藏(原北平图书馆藏本),惟卷首惟有脱,并失去图像。
    参以上诸本,则国图所藏此本,实是据原书改板印本。据陈旭耀考察,此书卷首之图,与文学所藏本实不相同。正文下方剜去原署之作者名。正文的总评与文学所藏亦存在差异。卷首五幅图,未在其它明刊本中出现过,其为流传过程中掺入,抑重版时镂板新印,在两可之间。故此本虽属后出,也仍别有其价值在。
    (二十四)新刻魏仲雪先生批点西厢记 明魏浣初评  明李裔蕃注释  明末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4992。重装三册。首尾有残阙。未题作者姓氏。
    此书仅见国图有藏。另有古吴陈长卿存诚堂刊本改板印本,存处尚多。此本实从起凤馆刊本、容与堂刊本、陈眉公评本系统改造而成。其总评、眉批、旁批多袭用之。故虽题作魏仲雪批评,实亦是托名而已。
    此书原本亦当与魏评《琵琶记》同时刊行。今存书林余少江刻本《新刻魏仲雪先生批评琵琶记》,首都图书馆有藏,当即原刻本。然则国图所藏魏评《西厢记》,亦即余少江所刻,属于闽刻本之一种。
    (二十五)元本出相北西厢记  元王实甫撰、关汉卿续 
    原书国图索书号:04099。四册。吴梅旧藏。
    此本实为据起凤馆刊本改字修板印本,故版式、插图完全相同,正文相异者,则是剜板订正所致。但起凤馆本原有之序跋、套印的批语,此本已经全都删去。并删去版心下方所镌“起凤馆”字样。请参见前文起凤馆刻本条。
    此本的剜改问题,吴梅先生已经有所发现。他在为此本所作跋内说:“《西厢》椠本最多。余旧藏王伯良校注本、凌濛初即空本,皆出此本之上。尝细校一过,词句间窜改至多,疑坊间射利者所为。凡句旁用套圈者,皆经改易处也。标名曰元本,不过动人目而已。”
    另一方面,此本的价值,也正在于所进行的改订。它表明了这个版本序列在不同印次中的变化,这正是《西厢记》传播接受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吴梅先生虽指出此本之剜改,但在跋中又说此本,“惟图画精良,工椠亦佳,究胜近时俗刻万倍也。”其说甚是。
    盖此种起凤馆刊本板刻甚精,故刷印次数亦多。存世亦多,惟各本亦不尽属同一印次。且今人目录或直接以此种版本题作起凤馆本,则尚需斟酌。
    此书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亦有藏,著录作起凤馆刻本,据陈旭耀考察,此本实同吴梅旧藏本。
    但艺研院藏本与吴梅旧藏本,也只是此种改板印本当中的一种。
    笔者所见,一为盐谷温旧藏本,今归天理图书馆。版式同起凤馆本,无序跋,但栏上有套印之王、李评语。因此本装订时首为“新校北西厢记考”,故盐谷温于书衣题作“新校北西厢记”。
    二为仓石武四郎旧藏残本(存上册),系1920年代在北京以五十大洋购得,今存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内附有仓石氏据起凤馆本过录的的序目及凡例,有注谓“此本万历庚戌起凤馆刊,黄一彬刻,有李王二家眉批,无音释。”东文研的目录亦作万历三十八年起凤馆本著录,不确。此本已无王世贞、李贽二家评语。又此本版心下方镌一“西”,显然此本曾与《琵琶记》同刊,为西、伯合刊之一种。
    三为朝川善庵、森槐南、神田喜一郎递藏本,为江户时代东渡之本,今存大谷大学,《中国善本戏曲三种》收录像印,岩城秀夫解说(京都:思文阁,1982)。此本版心下访亦镌“西”字,无评语,均与仓石本相同。卷下四十四页补镌“卷终”,与吴梅藏本相同;其实原本此下尚有一页四行。惟国图藏起凤馆本亦已无此页,当是脱去。
    要之,起凤馆刊本在明末至少有三个以上不同板次的印本,内容不尽相同。
    (二十六)西厢记传奇  明末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6746。二册。首尾均有残缺。未见附录。亦未署作者姓氏。据书衣所题,似经郑振铎收藏。
    陈旭耀认为此本正文基本内容与容与堂本、起凤馆本一系,从版式来看,更直接的继承对象则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序刻的何璧校刻本。此本无批注,正文后无“释义”、“字音”,以两字作标目,所存十八个标目,均与何璧校刻本相同。参《现存明刊西厢记综录》第四十七条。其说可从。
    (二十七)详挍元本西厢记 元王实父编、关汉卿续  清顺治间含章馆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03409。二册。又一部,索书号:16249。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亦有藏。清初顺治间封岳含章馆刊行。
    此本卷首序有封岳自序,谓自己留意《西厢记》版本二十年,惟周宪王(指凌濛初刻本)及李卓吾本差善。崇祯十四年辛巳(1614),“于朱成国邸见古本二册,时维至正丙戌三月,其精工可侔宋板”,借校尽五日始毕,后据以校刊。丙戌为至正六年(1346),若其说属实,则为今日可知之最早的《西厢记》刻本。但明代治《西厢记》的学者,从未有人提及过有此种版本。其说恐未足信。而且,封岳特别推许周宪王本,自不会不明白凌氏借周宪王以自重的意思,则他称得见至正丙戌刻本,疑与凌濛初的标举周宪王本,用的是同一种手法。
    (二十八)清升平署抄本《西厢记》
    原书国图索书号:A05476。十四册。朱希祖旧藏。
    此为清代升平演剧所用底本。含游寺(串关)、问斋(串关)、惠明(总本)、惠明(串关)、请宴(串关)、寄柬(总本)、寄柬(串关)、佳期(总本)、佳期(总本)、拷打红娘(总本)、拷红(串关)、拷红、草桥惊(串关)、浪暖桃香(总本)等。从中可见《西厢记》在清代内廷演出的情况。
    (二十九)毛西河论定西厢记 元王实甫撰  清毛甡论释  康熙间学者堂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6275。六册。郑振铎旧藏。
    此书由毛奇龄校注、参释,于康熙十五年(1676)由学者堂刊行。奇龄名甡,字大可,号西河,浙江萧山人。清初著名学者。
    蒋星煜先生认为毛氏校注本既不同于金圣叹批点本供读者欣赏时作参考,也不像朱素臣校订本那样着眼于舞台而作改动,而是一部纯粹的学术性著作,力图反映《西厢记》的原本面貌,其次是对某些典故进行考释,并对其中的市语、方言、土语、少数民族语言的确切含义作探讨。这些工作又是建立在对臧晋叔《元曲选》和孟称舜《古名家杂剧选》等选集作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展开对校订、参释工作的(参见《毛西河对〈西厢记〉本来面目的探索》,收入《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故近人的《西厢记》注释本,大多参考了毛氏的校注与参释。而这也是影印毛氏此书的意义所在。
    (三十)西来意 元王实甫撰、关汉卿续  清潘廷章评  康熙间渚山堂刻本
    原书国图索书号:13085,四册。一名梦觉关。清初刻本。周越然旧藏。
    此书盐谷温亦有藏,今归天理图书馆,内封尚存,栏上题作“元本北西厢”,内框作“潘梅岩先生说意/西来意/渚山堂藏板”。并钤有“解处伤心逢场作戏”闲章。国图藏本失去。
    潘廷章(1612-1702之后),享年九十以上。字美含,号梅岩,浙江海宁人。为明遗民,入清后隐居不仕,自号渚山恒忍雪铠道人。著有《渚山楼诗集》,有康熙刊本,今存。
    潘氏自谓“西厢之名旧矣,冠以‘西来意’如何?张生云:‘小生自西洛而来’,此即其意也。盖西洛者,西方极乐世界也。”所以此书也是这一群明遗民的逃禅之作。为其作序的澹归,原名金堡,明崇祯间进士,亦是明遗民。
    有意思的是,盐谷温旧藏本,有墨笔修改,各卷卷端则作贴改,改题作“元本北西厢”,署作“于越任以治雁城  陈元圻竹溪校刊”。这种修订后的本子,也仍有钞本传世。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任以治钞本,今人曾为之作校理,而不知原出于潘氏旧作也。
    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古本《西厢记》刊本,主要来自吴梅、郑振铎、周越然等人的旧藏。吴梅的旧藏,系在1950年代初,由其子捐赠。郑振铎的藏书,则是在他飞机失事去世后,由后人捐赠的。郑振铎也是最早研究《西厢记》版本的学者。没有这些学者的精心收集,国家图书馆以一馆之力,要汇集如此之多的《西厢记》版本,也是很困难的。因而本次将国图所藏全部藏本影印出版,也是对这些学者的最好纪念。
    笔者蒙殷梦霞女史邀请,代为本书撰写前言,替这些版本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在笔者着手阅读这些影印数据之时,影印本的编排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而笔者的考订,与编者所拟题署、刻印情况,不尽相同。笔者的判断,自非尽属妥当。今呈于此,姑供读者诸君作一参考。此外,笔者很不赞成将影印过的书版又重复影印,但有些事情,终究不是撰序者所能决定的。
    

2011年11月30日

黄仕忠撰于广州中山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