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纸上雅集——以改琦《红楼梦图咏》为例(4)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澎湃新闻 newdu 参加讨论

    百花齐放之“咏”
    为《红楼梦图咏》题咏的,有不少是李筠嘉和改琦的生活、交友圈的人。比如属最早一批题咏者之一的沈文伟,与改琦关系匪浅。沈文伟是沈恕之子,而沈恕与改琦自幼相善,在华亭北郭有古倪园,乃当时松江府的名门望族。同那个时候的风气同,沈氏亦喜赏鉴书画,招致游从,并有自家刻书作坊——来鹤楼。改琦早年的诗文成就很可能得自沈恕的指点。另,改、沈两姓为通家世交,所以沈恕在嘉庆十年(1805)去世之前,改琦经常会去古倪园并小住。而改琦不少传世画迹中,细心者可发现钤有“华亭沈氏鉴藏”印作品。这些信息的史料支持亦可从后来沈文伟在为改琦诗集校刊时所证,即《校刊玉壶山房词引》中有言:“先生(改琦)习于司马,两世交情,纵迹最稔。当嘉庆中叶,每长夏无事,辄邀先生至园中池馆追凉。竹露荷风,宵盘昼憩。故先生书画款识,署古倪园者极多。”此外,改琦的此本《玉壶山房词选》即由来鹤楼镌行问世。此一处亦可知,当时有点财力、爱好文艺者,多会选择将诗集、画册付梓出版,以供更多人传阅、赏鉴,这有点类似我们今天把文章、作品发到网络博客中,是一样的道理。
    不过,正因为是“百家之咏”,也难免会有“各家之言”的意味在里面。有时候题词者甚至会罔顾作者的原意和画作的意境“自说自话”。《红楼梦图咏》中的不少题咏就有这种现象存在。如图咏中有元春一幅,元春盛妆背脸,凝神静思,看来雍容华贵,但内心隐痛却难以排除。画上看不到人物的面孔,正是说明元春在那“不得见人”的深宫内院,感到“骨肉分离,终无意趣”的悲哀。庭中杏花盛开,取一个“早”字,点出元春之意,但也预示了它的早败,花开花落,原不过瞬息之间。
    此页有周绮题诗曰:
    椒房更比碧天深,春不常留恨不禁,修到红颜非薄命,此生又缺女儿心。
    这诗和画,沉痛地写出了至亲骨肉咫尺天涯的悲剧,人的正当感情怎样被阴森的宫墙所隔断、所扼杀。这就更强烈地揭示出皇妃生活的空虚苦闷和封建制度的冷酷无情。反观元春的另一首沈耀钤为元妃的题词却根本歪曲了改琦的原意:
    宫花含笑对新妆,云髻风鬟下御床,侬是承恩香殿里,也应香艳冠群芳。
    这就是是离题万里,改琦并非要描绘元妃的荣耀与恩宠,何来“冠群芳”的争宠?且字体略微草率,篇幅亦不算工整。
    另,从所题内容亦可看出题者的性格与品味。比如图咏的另一位比较重要的题者是姜皋,字少眉,号香瓦楼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与改琦的关系也极好,姜皋为《红楼梦图咏》中的莺儿(嘉庆二十二年丁丑题)题道:“雏燕一舞莺尤娇,手花翻处丝丝撩。东风卷袖飞双蝶,活色生香枝与叶。”还有为碧痕所题“梧墙月苑生晚凉,由房几曲温兰香。肌均骨弱轻扶将,湿云片片牵罗长。……闲庭雨过笑鸳鸯,今宵女伴腮花问。”——颇有一番《花间集》的词风。甚至在为蒋玉菡题词时依旧延续此风:“几缬秋蓝踏细蝶,仙露微颊笑双靥。歌场吭竹云徘徊,舞分花月妥帖。兰因絮果春绵绵,鹦鹉衿袖尤相怜。海红鲛绡香一丈,画暖有气吹如烟。”这些词句也是当时审美风气的一个侧面体现。
    同一年留下题咏的还有顾恒题“警幻”,孙坤题“黛玉”,高崇瑚题“李纨”,瞿应绍题“宝玉”。这些人都是改琦的朋友、李筠嘉的座上客。
    对历史的探寻并非一种简单的回顾,因为它不等于一桩桩事件、一朝朝统治、一场场战役的相继上演、落幕。历史是我们进行调查、探寻源头、书写往昔的产物;所以它永无穷尽。而历史的神秘在于它在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之间编织起的一张互相关联、有时甚至是互相勾结的关系网。书画作品中的那一行行、一段段题跋,就是这样的关系网。本文只是一个研究“纸上雅集”的起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路还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