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的故乡是一块边缘化的上海拼图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上海公司 参加讨论

    
    文 | 塞纳的河
    提到上海,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东方明珠、南京路、外滩、万国建筑等,这些地标俨然成为可以代表这座国际大都市的符号;谁又会细想十里洋场之外,上海九成的面积仍是郊区,而那些土地上的四季流转、时光荏苒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这些郊县,因为边缘化的地理位置,时常被忽略。沈月明,一位土生土长的南汇人,也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大学生,自称为“乡村旧日的唯一守望者”,要用这本《沪乡记事》留存他私人化的沪乡风物志。他以清新文雅的笔触娓娓道来,不仅满怀深沉的故乡情,这本书记录下的乡村习俗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民俗学和社会学价值。
    王维的诗句说得好:“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无论南汇的行政归属是怎样的,它首先是作者的故乡,所以他在回顾了南汇鹤乡、盐业的历史后,便迅速将视角放低,由以沈家宅为代表的乡村生活着手,采用本人或老一辈亲人回忆的方式,细述着水乡人家的恬淡人生。与南汇简短而又单纯的历史一样,这里民风淳朴,在农民的勤劳与智慧中,苏松遗风的传承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作者倾力收集并以大量篇幅记录下行将消亡的南汇话、饱含生活哲学的天气谚语和谜语,以及乡间棉布纺织、车沟头、洘沟头等传统劳动行为,其中既有黄浦江拾柴的艰辛岁月,也有夏日乘风凉的闲适黄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19世纪下半叶的乡村生活图景。
    与中国封闭落后的乡村在婚俗、生育、农桑之事以外,普遍存在的信仰需要以及人情大于法制的现象一样,乡村小朋友的乐趣也是一致的——有大自然可以亲近的儿童都是快乐无比的,无论当时的现实生活如何困苦、悲戚,鲁迅、萧红如此,作者亦然。或许我们在他纯真的童年回忆中也可找到自己的影子:到处搜集废品换取零钱、吃芦粟、落单,自家菜园就是大厨房、与生灵的各种对抗……还有对爷爷奶奶的温情怀念,这些简单而又难以为继的欢乐于每个人而言大抵都是相同的,《沪乡记事》触动了我们心中最为柔软的那一部分。
    南汇地缘位置的独特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使得它必然不会如其他地区那般、成为多年来依然封闭的乡村的一份子;集体主义名义下惊心动魄的大治河水利工程、知青下乡的喧嚣岁月也早已将南汇推入时代的洪流。虽说南汇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生活风貌几乎是不依赖于上海而自给自足的,可后来“被城市化”的速度却极为迅猛。城市扩张,南汇地价急剧上涨,也许对于当地人来说算是幸事,但这扩张也侵入了乡村的自然古朴,曾经的风景如画已然烟消云散。
    而今,我们在轨道交通上就可以看到马陆等地乡村与城市“两不像”的破败:农田明明先入为主,却被千篇一律的商品化住宅挤压得体无完肤,到底是谁坏了谁的好事呢?同样,与大城市的咫尺距离并没有令年轻一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提升,城乡关系依然紧张而又脆弱,作者对此欲言又止的痛楚几乎和我的一个南汇朋友如出一辙,让人不禁联想:也许上海只是在行政区域上承认了南汇的存在,而今,它依然是一个边缘之地。
    曾经的凯司令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地铁也进一步缩小了城乡距离。但事实还是如作者所说:“我们各自都是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只是谁也没有在意脚下的这片土地”。他笔下的沪乡宛如一个柔弱温婉的江南女子,知书达理,悠然独立,养育了一众生机勃勃的沪乡人,可自己的生命力却在消逝。这是“我”的故乡,也是需要被归于原位的一块上海拼图,缺少了她,上海便不是完整的,而这本旨在“不要遗忘”的《沪乡记事》定会让她得偿所愿。
     
     
    《沪乡记事》
    作者: 沈月明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7-7
    ISBN: 978710805927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