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立体与诗情的多元——《颍川诗草——陈文玲诗词选》新书发布暨中华诗词高端研讨会在惠州召开(3)
专家序言 文怀沙: 世界汉诗协会终身会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 我与颍川女士相识有年,起初只知她是一位专业、严谨的经济学家兼政策研究专家。直至某一日,她忽然捧着一叠厚厚的诗稿给我,请我“予以指点”,这时我才惊讶地发现,她原来是一名超凡脱俗的诗人。东坡云:“文如其人。”然而他却无法解释,刚正不阿、几近圣贤的司马温公(司马光)竟能写出缠绵悱恻的词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其实,人性是立体的,人的思想感情也是复杂的,“无情未必真丈夫”。再理性的学者、官员,也未能免情,案牍劳形之余,他们也照旧可以成为很好的诗人、词人。司马温公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颍川女士亦应该是温公一类人吧。 读颍川女士的诗词,不得不惊叹其眼界之开阔,诗情之充沛。从西北到东南,从深山到古镇,颍川女士的足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在每一片土地上,都留下了她真情洋溢的诗篇。更为难得的是,她的笔下不仅描绘了绚丽的风景,亦刻画了风景之中(或之外)辛勤劳作的农民工、藏族老妈妈和那些创造着美好生活的人们,还抒怀了很多用诗意表达的哲思。这类题材是旧时才女不曾涉及也无法涉及的,透过这些诗篇,可以看到当代新中国女性独有的胸襟和风采。 颍川女士已经出版了第一本诗词集,我为之题写了书名,并写下了“珮缤纷繁饰,循绳墨不颇”这一赠言。如今她的第二本诗词集又将付梓,两相比较之下,我发现颍川女士的诗艺“更上一层楼”了,尤其是对于格律的把握,无疑是更娴熟、更自如了。唯一令我感到遗憾的是,颍川女士的诗词使用了“新韵”而不是“正韵”。 毋庸讳言,我这个“老顽固”一直旗帜鲜明地反对在诗词创作中使用“新韵”。原因大抵有二:其一,“新韵”无入声,北方方言中的入声是因异族入侵而消失的,应该看到,汉语的表现力从而削弱了。我是文山先生(文天祥)的后裔,也许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我才反对“新韵”。其二,“新韵”以现代口语为基础,而现代口语是不稳定、不恒久的,使用“新韵”显然不利于诗词创作的规范化。我并不赞同颍川女士使用“新韵”,但让我自己也感到诧异的是,我还是颇为喜爱她的诗词,并认真地读完了她的诗稿。我想我应该是被她那颗纯粹的诗心、那份优雅的诗意给打动了,因而才忽略了与我的观点有所冲突的诗韵吧! 尽管我非常欣赏颍川女士,并称之为“巾帼英雄”。但有时我亦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她诗词中某些所谓“瑕疵”。多亏她的雅量,每一次她都会和颜悦色地聆听我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回去之后反复修改。同时,她还求教了袁行霈、郑伯农等大家,由此可见颍川女士虚怀若谷和认真执著的治学态度。 我认为,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存在诸多差异,两者之间的转换是诗人必须具备的思维方式,颍川女士就经常处于理性思维和诗性思维的转换之中。她曾出版了近20本经济学著作,发表了300多篇经济学论文,在理性思维的同时,进入审美的境界,把美的观照与纯逻辑的文字表述剥离出来,用感性的体验与领悟,创作了一批难能可贵的好诗好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纵观历史,中国现在处在一个最好的时期,一个强大的中国、一个正在世界民族之林迅速复兴和崛起的中国,已然出现在全球瞩目的视野中。盛世兴文化,盛世出思想,盛世旺诗词,盛世生诗人。中国只有成为文化大国,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只有得到世界更多的人认同、赞赏和倾慕,中国才有可能最终在世界上成为具有大国风范的国家,才会真正有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颍川女士第二本诗词集出版值得欣慰和庆贺,就在于此。 我相信,颍川女士将在不远的未来,创作出更多更美的诗篇。请朋友们拭目以待。 郑伯农: 中华诗词学会驻会名誉会长、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文艺评论家 这是陈文玲同志的第二本诗词集。收入新集子的,除了少量早期作品,大部分是近年写出来的。创作之勤奋、收获之丰富,令我惊讶不已。 好诗往往产生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经意就是要执著追求、刻苦磨砺。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个境界,做诗也要经历类似的三个阶段。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讲的都是每个创作阶段的艰苦和付出。没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没有精心的艺术构思,好作品是出不来的。但有了生活积累,有了精心思考,不等于笃定就会写出妙句。什么时候灵感袭来,冒出佳句,这有很大的偶然性。也许在你苦思冥想的时候,也许在你休闲散步的时候;也许是你意料之中的佳句,也许是你突然产生顿悟,冒出的佳句,完全出乎自己的意料。所以,形象思维又有不经意的一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样的情况会经常发生。周恩来说,文艺创作的规律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这是精辟的真知灼见。 文玲供职于国务院研究室。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是他们这些人的神圣使命。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她经常在全国各地奔走,甚至赴外考察。闹市大都、穷乡僻壤,名山大川、穷山恶水,都留下她的足迹。每到一地,首先要考察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并就此写出相关的报告。作为国家干部,写出调查报告,就是完成了工作任务。作为诗人,她又不满足于完成这些使命。调查研究中,不仅萌生了对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也产生了澎湃的诗情,于是就有了她的那些诗句。可以说,诗作是工作的副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建言献策的文字一定比诗的意义更重大。理性思考和诗情勃发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把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对湖光山色的纵情领略结合起来,把缜密的理论分析和恣肆的感情喷发结合起来,才成就了陈文玲这么个独特的诗人。她有女性的敏感、细腻,又有一般女性所缺乏的大胸襟、大视野,这和她的特殊禀赋有关系,和她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更有关系。可以说,对社会问题的深入调查,对国计民生问题的深入思考,造就了一个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也给她的诗词创作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文玲的诗,有的直面人生、有的很超脱。不论“直面”还是“超脱”,都没有离开她脚下那片土地。集子中有一首写长白山天池的七律: 水在山巅牵梦想,半山古柏和诗章。 方才细雨纷纷下,转瞬新松淡淡妆。 赤壁环池情暗送,白云绕岭韵深藏。 流连忘返湖之美,不似凡间躁动江。 她很陶醉,确实“流连忘返”,但并没有完全“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对自然美的向往之中,涌动着她对人间浮躁之风的隐隐忧患。如果说上面这首颇有飘逸之风,那么下面这首《忆江南》则是和着血泪写出来的。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作者和几位同志一起写了两篇关于医药食品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回忆这桩事,作者久久不能忘怀。激动之中挥笔赋诗: 无法忘,泪水透衣裳。三聚氰胺充奶粉,穷人幼婴作干粮。能不受其伤? 悲情怆,奋笔写文章。国庆七天不出户,洋洋万语为扶桑。酿造幸福浆。 在文玲的诗集中,“旅游诗”占相当大的比重。她每到一地搞调研,几乎都要留下一组诗。严格地说,它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旅游诗”。这些诗在风光和民俗之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丰富感悟。去年她到上海参观世博会,写了一首《一剪梅·夜游浦江》: 盛世辉煌璀璨妆。五彩霓裳,几曲长廊。浦江两岸漫诗章。同坐船舱,共赏灯乡。 新旧交织梦幻翔。昨日沧桑,现代风光。高楼大厦雾中藏。半入天堂,半落心房。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写出了上海这个东方大港的巨大变化。“半入云端,半落心房”,这样的句子清新别致,使人一吟难忘。 她对雪域西藏怀有深情,集子专门有一章“西藏篇”,既有旖旎风光,也有人物肖像,还有写青藏铁路的。特别是那组写人物肖像的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如《诉衷情·西藏姑娘》,寥寥几笔,就勾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 格桑花语调悠长,遍野纵情香。何方美景独特?西藏圣洁乡。风沐浴,雨梳妆,酒穿肠。染绯红色,梦想天边,大朴诗章。 我国自古就有写家庭伦理的诗歌。文玲也有一组这一题材的作品。古今爱家的人都追求家庭的和睦,但不同时代对和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古人要求晚辈对长辈、女性对男性的绝对服从,以夫唱妇随、举案齐眉为和谐家庭的样板。文玲笔下的理想家庭,绝对是当代的。其特色不在于展示最时髦的生活景观,而在于捕捉住了当代人的特殊感情:一个在高节奏中忙碌,在多维度中拼搏的人,总希望家庭成为自己的港湾。既是万里行船的停靠之处,也是感情和心灵的停泊港湾。她的诗很温馨、很浪漫,读了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丛生: 深情不语爱相随,倚岸待舟归。忧愁疲惫何解?港湾润心扉。沙漠绿,雨轻催,暖风吹。夜深人静,感慨丛生,几许春晖。——《诉衷情·港湾润心扉》 承载爱和愁,无数春秋。桑田沧海再回眸。漫漫时光情最贵,已在心头。 世上何难求,风雨同舟。鬓白方晓韵长留。锅碗瓢盆交响曲,美不胜收。——《浪淘沙令·观〈金婚风雨情〉》 集子中有好几首六言诗,这大概是作者对诗体创新的一种尝试。古代就有六言诗。毛泽东致彭德怀的六言诗是广为人知的名篇。文玲的六言诗是和叠字结合在一起的,别有一番风味: 梅子梅雨梅关,石板石壁石山。 古风古韵古道,花落花开花繁。 草香草绿草酣,名人名事名篇。 风烈风采风度,江汇江涌江澜。 ——梅岭古道即景 西湖西泠西溪,古塔古桥古堤。 青山青草青树,春雨春花春泥。 民意民风民居,传说传唱传奇。 感悟感怀感动,天赐天堂天衣。 ——杭州即景 这本集子中所有的诗都押新韵。个别押仄声韵的词,作者也尝试着押平声韵。我在欣喜之余感到,诗的质量还欠均衡。有的很动人,有的欠打磨,像是即兴之作。诗家在编诗集的时候,有的主张全收,有的主张只收经过认真打磨并获得读者青睐的东西。我觉得两种路子各有所长,能代表作者的整体创作水准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