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人性的立体与诗情的多元——《颍川诗草——陈文玲诗词选》新书发布暨中华诗词高端研讨会在惠州召开(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9 《中国艺术报》 newdu 参加讨论

研讨会发言摘录
     
     《颍川诗草——陈文玲诗词选》新书发布暨中华诗词高端研讨会嘉宾合影
     李君如|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我是赞成干部写诗的。那么公务员写诗有什么好处呢?公务之余能写诗,在公务的时候,你有情感,能转化为亲民,这是好事,不是坏事,所以我主张干部要写诗。
     我对陈文玲的第一本书《颍川吟草》有三点感想,一是“所到之处皆成诗,笔端之下都是情”,二是“公务之余能吟诗,公务之中更亲民”,三是“诗有格律有神韵,人逢佳句可随心”。这三点既是对她的诗的认识,又是对她个人的点评。这次发布的是她的第二本诗作,读了之后让我十分感叹,一年半时间里又写了二百多首诗,量大;诗词的选字对仗韵律更成熟了,质好。
     读后又有三点感受。一是乐山又乐水,展现诗人的天人和谐共生的世界观和思想情操;二是爱国又爱民,展现诗人的国策专家和人民诗人共于一体的人格特征和政治素养;三是叙事又叙情,展现诗人的女性灵气和绿色情感共于一身的诗人气质和艺术情怀。
     我收到《颍川诗草》时,曾经写过一首五律,以记录自己的感受。
     读《颍川诗草》:娇月穿云海,庭楼换夜妆。悬帘宽束带,展卷读诗章。山水君皆乐,天人雾共商。倾情筹国计,漾墨咏民昌。
     张炯|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
     我们国家是个诗歌历史悠久的国家,诗歌和散文历朝历代都是名家辈出、佳作如云,并被奉为我国文学的正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诗崛起,但旧体诗词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毛泽东等老革命家十分喜好旧体诗词的创作,并以他们旧形式、新内容的作品,获得广大读者的欢迎,鼓舞和激励着许多旧体诗词的作者。如今,中国诗坛可以说是新诗与旧体诗双水分流,各行其道。全国上下写旧体诗的作者,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级干部和群众,人数多不胜数,中国诗词学会拥有众多的会员,19000多人,这就是一个证明。
     旧体诗词的生命力,扎根于我国文化的土壤,并体现了我国的民族传统和特色,形式整齐,并具有韵律,能吟能唱,格调高雅,难怪广大群众喜爱。我深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旧体诗词只要注入新的内涵和情感,它仍然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并获得更为广大的发展。
     初阅读陈文玲新书就感受到了作者的题材广泛、才华焕发。作者的诗词创作不但内容新,寓于时代的风貌和激情,而且在诗词的形式方面也有所创新。文怀沙为她的《颍川吟草》作序,盛赞她的诗作,并提出他不赞成作者用“新韵”而不用“旧韵”。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巨大差异,古代的入声在大多数地区俱已失传。现代汉语自五四以后,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发展起来,普及到全国的语言,因此使用新韵恐怕也是大势所趋,也有利于提高诗词的发展和现代化。过去毛泽东曾经讲过,旧韵不好学,所以我觉得形式上有所创新,律上能够跟现代汉语接上轨,可能更好一些。
     蒋子龙|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中国的古诗词,我认为是人类文化上的一个奇迹。一个民族、一个人精神上的高贵、豪华、尊严,没有比中国的古诗词体现得充分,所以我们今天讨论《颍川诗草》,有两个坐标。第一个坐标就是当今中国诗词的状态,还有一个隐约的坐标,就是中国的古诗词,你承认或不承认,它都在那。我读到《颍川诗草》之后,有耳目一新之感。这种感觉主要就是对照眼前中国诗坛上的诗词状态,有一个专家说是一片荒芜,我赞同这个观点。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毛泽东分类新诗、旧诗,现在仍然是这样,新诗这一块不谈,就谈古诗词。对于现代古诗词的创作,我总体印象是对不起诗词。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硬凑、生硬、凑句子;第二个是写的顺口溜,完全没有诗词的那种豪华、那种味道、那种韵味,那种反复吟唱的味道。因此看到《颍川诗草》之后,就有一种兴奋感。现在好的诗词依然产生于官员、经济学家,或者是企业家,依然产生于这些人。
     我觉得《颍川诗草》的第一个特点是“纯粹”,或者说“比较纯粹”。第二个特点,颍川诗里我认为最重要、最通俗的就是“机趣”。我认为这是颍川对诗词的重要的贡献。第三个特点,“朗健”。这个很难得,古诗词里面一旦动情,就容易消极。颍川的诗里,这种朗健体现为不消极、气势昂扬。
     李文朝|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诗人
     在灵山秀水的广东惠州,感受着苏东坡等先贤厚重文化积淀的灵光与文气,举行《颍川诗草——陈文玲诗词集》新书发布暨中华诗词高端研讨会,可谓别有韵致、独具匠心。
     假如只把《颍川诗草》中一些柔情似水的诗篇加以列举,我想很难会有人把这些超凡脱俗、灵动柔美的诗篇与广学博闻、庄严权威的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综合司司长、著名经济学家这些重要信息联系起来。这就是人性立体观与诗情多元化的生动体现。其实古往今来的圣哲贤达中立体人性与多元诗情的事例也不胜枚举。
     2010年,在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召开的陈文玲第一本诗词集《颍川吟草》发布会上,我就呼吁公务员写诗。事实上,公务员特别是在国家高层机关担负高级或重要职务的公务员,由于其社会视点高,宏观信息量大,一旦突破了诗词技术层面的困扰,他们在诗词创作尤其是主旋律诗词创作上,就会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包括诗词在内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弘扬主旋律,非但不排斥多元性,而且大力提倡多样化。因为主旋律的作品,是一个时代文学挺直的脊梁;而多元化的作品,则是这个时代文学丰满的血肉。二者不可偏废。
     身为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的陈文玲同志,曾经出版了近20本经济学著作,发表了300多篇重要经济学论文,其逻辑思维的严谨与政策用语的准确,令同行们赞佩;身为诗人词家的陈文玲,连续推出《颍川吟草》《颍川诗草》两部高质量的诗词集,其形象思维的浪漫与诗词语言的光鲜,同样令诗友们叹服。作为国务院高层领导咨询研究机构的专家,陈文玲心系国计民生的博大情怀,在诗词作品中都充分得到展示。
     岳如萱|司法部原纪检组组长、部党组成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著名诗人
     飞来南粤论颍川,鸿儒名流顿愕然。经济学家诗女子,偷闲吟咏彩章篇。
     读完陈文玲的诗集《颍川诗草》,我发了这样的感慨。一个经济学家,一个既要从事社会活动又要料理家务的女士,能够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出版两部诗集,计六百余首诗词,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令人十分惊叹。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颍川诗草》的三百多首作品,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格。它们反映的都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以及如此多娇的妩媚江山。回首过去,中华诗词在沉寂了六十多年后,复苏并复兴起来,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所以,时代性是中华诗词的生命力所在。
     写诗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为自己构建精神家园,修身养性、自得其乐;一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历史的前进鼓与呼。不管哪种目的,都需要把诗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社会价值。所以,只有让人民大众看得懂,才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三千多年的中国诗歌史说明:凡能流传开来、流传下来的诗歌,往往是直面现实,直抒胸臆的大白话。不难看出,稍有点文化常识和文学底蕴的人,便能读懂陈文玲女士的诗词,而不用查字典、翻词典。
     什么是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说法。民国著名教授林庚说:“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新的美。”诗人首先要保持婴儿那样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倾听、思考。陈文玲女士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以及域外的许多地方。她走到哪里,就对哪里“好奇”,就有“发现”,就有诗词。
     忽培元|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法家
     好诗,其实就是境界、学识与情采的完美结合。进而想到:一位优秀诗人,其实也应当是此三者的有机集合体。可惜这样的诗人,今天太少了。即使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奋进者,也是值得尊重的。陈文玲是一个努力者。她的一些诗词是努力上了“好诗”档次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女诗人。如她的《太长引·雪》,写得不同凡响。历来写落雪的诗不少,文玲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个性。这样的诗不仅仅有画面、给人以美感,而且令人想到画面以外的领域,产生感悟与哲思。“静默是白帆”,此处一个“帆”字,使读者与诗人的心灵在那一刻,一同脱离了尘俗而进入了“禅”的境界。可谓是“意境、学识与情采”交织相融。
     当代人写古体诗词,思想会不会受到格律的束缚?这是不少人,特别是写新体诗和读新体诗的人们最担心的。读陈文玲的诗,我又一次感到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那么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究竟是什么?我看首先应该从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文学作品中的优秀诗词,更是应当凝聚着我们民族对人类美好精神与生命历史的认知及现实感受,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写出这样的诗词,是我们当代诗人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体诗词作为我们中华文化传统精神的血液,是流淌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的,是万万不可断代和失去传承的。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今天研讨陈文玲先生的诗词创作,更是意义重要而深远的。
     李小雨|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协《诗刊》杂志原常务副主编
     沈德潜曾经说过:“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说诗晬语》)我觉得读《颍川吟草》和《颍川诗草》两本诗词集,都给我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诗人开阔的胸襟,着眼点很高,作者起点很高,大气豪放、诗风雄健。旧体诗看起来短,比新诗短,其实是很难写的。虽然短,旧体诗几句,但是它是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以及心态背景下挤压出来的,真正的好诗是挤压出来的。所以我觉得读她的诗能够读到时间的流逝,这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她写了很多诗,可能自己还没有主观上要强调时光岁月的流逝,实际上她那种感情和文化积累、生活积淀,已经把她的诗给晕染成沉甸甸的。
     从题材上讲,陈文玲女士很善于抓大题材,有些题材我觉得很难处理,比如写城市、写人生,因为太大了。但是陈文玲女士这些诗里面,能够紧紧地抓住它们的特点,所以我觉得她的诗写得大气、厚重,不轻飘。
     很多作者都在写生活,但实际上,有很多新诗为什么群众还不看甚至边缘化?这是因为写生活,也要有一个立场。我觉得陈文玲女士的诗明朗向上,又亲切自然。在她的《一泻情思》篇章里面很多首诗词,都非常接近群众,接近生活,非常朴实,让大家一起来感觉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还有很多普通人的命运。“雨中一把伞,梦中几回田?”像这样的句子,都表现了一个女诗人的百转情怀。她不是以一个诗人来写诗,她是以一个母亲、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在看这个世界。
     刘秉镰|南开大学校长助理兼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家
     陈文玲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也是个“五好”之人。
     第一是个好官,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情,这就是好官;第二是个好经济学家,在经济学领域经常能看到她的观点和大作;第三是个好教师,她不仅在南开大学做博士生导师,还在北京师范大学,指导学生、培养优秀的学生;第四是个好诗人,我在三年前才发现陈文玲写诗,她能把她的所见所闻能集中到很多优美的诗篇上,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她是个好的诗人;第五个就是陈文玲有高尚的情操,能把各种事情都处理得很好,同时兼顾家庭生活。我总在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我很忙,做很多事情,总想出一些好点子、写一些好文章,但总觉得时间不够,我就问陈文玲:“您什么时候有时间呀?”她说:“我下班以后,有时候是在出差的路上背诗、吟诗。”
     杨明品|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文玲老师是经济学家,发表了大量的经济学著作和政策研究文章,是一位令人钦佩、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崇高使命感的学者。而今,在经济学苑耕耘的闲暇,她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以中华民族特有的诗词,歌颂祖国壮美河山,歌颂时代发展进步,表达生活细腻感悟,表达一个当代女性的优雅情怀、创作喷薄、才思丰沛、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技巧娴熟,或婉约、或雄浑,或哲思、或性情,或山水、或民生,将乍现的情思化作一个个灵动的意象,将寻常的风物酿成隽永的意境,将躁动的生活吟为迷人的优雅,犹如时代的行板,魅力四射,华章翻动,尽显格律诗词之美妙,尽显中华文字之韵致,尽显民族传统文学之活力,尽显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自信和审美趣味。
     品味陈文玲老师的诗词,我看到一个民族文学的流脉,一个时代文化的自觉,一个学者的风尚情怀。我曾疑想,历经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格律诗词还有生命力吗?诗词在唐风宋韵的滔滔大势之后,是否日渐湮灭、难觅踪迹,诞生和盛行于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学样式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气候里是否还能开出多彩的花朵?应如何看待传统文学传承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把文玲老师的两本诗词选,放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来考察,这些疑想似乎渐渐地有了答案。
     傅光|西北大学古文研究所所长、陕西震旦汉唐研究院副院长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我以为中国文学只有诗还可以同西方抗衡。”胡适先生又曾说:“诗的音节全靠两个重要分子:一是语气的节奏,二是每句内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谐。”前者说明了中国古典诗词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后者说明了中国诗词凭借语言上的优势而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境界。谈到当今的诗词创作,不能不涉及古与今的问题。中国诗词的历史,也是在不断的复古与革新、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造中一路走来的。
     历史的发展造就了今昔巨大的变迁,我们的诗词又凭借着什么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一成不变呢?如此陈陈相因,只能使诗词走上绝路去。
     所以,中国的诗词要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来,要颠覆过往两千年诗歌传统的重压,谋求得一条新的发展出路。我以为在今天这样四海一家、人文荟萃的大时代,诗词创作者们必要能兼综历代、贯通中外,以立意高、识见广、创作勤为基础,才能如司马迁所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摹古是不够的,学古是必须的,而变古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以这样的观点来看今天诗词的变革,不由觉得那真是任重道远的事,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关心、参与,诗词的变革,不仅需要注入新时代的内容,更要提炼出适合现代人欣赏情趣、增益艺术美感的新的诗词形式。特别值得欣慰的是陈文玲女士及其创作,正是这种不懈努力之中的尝试。
     陈幼荣|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
     拜读了陈文玲老师的作品,我非常震撼,她的作品大气恢宏,赞真善美,贬假丑恶,我认为今天这个会议是我们惠州文学界的一次盛会,是惠州文学界里的一件大事,是我们惠州诗词爱好者的一次学习、提高的极好机会,会议的召开必将在惠州的诗词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把我们惠州的诗词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此我希望能通过对惠州诗词文学会的发展,为全国各地的诗词学会提供借鉴,惠州诗词文学会成立于2009年9月,现在有会员136人,他们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国家和省级诗词联合会的会员,本会成立以来,诗词创作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在进一步扩大。
     惠州诗词文学会积极推进精品战略,两年多来,我们把诗词精品战略摆在重要位置,集中抓了几项工作,一是请专家做客,提高会员的业务水平;二是确立创作重点,组织会员采风写作,惠州有深厚文化积淀,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惠州更加山清水秀。我们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古今诗人颂西湖》,现在第三本古今诗人系列之《古今诗人颂惠东》正在编辑中。
     李靖国|惠州市政协原副主席
     《颍川诗草》的作者,既是经济学家、博导、高层公务员,又是才华横溢的女诗人。面对熙熙攘攘、纷繁喧嚣的市场环境,从容不迫地吟诗填词,讴歌大时代。倘无对大自然、对祖国、对民众、对生活执著的爱,倘无真情、热情、激情、诗情,是不会如此放歌的。
     《颍川诗草》全部使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进行创作,可谓是“戴着镣铐跳舞”。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开辟了现代小说、散文、戏剧的新天地,惟诗歌成就不足。除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等几位大家的代表作尚经得起历史考验之外;其他新诗,内容虽佳,艺术粗糙,少见精品,尤其缺乏可诵性、音乐感,经不起咀嚼品味。鲁迅与毛泽东乃是以白话文写作的大师,但他们的诗词创作却坚持旧体,因五四以来的新诗,远不及传统诗词精品耐读。古代诗史的名家杰作,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认识、教育、审美、熏陶等效应熔于一炉。90多年来,对于旧体诗词创作教学近乎空白,已使今天绝大多数诗人难以熟稔地驾驭格律;难以使用传统之“旧瓶”,灌装当下之“新酒”。格律作为传统诗词创作的法则,不应该任其走向寂灭!有志者——像陈文玲先生这样有担当的诗人,义不容辞地将继承与弘扬传统诗词格律作为神圣职责,焚膏继晷,持之以恒,先生之业,难能可贵!
     牟建新|惠州丰湖诗社社长
     从陈文玲300多首诗词作品来看,总体感觉比较新鲜,其中最大一个特点,就是现代汉语的句式比较多,诗词选题比较广泛,体现了生活的独到、形象思维的活跃、作品内涵的丰富,她的诗词语言具有通俗性和多样性,实际上有很多是生动的景象描述、流畅的哲理,给人留下了古典诗词不古董、传统文化不笼统的感觉。作者是从事国务研究的经济学家,但是她所写的题材很多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她的诗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她在惠州调研的时候,给惠州留下了4首诗词,其中两首还是即兴的,这几首诗词的意境就像一组再现惠州历史人文和现代新气象的时光组画。陈文玲女士的诗词中更多的是词,而且词牌很多,难度比较大,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传统文学修养。
     陈文玲女士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积年累月的努力创作、丰厚殷实的作品,不仅是她个人的精神财富,也是众多执著践行弘扬古典诗词传承国粹的诗人们共同集结而成的深厚的积淀。古典诗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众喜爱,惠州读诗写诗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丰湖书社已经有28年的历史,有很多社员是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我们在学习中,在诗词的创作中,自觉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古典诗词,已经出版了社员合集30多本,社员个人诗集40多本。
     朱文晖|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时事评论员、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研究员
     古代诗人绝大部分是官员,可能现在很多好的诗词还是需要官员、企业家等才能写得出来。我认为陈文玲女士的诗词有几个结合做得非常好。
     第一是官员、学者、诗人的结合。
     第二是高和低的结合。我们很多人写诗词只能是写社会的一个很小的局部,无法去统领全局。然后又有一些写得很高的,高高在上落不到下面去,这就谈到要调查研究,要落到基层里面去,有上面一层的又要到下面一层,陈文玲女士结合得非常好,这个很重要。
     第三个结合是自然风光、山水和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她每到一个地方去即把当地的风情风貌建筑点出来,又把这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亮点点出来,比如到成都做双流地区的调研,做城乡统筹的调研。我们看到很多社会现象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我读完这本书,就像看到一本中国地图,同时也看到了近年来的整个社会脉动。所以我感觉这本诗词既是一本历史,又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描述。从经济上讲,我期望读到一些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把这几十年的社会现实、脉动拿出来。看完这本书就看到这个社会是这个样子的,同时还能预测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个东西和我国古代几千年的文明、和世界是怎样衔接的,我们国家的未来是怎样的,我们不会生活在一片迷茫中。读完这本诗词集之后,我也有一个期望,在读陈文玲女士下一本诗词集的时候,能读到一本“世界地图”。
     李小卫|中央电视台世界地理频道《名扬中国》策划总监
     坦率地讲,现在的基层,不缺千篇一律,不缺洋洋洒洒,也不缺一些舞文弄笔的“文学县长、市长”等。但一个国务院的官员,能在工作之余,短时间内连出几本诗集,令人倍感意外。先不说文学方面,海量的数据、成堆的文件、无处不在的会议……单就时间而言,就让人不可思议。
     曾记得,鲁迅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空闲时间并不多,我只是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罢了。
     平常,除了工作,就是各种各样的杂事和应酬,难得有时间安静地坐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写一篇心得或体会,给自己心灵以洗涤。总是找这样那样的理由,让自己难以沉静下来。事实上,在当今社会,“浮躁”正成为一种常态化。无论公务员还是企业家,大家都在忙碌地奔波,谁会在几个小时的飞行中赋诗一首?谁能在令常人难以想象的繁忙中料理自己的心灵家园?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一个诗人;但陈文玲女士此举,无疑给基层作了个榜样,给社会开了一个好头!政府领导、企业CEO、广大公务员、全体公民等,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我们才是一个有文化、有品位的领导人和企业家。事实上,我们不求全社会出多少诗人,我们只是想让中华民族做一个喜欢读书的民族,做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才更符合泱泱大国的称谓!
     李景秋|广州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南方海员》主编
     20世纪的新兴艺术电影与悠久历史的诗歌艺术存在着双向的影响作用。今天在惠州借诗歌研讨会,拟尝试从电影角度解读陈文玲诗歌艺术。
     《临江仙·咏惠州》这首诗陈文玲运用现代电影常有的抒情手法,用完整的镜头运动,远景到全景、中景再到近景,流利地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的内心世界。
     悬念是电影常用的手法,未知的结果、意外的结果,会对读者产生强烈的吸引或冲击。陈文玲诗歌中的悬念不全都像电影中的“最后五分钟”那种注重过程的激烈,但也以意外的画面产生电影悬念的效果。比如《踏莎行·惠州感怀》一诗就是电影常见的“最后五分钟”冲刺镜头:从仰望罗浮山联想到惠州从容淡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精神,这首诗的悬念,完全可能用电影完成,这是一个较完整的脚本。
     《乌夜啼·惠州西湖》一诗是典型的电影镜头叙事。该诗36个字,展示了9个景物,由9个景物组联完成诗人关于“西湖命运”的故事性叙述。《踏青游·望惠州孤山有感》一诗,陈文玲把电影镜头抒情和蒙太奇运用得淋漓尽致。诗中干净准确的镜头:“云、衫、扇、哭、笑、雪、雨”7个名词没有多余的形容和描写,而是让画面所展示的意象,让画面与画面之间展示的意象叠加,意象对照和意象组接,引起读者内心对苏轼一生坎坷的共鸣和呼应,这种抒情,诗人不动声色,读者唏嘘涕零。
     总之,陈文玲诗歌艺术对电影有滋养意义,诗的画面增添了流动感,不再是静止在那里汲取有益的营养,创造了新的时间——诗的跳跃、空白、张力在一种冲击中,使其产生许多新的特点,并为它提供一种新时空滋生,电影语汇在陈文玲诗歌解读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