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消解国际化焦虑(五洲茶亭)(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王十月 参加讨论

    另一次与译者交流,是意大利的一位研究者,将我的长篇小说《无碑》作为论文研究对象并翻译了这部作品,她在广州生活过许多年,普通话比我还流利,能说一口纯正的粤语,但她在翻译中还是遇到了难处,因此专门到中国和我约了见面。她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要将我写作中的过去时,全部转换为现在时,我小说中人物的对话,有许多是陈述语态,她要一一转换成现在进行时的对话。据她说在意大利语中,没有这样的时态。我给她看了我的另一部作品的西班牙语译文,这两种语言很接近,她告诉我,译者也是采用的这种译法。这样一来,读者读到的,肯定不是我作品的真实面目。但我想,这也是可以接受的。你作品中的人物,思想,生活质感,这些硬性的东西是干货,在翻译的过程中是不会丢失的,所失去的,只是作为汉语所独有的美感。高明的译者,会用另一种语言的美感来替代。相对准确地传达这种美感,我想这就足够了。
    还是在俄罗斯时,一位译者说到中国当代文学翻译,提到了贾平凹的作品特别难译,比如其中夹杂的古汉语词汇、陕西方言,都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这些,却又恰恰是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所在。
    当下中国的写作者,似乎流行国际化的焦虑症。诚然,每个写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走向世界,多一些读者读到。甚至有些写作者,在写作中走到了另一个极致,去中国化,作品的背景在西方的某个国度与城市,甚至人物名字也是西方的,语言句式也是翻译腔的,如果隐去作者名字,你完全以为是一部译作。我不知道,国外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作品,是否会如作家所愿感到亲切感。对这种努力,我保持敬意,我也不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于我个人而言,我更在意作品是否准确地用中国人习惯的方式,写出了中国普通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境遇。至于可译与不可译,不必去纠结。同时我也相信,越是这样的作品,可译性是越强的。
    内容为王。你写出了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中国,这些是干货,是翻译过程中,最不容易流失的东西,也是我们读世界经典时,所读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我们读《战争与和平》,读《复活》,读到的不是俄语之美,而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俄罗斯。我想,这个最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