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有精神曰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 陆春祥 参加讨论

    虽相隔数百年,但华亭人(今上海松江)陈继儒,一定是富阳人董诰的精神偶像。
    陈大师一生豁达超脱,诗书画皆擅,留有许多人生感悟类的格言警句,如读书: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如做人: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更有精神高度的“功名富贵”铭让董诰震撼:有补于天地曰功,有关于世教曰名,有精神曰富,有廉耻曰贵。
    大音希声。陈继儒的功名富贵观,就这样深深影响着董诰。
    董诰既有家传,但名气要胜过他父亲董邦达,他完全靠自身的修炼,以陈大师的格言为人生方向,才打拼下如今的好名声。
    在富阳的鹳山公园,我见到了董诰书写功名富贵的条幅,规矩馆阁,沉着有变,最触动我的是后两句:有精神曰富,有廉耻曰贵。
    几个小细节可以证明董诰践行了自己遵行的格言:
    董诰做宰相三十年,他的画像,两次挂进紫光阁。董诰去世,嘉庆皇帝亲临祭奠,并写诗称赞: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
    《清史稿·董诰传》记载如下:其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翻检史籍,有多少人官居高位后,能未尝增置一亩田一间屋的?
    我试着冒昧探索一下影响董诰内心世界的富贵观。三个词极关键:富贵、精神、廉耻。
    一般人眼里,富贵是什么?用不完的钱,穿不完的锦,住不过来的屋,地位显赫,人人敬惧,总之,要什么有什么,享不完的福。精神为何物?话题太大,哲学中,将过去事和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都当作精神,我的理解,应该是除物质以外的,所有能让自己内心安定下来的神情意态、意志活动。
    人向往富贵,人不可能没精神,在董诰眼里,富贵和精神一定不是钱财物,若论外物,像董诰这样的高官,如果不设防线,绝对不请自来,和他同朝为官的大贪官和珅就是很好的证明。
    为官有许多诱惑,后来者也未必没有看到前车之鉴,起初也是谨小慎微,血肉之躯常常躲过了这一弹,又立刻迎来了下一枪,虽久经沙场,一个疏忽,仍然不幸中枪。但无论什么借口,疏忽都是主观原因,董诰深谙这个道理。
    过去的事和物,回忆起来,能让你心安吗?董诰常常这样告诫自己,置田造屋,要那么多田和屋干吗?田再多也是一天三餐,房再多也是一张卧床,朝廷对官员的生活,制度基本有保障,用不着考虑身后的事,果然,董诰退休,拿的就是全工资,这已经是很高的待遇了,这些工资足够让他生活得很好。
    荀子先生告诉董诰,人处世,要轻物,生命以外的所有东西都是外物。君子可以支配外物,而不应该被外物所支配。身体虽然辛苦,但心安理得,我们就去做;利益虽少,但合乎道义,我们就去做。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洪涝和干旱而不去耕田,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一次亏损而不做生意,同样的道理是,士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懈怠于修身养性、端正精神。董诰坚持做君子,他还是《四库全书》的副总裁呢,天天浸淫在前辈优秀的典籍里,真正知行合一。
    与精神并论的,是廉耻。中国人说起廉耻,源远流长,廉耻乃为人立身之根本。假如,没有廉,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没有耻,什么事情都会去做。先哲孟子讲,能以无耻为耻,就能免于耻了。廉耻作警钟,董诰的一生,几乎找不出污点,如王冕赞自家池边的荷花:只留清气满乾坤。
    无疑,能做到廉耻,才能称贵人,用这一点来反观,那些先前表面光鲜却没有善终的官员,级别无论多高,都毫无贵可言,他们什么也不缺,却独缺廉耻。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董诰为官数十年,精神、廉耻和谐组合,已化为每日自觉言行,并深深地浸入他的骨髓,我觉得有两点至今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和内心斗争。明人吕坤分析,我们的身外有五个强敌:声色犬马,钱财利禄,名誉地位,忧患艰难,太平安逸;我们的内心也有五个强敌:憎恶愤怒,喜乐爱好,牵缠踌躇,狭隘争躁,积习惯癖。就是说,我们整天都会被这些内外的敌人扰害得神魂颠倒,需要勇气和强有力的克制才不会随波逐流。
    要学会舍弃。这仍然属于人内心方面的。吕坤继续深有体会地告诫:我活了五十年,才体会到“五不争”的真味,有人问什么是“五不争”,我说,不和聚敛财产的人争富,不和醉心仕途的人争贵,不和夸耀文饰的人争名,不和怠慢轻傲的人争礼节,不和盛气凌人的人争是非!其实,我们现在何尝不需要一些这样的“与世无争”呢?只有学会舍弃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探究事物的本源。
    一个冬日的雨后,我去拜谒这位中国古代官员的模范。富春江南,富阳新桐蛇浦村,凌家山的坡地上,董诰的墓在一棵棵的矮桔树丛中隐现,空旷而不荒凉,遥望富春江,墓前的两只石虎,憨厚地伴着这位清廉官员已经两百余年。它们见证着,多少富和贵,都如眼前春江水,浩浩汤汤流去,一去不复返。
    有精神曰富,有廉耻曰贵。
    石虎无言,却似乎在聆听董诰掷地的金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