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关注乡村社会精神生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刘庆邦长篇小说《黄泥地》——
    关注乡村社会精神生态
    作家刘庆邦身居京城多年,而他并没有割舍河南的家乡,那片土地仍在赋予他无尽的创作激情与灵感。4月1日,北京市作协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京举办刘庆邦作品研讨会,对他的新作《黄泥地》进行深入剖析和阐释。这部作品正是立足作家所熟悉的农村生活,以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笔,写出了一个有些沉重的中国故事。
    《黄泥地》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乡村写起,表面上看是一部关注基层腐败的作品,但其深层主题却是当下乡村社会的精神生态问题。在村子里诸多是非黑白的背后,潜藏的是民众缺乏原则底线、混杂而模糊的“泥性”。与会者谈到,当下“乡村浪漫化”成为乡土叙事的主流,作者没有把农村写成一曲田园牧歌,而是写出了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直面农民社会不尽为人知的一面,从中表现出自己对国民文化根性的反思。
    与会者认为,刘庆邦在《黄泥地》中着重写的是“人心”,而且他擅长运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叙述方式,描写人微妙的心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的文字充满生命力,对“骂战”、“看客”等细节的观察和对生活情趣的体悟非常出色,令读者回味无穷。与此同时,作品的情节也往往靠细节来推动,作者巧妙地铺设了层层隐喻,体现出他在中短篇小说领域所擅长的控制力。
    大家同时提出,书中主人公房国春的出场比较有说服力,但后来处理得略“硬”,人物身上的理想化根源交代得也不够充足。有的对话中人物的身份感并不准确,词句表达有待进一步推敲。作品的结尾有些“弱”,有的情节缺乏内在逻辑的支撑,亦有一些生活词汇游离于时代背景之外。作品需要一些温暖的色调,与冷峻的色调调和在一起,会显得更为丰富、有层次感。
    关于写作,沈从文曾说过,“我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习作”,刘庆邦也同意这个观点。他在会上谈到,我是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我每一部短篇也好,中篇也好,长篇也好,都是习作。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习作这个位置上,可以使我们的写作更放松、更自由。希望今后的写作也能不断地超越自己。(黎 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